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建工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2010-08-10 09:21胡慧芳朱祖平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胡慧芳 朱祖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建工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胡慧芳1朱祖平2

1.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2.福州大学社科处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的经济腾飞而做的长期战略部署。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及早谋篇布局,但必须基于战略眼光,不脱离核心技术空谈概念,谨防出现“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参与不足”的局面,并对原有科研体制和产学研转化机制进行必要的梳理。从政策取向上,应注意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协同并进,让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源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 福建 转型发展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都在抢占经济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美国正在推动一轮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德国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英国启动了批量生产电动车和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日本把信息技术应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韩国则以低碳和绿色为主题,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动力。可以预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旧有格局。

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2009年9月21日至23日,温家宝总理三次召开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47名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等就新能源等七个产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着手全面规划新兴战略产业。2009年底开始,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包括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在内的几大部委分别到地方进行调研,积极酝酿具体扶持政策。2010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也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2010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正式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含义与选择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定义,其具体内涵也在不断的补充调整当中。就我本人的学习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含义应包含三个关键词: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战略性。随着人们对经济周期和产业演化认识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被逐步确认并日益受到重视。在经济衰退阶段,为了积极引导经济走出泥淖,人们开始主动去寻找新的技术革命,并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一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是在战胜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并将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主导产业,从而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繁荣。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既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这种融合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意志,体现这个国家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重心。

在中国,什么样的产业才能算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其选择有否明确的标准或依据?温家宝总理给了我们明确而科学的答案:一是产品要有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三是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中国实体经济承载着巨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来带动。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一直到“十一五”阶段,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及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亟须改变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的格局,积极培育和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内需主导、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不仅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结合2009年和2010年的具体政策对比,不难发现,国家在2010年的政策基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9年政策更注重保增长,而2010年的政策则更侧重调结构。在调结构方面,主要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如果说之前的4万亿元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基于扩内需的角度加强基础建设,那么现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则是国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的经济腾飞而做的长期战略部署,必将引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

2 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及早布局

根据2009年黄小晶省长在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的相关数据表明,在2008年的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作为出口大省的福建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2009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增幅同比回落11.6个百分点。出口面上,2008年10月之后出口增幅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10月单月出口增长13.9%,11月下降9.1%、12月下降7.6%,2009年1~8月全省进出口总额493.31亿元,下降14.4%。但其中下降较为严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

透过以上数据深入分析当时福建省经济状况呈现出来的变化,既有金融危机的冲击,更有自身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的制约,是世界经济减速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叠加、各种短期困难和长期矛盾交织的综合反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的主要产业在一系列投资过程之后得以快速增长,一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加快了向我省转移的步伐。同时,信息、石化和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林产工业和食品工业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但是,就总体而言,我省大部分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加工企业,更是继续追求生产的低成本,而非选择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路径,普遍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这次金融危机使福建省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主要依靠企业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和竞争力偏弱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在不断削弱,这必将使我省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必将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整体竞争优势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确立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投入来支撑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中央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最终通过,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航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会引领中国经济的未来,而且是后危机时代福建省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进节能减排,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机遇。由于专利、标准等都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布局将深刻地影响后期的竞争优势。福建省具有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较为先进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应该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借势而上,及早谋篇布局。

3 当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的几个问题

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已经确定,但总体而言,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尚不深入,路径尚不清晰,政策尚不完善。所谓“政策空间决定发展机遇”,各级各地方政府为了抓住国家重点扶持提供的政策机遇,创造升级版的GDP,已经开始匆忙上马,结果造成布局雷同、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最终形成的只是虚假繁荣,却没能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反而造成了新一抡的资源浪费。这种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福建省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培育之前,有几个问题亟待理清。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核心技术空谈概念

