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0-08-09 09:58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43000卢大亮
地理教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南极洲探究过程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43000) 卢大亮

一、来自国外一则案例的思考

生存者的探索——你能坚持多久?

http://www.being.org.cn/miniquest/sample/survivorws/survivorws.htm

【介绍】小说《苍蝇的统治者》讲述了几个男孩试图在一个热带岛上生存的故事。在你读过小说后,你将发现这与自己在一个岛上生存是多么相似。(嗨,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视节目设想!)

【情境】你被选为学校的代表参加州举办的“生还者”比赛。比赛与小说中描述类似,除了两个主要的差别。首先,这不是“游戏”。在日复一日的严酷生存挑战中,如果你比另外的任何人忍受的时间长,就会赢。只有当竞争者请求放弃时,才被允许离开。其次,你被允许带一个小背包(书包大小),里面装有你认为对你的生存最关键的物品,最多装十项物品。画面上的岛,是你的目的地。这里有一些细节:

水资源——没有溪流,仅仅在蓄水池中提供定量的淡水。

植物生长情况——茂盛的植被包含有种类繁多的草和树。

动物生长情况——岛上有很多小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海边暗礁生活有许多鱼。

陆地情况——沙和岩石海岸,岛的内部是丛林,岛的西方有一半是由陡峭的岩石小山构成。

【任务】为了准备一些生存方面的经验,你必须知道怎么生存。使用提供的链接,在你的记录表上回答下列问题。你将使用这些信息决定在你的背包中装入 10 项什么物品。

通过浏览下面网站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1)应该记住哪些关于生存的基本常识?

http://www.fishbc.com/adventure/wilderness/survival/basic.htm

(2)在野外生存,什么心理状态才是重要的?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2.php

(3)在一个热带的岛上生存,哪些是你需要特别记住的?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14.php

(4)收集食物需要一些什么技术?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8.php

(5)哪些植物可以食用?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9.php

(6)你怎样获得饮用水?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6.php

(7)生火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7.php

(8)哪些才是值得带上的药品?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4.php

(9)你怎样才能搭建一处简易住所?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5.php

关于带哪些物品,下面的网站将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1)存活规划和救生包

http://www.wilderness-survival.net/chp3.php

(2)背包齿轮——露营装备齿轮一览表

http://www.hikingwithmike.com/geartips.htm

【结论】为了生存,现在你应该知道带什么物品了,把它们都装进你的背包。在你的记录表上,列出你将带的10项物品,并且解释你带每项的原因。做出你明智的决定吧,因为你的生命维系于此!

这则案例教师首先由一本讲述野外生存的小说《苍蝇的统治者》引入活动,让故事的主人公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了“为了生存者的探索”。然后创设了与现实十分相似的情境,向学生展示了此次活动的要求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紧接着为学生们搭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脚手架”,包括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络资料。这样的活动引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的学习材料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线索,大大增加了学生挑战艰难生存环境和解决野外生存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老师通过这种“身临其境”方式传授给学生扎实的野外生存知识,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能力。而且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足量的相关信息,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进一步的尝试也将变得不那么可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浏览网上海量的信息,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借鉴老师提供的思路,学生在不断的“思考-选择-推翻-再思考-再选择”的过程中,探究能力也在渐渐提高。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从头至尾,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什么物品或是应该注意什么,只是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不但没有阻碍学生的活动空间,反而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1.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教学时,呈现案例“二战中德军司令部有一位无线电报务员叫布鲁克,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突然通讯中断,信息不通,贻误战机,导致战斗的失败。布鲁克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然而,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那次事故是太阳耀斑爆发造成的,布鲁克死得实在冤枉”。教师可针对案例设置以下一些问题:(1)耀斑爆发在太阳大气哪个层次?(2)耀斑爆发有规律可循吗?(3)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哪些物质?(4)耀斑爆发对1.5亿千米之外的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5)太阳大气层中还有哪些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学生阅读案例后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积极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再如讲日界线时,可以这样进行:“1522年9月的一天,当航海家麦哲伦的18名水手,驾着‘维多利亚号’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凯旋而归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航海日记》上清清楚楚写的时间是1522年9月6日,而在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1522年9月7日”。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少了一天呢?你能想到为什么吗?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例子呢?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持续投入各类体现其个性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亲身经历设计研究实验、从事科学观察、基于证据形成理论假设等典型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提供真实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持续投入富有想象力的探究活动之中,发展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例如:讲季风气候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或西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或东南风)?

