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动、名兼类”计量考察

2010-08-07 08:30方清明
辞书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兼类现代汉语词典义项

方清明

(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为语料,考察动、名兼类现象,试图在定量基础上寻找规律。

一、关于动、名兼类标准的讨论

动、名兼类大多是由双音动词分化出名词用法造成,“双音动词按什么标准兼注名词”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与焦点,发表的文章已数以百计,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名动词说”[1]。朱德熙认为,“研究、调查”这类具有名词性质的动词叫作“名动词”,属于动词里面的一个小类。

郭锐进一步阐明了朱先生的观点,他指出:“把`研究'等一类名动词处理为兼类在句法简单性得到的好处不多,而由于数量大,在词类的简单性上的代价太大,因而总的代价很大。所以宜采取同型策略,不处理为动词兼名词。”[2]

陆俭明也有类似的论述:“考虑到`研究'这种双音节动词`所占比例很大',我们得另作处理。据我们的调查,原本是动词,而可以不改变意义去直接接受名词修饰或直接修饰名词的,只限于双音动词,所占的比例竟高达31%,按如此高的比例,把这些词看作兼类词就不合适了。”[3]

应该说,这是处理动、名兼类的主流观点。从理论上说,“名动词说”解决了一些问题,如不用回答“单个儿的名动词处于主语或某些动词宾语位置的时候,到底是动词还是名词”。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说,“名动词说”不能满足词性标注细化的要求。基于其内部的异质性,应该对其进行次类划分。

二是“语义决定说”。安华林认为兼类问题绕不开语义,其原则是“从严不从宽,没有发生明显语义转类的,不处理为兼类词。如果标准过宽,就会出现兼类过多`词无定类'局面,对中间状态和一些在语法上有新特点的词,按主要词类处理”。[4]

安先生在处理动、名兼类问题时,引入了“语义”标准。他认为“创造、检查、觉悟”有明确的名词性义项,语义发生了明显转类,《现汉》应标为动、名兼类。“研究”等词没有发生语义转类,所以建议仍然标为动词或处理为动词的一个小类。

从某种程度上说,兼类问题确实绕不开语义,但是语义却又让人难以捉摸。语义转类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是明显的语义转类,什么情况下是不明显的语义转类?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知识结构,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很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分歧。“语义决定说”操作性如何还有待检验。我们不反对处理兼类问题要联系语义来研究,但是要有形式上的验证。朱德熙说过,“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5]

三是“语法功能鉴定说”。胡明扬提出检测兼类的三个划界标准为“能直接受名量词修饰;能直接做`有'的宾语;能直接受名词的修饰”。[6]胡先生认为三条标准中,第一条标准最有效,并指出研究兼类问题要考虑使用频率方面的因素。

邢福义认为,“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结构修饰的,已经完成了对名词的转化,应算名词”。[7]钟梫[8]、邵百鸣[9]等学者都认为,“能受数量短语修饰”是一个基本而最为重要的标准。

我们部分同意第三种观点,在比对的基础上,我们把动、名兼类标准具体综合为:从严不从宽,严格以语法功能为标准,如果一个双音节动词能单独接受数量短语“几个”[10]的直接修饰,并且该动词所分化出的名词性义项使用频率较高,受到大众语感认可,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双音动词处理为动、名兼类。如果该动词所分化出的名词性义项并不常用,只是偶尔出现,则只标为动词,不算作动、名兼类。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提出的判断标准虽然是一个综合标准,但各标准之间基本能保持一致关系。其中,“使用频率”是一个连续系统,呈现一定的梯度。它受到使用者、语用环境、使用语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现汉》动、名兼类计量考察

我们详尽地考察了《现汉》中动、名兼类现象,其中个别词语能否认为是动、名兼类可能会有争议,好在这并不妨碍该项统计所显示的倾向性以及本文的有关讨论。

《现汉》标为动、名兼类的词共计 947个。[11]占《现汉》所收全部双音动词的6.95%。[12]如果加上单音动词,所占比例还要低些,小于10%,符合人们普遍的语感认识。

1.所标名词性义项不合标准,因而不成其为动、名兼类

以下18个词,《现汉》一律标为动、名兼类,列举如下:

传达 ①动 …;②名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管理登记和引导来宾的工作:~室;③名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担任传达工作的人。

看护 ①动 …;②名护士的旧称

加餐 ①动 …;②名加餐所吃的饭食:今天的~是牛奶和面包

过往 ①动 …;②名过去;以往:~的时光

鸟瞰 ①动…;②名事物的概括描述(多用于文章标题):世界大势~

犒劳 ①动 …;②名指犒劳的酒食:吃~(享受犒劳)

