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华,赖学威
(贺州市中医医院质控科,广西贺州542800)
笔者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25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25例作对照,取得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贺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头风的诊断标准[1],辨证属于瘀血阻络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学》[2]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5例,男 12例,女 13例,平均年龄(54.23±2.08)岁,平均病程(1.02±0.22)年;对照组 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58±2.11)岁,平均病程(1.11±0.1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1 对照组 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 mg,每晚口服,疗程20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加服加减血府逐瘀汤 :川芎 20 g,白芷 10 g,桃仁 6 g,红花 6 g,赤芍12 g,牛膝15 g,柴胡10 g,葛根12 g,生地黄15 g,苏梗6 g,当归20 g。水煎服,分早晚2次,疗程20 d。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判定[3]。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停药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停药3个月无复发;有效:头痛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头痛消失,但停药后近期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血管性头痛是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有病程长,呈周期性发作,头痛剧烈,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易诱发等特点。其病因复杂,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情绪紧张、睡眠障碍、精神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关于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理众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性头痛是一组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头痛,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均包括颅内血管收缩及颅外血管的扩张。颅内血管收缩使脑内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而颅外血管扩张可出现头痛。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性头痛的发生与5-羟色胺的代谢障碍有关,头痛发作前血中5-羟色胺含量增加,发作时血中5-羟色胺含量降低,引起血管异常舒缩。中医学虽没有血管神经性头痛这一病名,但据其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呈跳痛或胀痛、痛有定处、缠绵难愈等特点,应归属于头风、脑风、偏头痛等病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居,络脉瘀阻,经络运行失常而发头痛。本病初病在气在经,久则入血入络,致瘀血阻络,血行不畅,疼痛不已。现在大量文献报道中医药在此方面疗效显著[4-5]。血府逐瘀汤是清名医王清任所创之方,该方具有活血通络、疏肝养血、升达清阳之功效。方中以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白芷祛风力专;当归、赤芍补气养阴血;赤芍、甘草相配,能缓急止痛;桃仁、红花、川芎、牛膝相须而用,更增活血化瘀、通调经脉之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此方加减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川芎[6]含有生物碱、挥发油、川芎内醋等,可直接影响脑及肢体血流量,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尤多,故可改善脑细胞的供血状态,使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明显改善;白芷能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细辛能局部镇痛,诸药配合,具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动脉外周阻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头痛作用。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显著。
[1]张颖新.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513-1514.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
[4]周桂荣,王素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血管性头痛34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2):50-51.
[5]常立斌.头痛宁治疗神经性头痛5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56.
[6]张淑华.加味逍遥散治疗血管性头痛78例[J].四川中医,2003,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