传统产业发展多是基于比较优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兴科技”是其基本内涵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都处于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有可能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核心技术,就不能占领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目前,人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充分的理解,一些地区制订的产业布局雷同,思路没有革新;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仅被当作物理概念,只重硬件不重软件;许多企业不愿作开拓性研究,只想“搭便车”,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福建省要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核心技术空谈概念,要突破基于资源、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旧思路,从培育动态竞争力的角度,着重形成长期技术优势,努力争取产品标准话语权。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拷问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内涵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新兴产业”,也就是说要依托新兴科技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前端的研发热情,还需要后端的推广有力,防止技术领跑却输在产业化上。然而,要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然触及我国现存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一直以来,处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导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之间严重脱节,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例如,长期以来,科研项目主要是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申请,企业占的份额很少,还不是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标准是能否发表SCI、CSSCI论文及获得各级奖项,论文发表了或是评上了某一级别的奖项,就说明出成果了,至于如何把这些成果产业化,工作量很大,协调起来也很费精力,他们就不一定感兴趣了。企业即便拿到了这些科研成果也不一定能实现产业化,只有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才可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福建省要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对原有的科研体制进行必要的梳理。不同主体的优势不同,如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上有优势,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有优势,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优势。政府作为总筹划人,就是要在不同主体之间起协调和牵线搭桥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他们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战术”而是“国家战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内涵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战略性”。温家宝总理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既然是“战略”,便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无论是决策还是实践,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从大局出发,谨慎周详。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战术”,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抢一时的风头,要求我们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发展。福建省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基于全球视野、战略眼光,深入进行产业研究,密切追踪科技革命进程,切实根据本省比较优势进行正确选择和合理布局,把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做深做透,真正实现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4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防“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参与不足”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强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一年多来的政策动态使各级地方政府备感振奋,纷纷行动起来,积极部署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扶持和补贴,但政府在履行调控职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市场需求,沿着市场选择的方向越做越强。政府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大规模投资,协调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跨越资金、资源的障碍,促进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但如果政府过度“热情”,就会造成“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参与不足”的尴尬局面,风电设备和光伏发电设备刚起步不久就进入产能过剩名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践证明,政府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往往因为缺乏盈利性约束,使用效率较低,容易造就一些离开政府补贴就无法生存的企业,而且可能对民间资金产生“挤出效应”。

福建省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应走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度”。扶持的重点应放在产业的合理布局、相关政策配套体系的建立和产业链的整体联动上。财政政策不应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应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民间资金的积极参与。税惠政策不应单纯体现政府对企业利益的分割与让渡,而应该巧妙应用其杠杆作用,创设一种机制、提供一个平台、撬动一种需求。

4 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

改革开放后的前22年,即1979年到2000年期间,福建省无疑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3.0%,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从1978年的第22位、第23位上升到第11位、第7位。而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福建GDP年均增长10.7%,比“九五”期间下滑了0.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仅居第18位。福建地处 “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近年来两个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的两大经济增长极,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两大经济区域,相反,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步伐却逐渐放缓,总量增幅出现疲软迹象,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当其冲就是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低级和不合理。在后危机时代,中央积极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航程,也是福建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在政策取向上,我们要牢牢根植于本省的区域优势,紧紧围绕本省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新型产学研机制形成,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撑。这其中,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件事:

4.1 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应该成为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首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如果不能把握核心技术,就不能占领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核心技术的攻关恰恰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来驱动。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显著特征,迫切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与之发展相适应,帮助企业跨越资金的障碍,实现金融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福建省技术创新状况虽然纵向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横向与沿海及其它先进省市相比、与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少;科技进步环境还有待改善、科研投入总体水平较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促进福建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推动国有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不足等。

福建省自主创新信贷品种缺乏,金融业扶持科技成果的配套政策不具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通反映贷款难、融资难;风险投资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资金投入有限且比例过高,民间参与不足;创新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门槛较高,产权交易所(中心)还无法充当中小企业股份制公司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产权交易平台;企业购并及股权回购要承担较高的法律风险和成本,风险退出渠道不顺畅。

纵观福建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现状,还有诸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福建省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首先处理好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作用。

4.2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协同并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事实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高技术产业群的涌现,都是植根于工业化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技术的土壤之中的。中科院院士郝柏林曾就我国技术现状,提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防止“空芯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从考察印度发展情况出发,认为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如果不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则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将始终很有限。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相反,战略性新兴产业恰恰是从传统产业脱胎而来并需要传统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

福建省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认真处理好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应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且根据福建工业化发展阶段更需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放在首位。一方面,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努力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及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加速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为重点,提高行业主导产品的研制水平,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着眼于生产方式、产品创新和管理方式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成,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4.3 让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源地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开始酝酿并建设国家高新区,近二十年来,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极大增强。福建省目前拥有包括福州、厦门2个国家级高新区,泉州、漳州、莆田、三明4个省级高新区在内的8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福州、厦门和泉州台商投资区。科技部与福建省共建了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依托各开发区建设了福州、厦门2个软件产业基地和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08年全省86个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2452.84亿,占全省GDP的22.66%,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41.56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30.09%,增加值占27.4%,实现利税占21.0%,出口额占38.7%。高新区享有优惠政策,创设了良好的制度和服务环境,具备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的一整套体系,涵盖从技术研发、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群的全过程。福建省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原有高新区的作用,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载体和辐射源。

[1] 银联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组支柱产业[EB/OL].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

[2]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8-28.

[3] 辜胜阻,李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N].中国经济时报,2010-7-20.

[4] 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8).

[5] 福建省统计局,科技厅.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浅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