野餐 ①动 …;②名带到野外去吃的食物

前导 ①动 …;②名在前面引路的人或事物

稀罕 ①动 …;②名稀罕的事物:看~儿

先导 ①动 …;②名引路者;向导

经纪 ①动 …;②名经纪人(没有名词性语法标记)

领港 ①动 …;②名担任领港工作的人

领航 ①动 …;②名担任领航工作的人

领江 ①动 …;②名担任领江工作的人

领奏 ①动 …;②名担任领奏工作的人

先行 ①动 …;②名指先行官

短打 ①动 …;②名短装:一身~

立地 ①动 …;②名林业上指树木生长的地方和气候、水文等条件:~不同,树木的生长就有差异

从以上18个例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18个词的名词性义项使用频率都不高,很难获得大众语感的认同。具体原因如下:

(1)义项过于陈旧、现在已不使用的。如“传达③、看护”。其中“传达③”显然是历史的遗留,现在已经基本消亡。如果要表达“传达③”的名词用法,绝大部分人都会用显著度较高的“值班员、传达员”。

(2)伪名词功能的。所谓“伪名词功能”就是指不是真正的名词功能。这些功能本来就是动词拥有的,如“传达②、加餐、过往、鸟瞰、犒劳、野餐、前导、稀罕、先导”。

(3)有相关词语竞争的。如“经纪、先行”,它们在跟“经纪人、先行者”的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因而“经纪、先行”的名词性义项很弱。

(4)用在特殊专业领域的。如“领港、领航、领江、领奏、短打、立地”。例如孤立地看“领港、领航、领江”,人们很难感觉到它们的名词性义项,原因是它们在表名词用法时,只限于非常专业的航海、航空、航江领域,涉足这些领域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普通大众并不知道。要表达这些名词性义项,得用有标记的“领港员、领航员、领江员”。那为什么与它们结构相同的“领班”一词,使用频率却大大高于有标记的“领班员”呢?这是因为“领班”一词的产生除了使用频率原则在起作用以外,还有“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在不违背大众语感的前提下,“领班”比“领班员”要经济得多。

2.所标动词性义项不合标准,因而不成其为动、名兼类

便饭 ①名 …;②动吃便饭:明晚请来舍下~

步履 〈书〉①动行走:~维艰(行走艰难);②名 …

蝉蜕 ①名 …;②〈书〉动比喻解脱

建树 ①动建立(功绩):~了不朽的功勋;②名…

叫名 ①名 …;②〈方〉动在名义上叫做:这孩子~十岁,其实还不到九岁

蜜饯 ①动用浓糖浆浸渍果品等:~海棠;②名…

明火 ①名 …;②名…;③动指点着的火把(抢劫):~抢劫

明鉴 ①名 …;②名…;③动明察,旧时常用来称颂人见识高明

思想 ①名 …;②名…;③动思量

死罪 ①名 …;②动客套话,用于请罪或道歉,表示过失很重

宵夜 ①名 …;②动吃夜宵

总理 ①名…;②名…;③名 …;④名…;⑤〈书〉动全面主持管理:~其事。

以上12个词,《现汉》都标为动、名兼类。经过考察,这 12个词的名词性义项符合动、名兼类标准。但是它们的动词性义项使用频率都不高,很难获得大众语感的认同。因此建议删除动词性义项,只标名词。

3.所标动词性义项和名词性义项都不合标准,因而不成其为动、名兼类

昌言 〈书〉①名正当的言论;有价值的话;②动直言无讳

齿录 〈书〉①动录用:未蒙~;②名科举时代同登一榜的人,各具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册,叫做齿录

刍荛 〈书〉①动割草打柴:~有禁;②名指割草打柴的人:询于~;③名谦辞,在向别人提供意见时把自己比作草野鄙陋的人:~之言(浅陋的话)

扶摇 〈书〉①名自下而上的旋风;②动盘旋而上;腾飞:~九万里

跟包 ①动旧时戏曲行业指专为某个演员管理服装及做其他杂务,现泛指被雇用而跟随在某个人身边,为其做杂务;②名指做这种事情的人

怙恃 〈书〉①动依仗,凭借;②名《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来用“怙恃”为父母的代称:少失~

检场 ①动旧时戏曲演出时,在不闭幕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布置或收拾道具;②名做检场工作的人

款曲 〈书〉①动殷勤应酬:不善与人~;②名殷勤的心意:互通~

裂璺 ①动器物现出将要裂开的痕迹:~的破锅 水缸裂了一道璺;②名器物将要裂开的痕迹:茶碗有一道~

赏赉 〈书〉①动赏赐;②名赏赐

陶钧 〈书〉①名制陶器时所用的齿轮;②动比喻造就人才

添箱 〈书〉①动旧时指女家的亲友赠送新娘礼物或礼金;②名旧时女子出嫁时亲友所送的贺礼

无告 〈书〉①动有痛苦而无处诉说:穷苦~的老人;②名有痛苦而无处诉说的人:哀怜~

襄理 〈书〉①动帮助办理:~军务;②名规模较大的银行或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地位次于协理

