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富 刘守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迄今具体病因欠明的特发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症。本病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肠风”等范畴[1]。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们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35例,并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5例UC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轻度24例,中度36例,重度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0~62岁,平均36.9岁,病程4个月至21年,平均(7.4±6.8)年,病变位于直肠者10例,直、乙状结肠者21例,乙状结肠以上者4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59岁,平均35.6岁,病程3个月至19年,平均(7.1±6.6)年,病变位于直肠者8例,直、乙状结肠者19例,乙状结肠以上者3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UC诊断标准[2]:①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②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多发性或浅表性溃疡充血、水肿,呈弥漫性分布,结肠黏膜处粗糙不平,呈现西颗粒状组织,且脆弱易岀血,可覆盖脓性分泌物;结肠袋可变平、变钝或消失;③钡灌肠可见结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结肠呈铅管外观;腹部X线摄片示结肠明显扩张,横径5~6 cm以上;④结肠黏膜活检见炎症反应,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具备①项及②、③、④项中任意一项者,即可确诊。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
符合UC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2]:①轻度:患者腹泻4次/d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②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③重度:腹泻6次/d以上,有明显黏液血便,T>37.7℃,P>90次/min,至少3~4 d;Hb≤75 g/L,ESR >30 mm/h,血清白蛋白 <30 g/L,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病变范围多为全结肠。
结肠镜检查UC病变特点参考文献[3]:①病变连续,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加重;②肠黏膜有多发性溃疡,其形态、大小不一,呈弥漫性分布,附有脓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水肿;③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岀血;④在慢性炎症期,可见形态和色泽各异的假性息肉(炎性息肉)形成,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肠黏膜活检:见炎症表现,可有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次,4次/d,口服;联合白头翁15 g、黄芪15 g、白术15 g、白芍15 g、白芨10 g、五倍子 10 g、地榆 15 g、黄连 10 g、黄柏 10 g、丹参 10 g,1剂/d,水煎至100 ml,晚睡前保留灌肠。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 g/次,4次/d;2 g SASP溶于100 ml温水,晚睡前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复查结肠镜及血生化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整个疗程中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4]拟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发现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发现肠黏膜呈轻度炎症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结果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见表3。
2.4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4。治疗组仅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治疗后血生化检查无异常发现。对照组共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其中不良反应症状以胃肠道反应和WBC减少为主。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例,%)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最终引起组织损害。中医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常,气机紊乱,湿热内蕴,肠络受损,久而由脾及肾,气滞血瘀,寒热错杂[1,5]。本疗法采用美沙拉嗪联合中药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消肿抗炎,改善微环境,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还可以避免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了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方中白头翁凉血止痢,广谱抑菌;黄芪补气升阳,化腐生肌,抗炎抑菌,增强免疫;白术补气健脾止泻,增强免疫;白芍养血柔肝,解痉镇痛,抗炎抑菌,调节免疫;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抗炎抗溃疡(在溃疡表面形成胶状膜,修补溃疡面);五倍子收敛止血,涩肠止泻,抗炎抑菌,局麻镇痛;地榆归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黄连、黄柏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广谱抗菌,镇痛解痉;丹参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激活T、B淋巴细胞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组织修复[6]。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美沙拉嗪联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同对照组比较为优。
[1]凌锡森,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
[3]徐富星.下消化道内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252-269.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5.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6.
[6]中西汇通中药手册/曾晓虎.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