张丽娟 杨艳杰 舒晓春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是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最新研发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它能快速定量分析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可以对大量标本进行自动检测,减轻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操作简便,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仪器对管型计数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本文报告1226份尿液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计数管型和显微镜镜检尿沉渣中管型,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1 标本来源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清洁中段晨尿标本1226份,1 h内送检。
1.2 仪器与试剂 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品;Olympus普通光学显微镜;水平离心机及刻度离心管。
1.3 方法 每日工作前先做UF-500i尿沉渣分析仪的低值和高值质控,质控数据在控后进行标本检测,按照沉渣仪的说明书上机操作。同时取10 ml于专用刻度离心管,1500 r/min,离心5 min,其上清液,余下0.2 ml尿沉渣混匀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尿沉渣镜检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并以人工镜检为参考方法判断UF-500i尿沉渣分析仪的结果是否为真阳性,标本留取后2 h内测定完毕。
1.4 结果判断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参考值:0~2.4个/ul;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管型(透明)每低倍视野平均值0~1个/全片。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中管型结果比较结果见表1:1226例尿标本中UF-500i检测管型阳性率为12.9%,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中管型阳性率为25.3%。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5.2%,假阳性率3.6%假阴性率16.0%符合率80.4%,阳性预测值72.2%阴性预测值81.6%。将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中管型的阳性率进行χ2检验,P<0.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的假阳性标本在显微镜下可看见黏液丝、上皮细胞、结晶、大量白细胞、真菌,大量细菌等有形成份。
表1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中管型结果比较(例)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是诊断肾脏及尿道疾病的主要方法,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集而成的圆柱状结合物。尿沉渣中管型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尿液中出现管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损害。管型的类型鉴别如与临床症状结合,对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有特异的诊断意义;对糖尿病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重要意义[2]。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尿沉渣分析仪,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它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散射强度和电阻抗变化的原理来对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测,根据前向荧光脉冲宽度(FLW)、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电阻抗大小和DNA物质来区分上皮细胞、病理管型和非病理管型。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可直接定量计数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管型;对精子、小圆上皮细胞,类酵母菌可进行定性提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仪器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的能力强,但对管型的鉴别能力差,具有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可能是由于尿液成份复杂,存在形态大小,染色性方面的相似之处,UF-500i尿沉渣分析仪还不能严格区分,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采用电阻抗强度来区分管型和黏液丝,管型的电阻信号大于黏液丝,病理管型由于包含有上皮细胞、白细胞、细菌等,其荧光强度大于透明管型,透明管型的荧光强度很微弱,以此可将两者区分,但却不能将病理管型分类。精子、类酵母菌、细菌较小,其前向散射光强度小,而荧光强度较高。当黏液丝大量存在时,其电阻强度跟透明管型接近而导致假阳性;而当非晶形结晶、细菌、类细菌微粒附着在黏液丝、菌丝及棉毛、麻、纤维等类管型物上时,仪器容易误判为病理管型。当上皮细胞大量存在时,部分细胞发生折叠堆积时,其分布区域增大,散射脉冲宽度增大,也易误判为病理管型。另外,当尿中存在成团的红细胞、白细胞、细菌或精子时,散射脉冲宽度增大,也易误判为病理管型。因此,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作为一种经典的方法,仍不能被代替。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能快速筛查尿液标本,不受主观判断影响,简化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能进行室内质控,本文参照UF-500i厂家提供的参考值把管型的过筛值定为0-2.4个/ul,使得UF-500i的假阳性率大幅下降,但假阴性率增加了很多,所以应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参考值显得相当重要。
如何快速、准确报告尿液中的管型,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本文认为应在干化学蛋白阳性,或者标本来源于肾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和血液科患者均应进行显微镜复检尿沉渣。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喻.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4.
[2]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