再如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中引入案例:

(1)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俗语)。学生以熟悉的俗语为切入点探究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更有兴趣、更有动力。

(2)阿布辛贝勒神庙,位于阿斯旺水坝以南280千米,是古代埃及19朝法老拉姆西斯二世崇拜太阳神于公元前1257年建造的。神庙建造在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上,庙高30米,宽36米,纵深60米。令人惊叹的是,几千年来,只有2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的生日)和10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的登基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照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它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

学生根据案例材料探究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日出方位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季节变化规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想象力,更有成就感。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学”的充分重视,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得到推论,并根据这些推论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重视小组合作讨论,强调学生整体参与

探究式教学还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不存在唯一标准。然而,如果不加强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见解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悲剧之中,因为有些探究活动决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通过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与完善,也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

例如:假如让你来当长江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a:上游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学生b:中上游要修建水库(教师可适时点拨:修建水库有什么作用?)。

学生c: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修建蓄洪、分洪区。

学生d:把干流挖得宽一些。

学生e:现在长江只有一个入海口,是不是可以多挖几条入海通道?

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教师的爱和鼓励,是师生之间的“我与你”的对话,是“存在之交流”。

4.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培养可贵的探究品质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学生能提出猜想,也就意味着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一座桥梁。透过发现新的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例如:分析探究——南极洲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原因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特别是南极洲有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大陆漂移学说;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及原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组内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①有关南极洲自然特征的资料、景观图片;②“南极洲矿产分布图”及煤炭储量;③搜集有关煤炭形成条件的资料。

【活动过程】

①交流信息。各小组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在组内进行交流,互通有无。

②读图。阅读“南极洲矿产分布图”,找出南极洲煤炭矿产的分布地及煤炭储量,说明南极洲有煤的事实。

③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讨论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

④分析。各小组根据反映南极洲自然景观的图片、资料等,分析目前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征。

⑤提出问题。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最佳的问题设计必须涉及南极洲的煤炭资源。

⑥猜想和探究。位于极地的冰雪大陆,竟蕴藏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以前很可能不在今天的位置。那么南极洲究竟来自何方? 解答思路与要点: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说明这里一定有过森林,有森林——说明这里原来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南极洲原来一定不在南极地区——现在的南极地区是大陆漂移的结果(运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观点),南极洲的煤炭又进一步证实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⑦阐述结论。各小组阐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南极洲有煤的事实,说明南极洲原先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可能是从热带或温带地区漂移过来的。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例证分析——得出结论——交流反思”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可贵的探究品质,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最后可以引入材料:“地质学家经过近二三十年考察发现,南极洲的地层构造与原属古冈瓦那大陆的非洲、澳洲和南美洲非常相似”。而让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南极洲是从温带地区漂移过来的。

5.开放、多元的反馈,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判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探究教学主张,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把学习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意味着要对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作出有效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综合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既要包括对知识,能力的测试,又要对其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情感和伦理道德观念作出一定的评析。

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教师应做到适当指导,不作生硬的打断和责怪,应该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应适时批改和评议,也可组织同桌或小组相互评改,相互学习,建立信心,这样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由学生按不同形式来展示自己(本组)的量化结果。

例如我们在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了“分析探究——南极洲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原因”后,可用列表的形式来定量、定性评价每位学生,如表1、表2所示。

表1 小组讨论个人表现评价表

表2 小组讨论小组整体评价表

这样的评价避免过去那种对小组的“大一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将每位的参与情况都作了相应的记录,有利于每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使他们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操作程序如右图所示。

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授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而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它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南极洲探究过程
南极探险日常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南极洲——中山站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