冶容 〈书〉①动打扮得很妖媚;②名妖媚的容貌

荧惑 〈书〉①动迷惑:~人心;②名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火星

臂助 〈书〉①动帮助:屡承~,不胜感激;②名助手:收为~

步武 〈书〉①名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指不远的距离:相去~;②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贤

以上18个词,《现汉》都标为动、名兼类。但是这18个词主要是一些使用频率特别低的“古书面语”或“过时旧词语”。《现汉》虽然要兼顾汉语历时方面的因素,但标准不宜太宽,不能把一些偏僻古旧书面词语都收进来,不能“现代”与“古旧”杂糅不分。

4.《现汉》处理动、名兼类现象时,照应不周

A 实验 练习 证验 归结 开局 希望 爱好 主拍 网管

B 试验 考试 验证 归属 开场 期望 喜好 主持 主管

很显然,B类与A类中的词语是对等的,有属于近义关系的,如“实验——试验”、“开局——开场”等;有属于同领域关系的,如“练习——考试”等。但《现汉》把 A系列词标为动、名兼类,把 B系列词标为动词。为什么对等的词语处理结果却不一样呢?这不能不说是《现汉》照应不周。根据我们考察,只有“证验、归结、归属、主拍”不符合动、名兼类标准,其他14个词都可以标为动、名兼类。

三、《现汉》应该标注而没有标注的动、名兼类

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得到《现汉》中哪些词是应该标注动、名兼类而未予标注的。我们选取的“参照词典”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版)[13](以下简称《大纲》)。

1.《大纲》动、名兼类考察

《大纲》处理兼类的总原则是:“对兼类词的标准从严掌握。如果一个词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性,则看作兼类词。如果词语的某一词性并不常用,只是偶尔出现,则仅注其常用词性,不算作兼类。”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修订版)认为:“原《大纲》(1992年第一版)所注动、名兼类词中,有少部分动词意义比较明确,而名词义实际指的就是动作本身,作为兼类词注,就显得比较勉强,因此在修订中删除名词项,如`参考、讨论、访问'等。动、名兼类词去掉名词项者27个。”《大纲》之所以这样处理,依据的是“语义”标准,但《大纲》没能彻底执行这一标准。如“刺激、革新、教导”的名词义实际上也是指动作本身,但《大纲》却没有删除名词义,依然标为动、名兼类。

《大纲》共收兼类词598个,占全部词汇的6.8%。比原《大纲》减少19个,属于动、名兼类的293个。请看表1:

表1 《大纲》所收动、名兼类统计

从表1中,我们知道:

(1)动、名兼类词占所有兼类词半数左右,说明动、名兼类确实是兼类现象中频率最高的一类。

(2)无论哪级动、名兼类,其所占该级词比例都不超过百分之十,符合大众语感认识。

(3)动、名兼类发生的可能性与使用频率成正比。动、名兼类比例最高的是甲级词5.23%,然后呈逐步平缓递减态势。但是到了丁级词,则锐减为0.95%。因此我们认为,把甲、乙、丙三级所收5253个词数处理为一个界标,而丁级词则处理为另外一个界标,是比较符合相关词表研制的事实与客观规律的。

2.《大纲》标为动、名兼类,而《现汉》只标为动词情况考察

《大纲》标为动、名兼类,而《现汉》只标为动词的有 69个。经过考察,这69个词语按朱德熙的观点,都可划归“名动词”。但是我们认为词性标注只有细化才能满足汉语词性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经过检验,不符合动、名兼类标准的有17个,符合动、名兼类标准的共52个[14],列举如下:

甲级词16个:变化 辅导 发现 发展 表演 改变 建设 会话 回答考试 联系 批评 胜利 演出 展览 准备

乙级词15个:处理 号召 改革 改进 斗争 创造 估计 交流 解释理解 判断 试验 损失 危害 选择

丙级词18个:报复 合唱 干扰 变动 变革 猜想 测试 辩论 答复冲突 奖励 竞争 考验 陪同 起义 统计 突破 针灸

丁级词3个:处罚 采访 尝试

以上52个词,《大纲》标为动、名兼类,这满足了对外汉语词性教学细化的需要,《现汉》只标为动词。应该说,两种处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我们倾向于标为动、名兼类,因为这52个词使用频率很高,并且只占“名动词”总量的少数。在基本不影响兼类总量的前提下,能很好地满足词性教学需要,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现汉》动、名兼类内部构成方式考察

