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探究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0-08-09 09:58北京大学100144
地理教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区位曹妃甸首钢

北京大学(100144) 崔 璨

本学期地理课程以人文地理学为主,比较贴近生活;对比高一上学期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原理性知识较为隐性,而显性的现象性知识较多,开学之初学生就普遍反映本学期地理课“很简单”、“不用听就会”。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甚至在课堂上有开小差的情况,而学生不听课、不复习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下课一看书就能会,我用不着听”。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就是为了刺激学生,让他们懂得自己还差得远,差就差在只能看到现象,而忽视了现象背后深刻的地理原理。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出现偏差。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考试前学生总来问我:是否背书就能及格。我多次告诉学生课本只是“学材”而非“教材”,必须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次课安排在“工业区位”一节内容的完整教学之后,设计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一、课程安排

这堂课安排在中图版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第四课时。根据配套教参的课时安排,本节教学共用4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第二课时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及世界主要工业区,第三课时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课时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某一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我对上述课时安排作了如下调整:第一、二课时着重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第三课时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及世界主要工业区、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第四课时进行了这次研究课——以首钢为例,以分析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为重点。通过对区位变化的探讨,了解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区位变化的结果。就首钢搬迁这一历史现象共设置了七个探究性问题:

问题1:分析当年首钢选址北京的主导区位因素。

问题2:评价最初首钢选址的主导区位(含首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3:首钢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首钢为什么迁往曹妃甸?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无变化,为何有此变化,试讨论回答。

问题5:首钢搬迁后的问题(从北京城市规划与工业地域发展角度探讨)。

问题6:首钢搬走了,10平方公里的首钢原址用来做什么?

问题7:从环渤海经济圈的角度,分析首钢搬迁后的效果。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是对工业区位的完整解析,其中问题3和问题4是整节课的核心。

课程安排采用每组一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课前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探索,再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只对展示技巧进行课前辅导,而不做内容方面的指导。课堂展示时,每个问题汇报完,台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由主讲人进行回答。通过学生与主讲人的争论得到正确答案。在答案未果或离题的情况下,教师再做适当引导和把握。

二、教学过程

三、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与收获

1.学生在准备工作中不重视

准备任务布置下去,并在每天中午做进度检查。我在检查中发现只有两组同学已集齐资料并进行了部分课件的制作,但问题分析很片面;上课前一天中午时竟有一组刚刚开始搜集资料。经询问得知,这组学生以为上网搜集点资料就可以把问题说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我临时决定在当天下午进行只有主讲人和组长参加的课题发布会,请各组同学逐一展示之后立刻回避,由在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由于研究成果被质疑,课题发布立时引起了所有组的注意。从后来的课堂效果看,各组成员最后展示的研究成果内容比较深入、透彻,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2.学生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能力不够

对此,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方向。比如对本课核心“问题4”的研究,学生对首钢搬迁曹妃甸的认识只停留在环境问题上——首钢污染北京所以搬迁,但是搬到哪里去则不一定。因此必须通过细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单单曹妃甸吸引了首钢呢?搬到曹妃甸不污染吗?环渤海经济圈那么大,为什么只看中了这样一个小岛?这些细化了的问题都要求全面分析曹妃甸这个新型工业区的区位因素才可解决,要和世界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轨迹相联系。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已学问题,明确提出过鲁尔区的发展,但主讲问题4的这一组同学显然未能得出传统工业区往往具有由原料产地向交通枢纽过渡的规律,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一系列问题被同学提出后却被最后一组发言的同学解决了。这组同学是从环渤海经济圈的角度研究分析首钢搬迁后的效果,这个问题也是唯一从题干上明确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他们的研究基础是前面六组同学的研究内容,所以他们所做的了解是最全面。他们的回答是对所有同学的提示——全面分析。这七个问题的设置优劣从这组同学身上得到了最肯定的答复。

3.学生的合作精神欠缺

拿到问题,组内一个同学收集资料,一个同学做课件,一个同学讲,剩下的三四个同学好像与课题毫不相干,致使一件集体的事情变成了三个同学分别完成的三件不相干的事。针对这个问题,我明确提醒各组学生:你的发言要以第一人称“我们组”来发布而不是“我”,组员要接受他组同学的质疑。

4.这节课是知识结构的总结和完善

要搞清楚首钢搬迁的真相,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考虑工业区位的各项因素。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学生看到了有关工业区位的知识整体——最初传统重工业接近燃料、原料产地,后来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变化下,向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便于调运资源、接近市场,而这一趋势反映了世界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首钢历史使学生了解到工业区位主导因素的动态发展规律,而对比世界主要工业区使学生得到这一变化的普遍规律。这样的认识是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以事实证明了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讨论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学生提问和疑虑也是对这一知识结构的完善。

5.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实际生活中发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解决这么庞大的问题必须看书,被同学发难不知所措时更要看书,自己的观点是否是最佳的呢?要如何根据背景资料证明自己是对的呢?需要理论支持了,因此还是要看书。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是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参与辩论,但是却为他们开启了人生的一扇门:求知。在四班上课时,同样是这样一节课,针对最后一个问题“首钢搬走了,10平方公里的首钢原址用来做什么?”发言的是一名面临留级压力的学生。这节课他主动发言,课后他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感到“课上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答题后他第一次翻看地理书,课后我问他为什么翻书,他说想看一看他说的是否和书上的原理相近、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通过这个问题我看到了学生的态度,不管学习成绩如何,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已初步具备了对时事问题加以分析的能力,只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或者很少有让他们展示的机会。

四、教后记

这是真实的一幕。课堂上充满了演讲、质疑、辩论,下课后还延续着争论,而且频频询问我一些问题。在开始时还是被迫分析的学生们此时此刻已变得非常的主动——因为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感到了学地理有用。同时学生的热情也激起了我的活力。

这是我的学生们在高中地理阶段第一次亲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他们认识了一门课程——人文地理学,掌握了一种方法——对资料的分析方法,体会了一种观念——质疑世界。我相信这不是他们走进大学校门前的唯一一次研究,这是真正的研究,因为它建立在对现实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展现了学生们自己的、符合实际的思想。

必须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变为主动学习者。这种变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合作、探究、展示,这是学生作为课堂主角的展示,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看法的展示,是学生在质疑中提升自我的展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这是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吧!

猜你喜欢
工业区位曹妃甸首钢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探讨
——基于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曹妃甸自贸区分行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曹妃甸分行
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强化锻炼:在工业区位问题上开展地理专题复习策略
崛起的曹妃甸
基于多样化学习的“工业区位”教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