关于动、名兼类构成类别,胡明扬指出,关系动词、虚化动词、内部结构为“动/形+介”的动词、口语动词和单音书面动词不太可能兼名词用法。[15]刘顺认为动、名兼类以双音节为主,以自主动词为主。[16]还有一些学者则从认知方面进行了探讨。

我们则从动、名兼类的内部构成方式来探讨其构成类别。《现汉》标为动、名兼类的有947例,其内部构成方式如下:

(一)由“动+动”构成的动、名兼类,一般都是并列式,共393例 ,举 10 例 :“负担 、教授 、见识 、缺失 、收发 、玩笑 、相识 、相知 、训示、演绎”等。

(二)由“动+名”构成的动、名兼类,一般都是动宾式,共有372 例,举 10 例:“押款 、同班 、切片 、逆风 、裂缝 、领班 、题词 、选题 、赠票、着装”等。

(三)由于双音复合词内部可以作两种结构分析,从而构成动、名兼类的,我们称之为“内部歧解式”,共有138例。如“重奖”可以作“重重地奖赏”和“贵重的奖赏”两种解释,因此“重奖”是动、名兼类。再如“尊称”可以作“尊敬地称呼”和“尊敬的称呼”两种解释,所以“尊称”也是动、名兼类。再举10例:“主演、专访、贬称、惨变 、浮想 、新交 、微调 、伪装 、纷争 、公干”等 。

(四)“名+动”构成的动、名兼类,大多数是主谓式,仅有29例,列举如下:蝉蜕 、根源 、馆藏 、光耀 、海归 、化疗 、理疗 、貌相 、鸟瞰 、秋收 、师承 、师法 、网管 、祸害 、蜡染 、尾欠 、午睡 、夏收 、心传 、心怀 、胸怀 、血战 、祖居 、工作 、板书 、步履 、齿录 、电传 、电函 、臂助 。

(五)“名+名”构成的动、名兼类,一般是并列式或偏正式的,仅有 8例 :“刍荛 、河汉、矛盾、宵夜 、形容 、蜜饯 、左右、步武” 。前文已证明这类并不符合我们提出的动、名兼类标准。因此动、名兼类并不采用“名+名”方式来构成。

(六)其他内部构成方式。双音节单语素构成的,只有“便宜、思维、牺牲、稀罕、意思”5例。“动+形”构成的,只有“邻近”一词。另外由音译外来词构成的,只有“拷贝”一词。此外,在动、名兼类内部没有发现“附加式和重叠式”的构成方式。

我们发现动、名兼类常用“动+动”、“动+名”、“内部歧义式”三种内部构成方式,共903例,占总数947例的95%,而很少采用“名+动”、“名+名”等其他方式。

《现汉》全面标注词性,功勋卓著。但初创之时,探索意味浓厚,难免有欠缺之处,此文的目的只是想在《现汉》词性标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

附 注

[1]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26.

[2]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2.

[3]陆俭明.现代汉语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0-51.

[4] 安华林.从两种词表看名、动、形兼类的处理.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31-39.

[5]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0.

[6]胡明扬.动名兼类的计量考察.∥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262.

[7] 邢福义.词类辩难(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4.

[8]钟梫.标注词性的若干问题.∥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85.

[9]邵百鸣.动名兼类和动词名用的区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 选用数量短语“几个”作为鉴定动、名兼类的标准,理由有两个:“个”是典型个体量词,使用范围最广,能表达典型名词的典型特性;“几个”比“一个”具有更强的限定性,如人们或许可以说“一个刺激”,但一般不说“几个刺激”,因此“刺激”不是动、名兼类。

[11]此数据不包括少数有儿化标记的,如“卧果儿、猛进儿、傍角儿”等,也不包括少数分作两个条目重出的,如“出口、摆设”等。

[12]抽样统计《现汉》前55页得到双音动词477个,由此估算《现汉》所收双音动词当在15900个左右。因而得到动、名兼类占所有双音动词的6.95%。

[1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其中“针灸”一词似乎是例外,它不能受数量短语“几个”的直接修饰,但是其名词义代表一种专门医学现象,而且比较常用,所以认为符合标准。

[15]胡明扬.动名兼类的计量考察.∥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265-266.

[16]刘顺.现代汉语动词的零形式名词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32-37.

猜你喜欢
兼类现代汉语词典义项
现代韩国语兼类词表征研究
——以《新国语词典》(第5版)为例
基于统计的《HSK词汇等级大纲》动名兼类词标注研究*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基于统计和规则的常用词的兼类识别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的兼类问题——由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兼类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