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家钏
在川北的大山中蜿蜒颠簸,一条青竹江水清依旧,金黄色的油菜花和葱郁的树木已让人无处寻觅灾难的痕迹,只有山路上穿梭往来的工程运输车和一块块平整出来的土地、林立的塔吊,以及随处可见的肺腑标语令人切实感受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从乔庄到竹园,从青溪到沙洲,在枣树村、在木鱼中学、在关庄福利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可贵品质在延续,万众一心、大爱无疆的精神之光在浙川重建的家园中闪现。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枣树村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从内心深处呐喊出来的最强音,它已经成
黄坪乡枣树村位于青川县南部,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有村民206户,746人,“5·12”特大地震使绝大多数村民房舍垮塌,半数村民受伤,水利、农田、电力等基本设施被毁,辛苦积攒几代的财富毁于一旦。
在村口,正好碰到了从县城买菜回来的村民李玉明。他热情地将我们招呼进了他的“感恩苑”农家乐。漂亮的二层小楼迎面挂着那幅被温家宝总理充分肯定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震后,在“国家补一点、浙江帮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凑一点”等多途径、多渠道支持下,枣树村一栋栋安全、经济的新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35岁的李玉明震前一直外出打工,如今说起自己的农家乐,却头头是道,“指挥部安排我们到浙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真的感觉到了差距,我们还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还需要宁波兄弟多帮忙。”
据悉,为加快青川重建家园的步伐,满足产业恢复发展及农村群众就业的需求,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投入1640万元,对青川县18650名农村劳动力免费进行“农村科技干部”、“新农村建设致富带头人”、“农村‘明白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预备制”等培训。结合青川县农户的实际情况,开设了香菇、木耳、高山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及农民工外出务工常用法律知识培训课程,帮助农户解决种植技术瓶颈,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李玉明家的院子里停放着去年6月份花了9万多元新买的吉利轿车,专门用来接送客人和买菜。除了农家乐,家里还有茶树和果树,一年七八万元的收入让李明玉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在家里就可以赚钱,还出去干什么?现在这样子,把老人也管到了,把娃儿也管到了,很巴适(舒服)的。”
如今,枣树村村民不仅全部搬入新家,生产也快速发展。全村已开起了4户农家乐、有13户人家搞起生态鸡养殖场,还发展了近千亩干果基地。黄坪乡党委沈德华书记介绍说,“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3400元,较震前增长30%以上”。
在山上,村民石光武正兴冲冲地从自家的田里走来,那只从小因事故而截掉的断臂在空荡的袖管里摇摆。他的聋哑妻子张正苏正抱着孙子在自家小超市门口晒太阳。当年是这对最让人忧心的残疾夫妇第一个站在自家废墟上,重拾家园。“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一臂独擎,天下困难能战胜”,小店门楣上烫金的对联在国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2009年2月,宁波市指挥部会同青川县委宣传部和黄坪乡党委政府,决定投资100万元打造“枣树坝社精神家园”,对枣树坝社群众在特大地震灾难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精神加以展示和传播,着力帮助地震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修复心灵创伤,重建信心。标语一传十、十传百,灾区各地竞相张贴悬挂,成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面精神旗帜。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教育对一个地方非常重要,一个老师能够影响无数个孩子,而有了无数受教育的孩子,灾区就有希望彻底改变
2008年11月4日,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隆重宣布,“浙江省对口援建青川县教育系统首个建设项目——黄坪小学灾后重建正式启动,这标志青川县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将如火如荼地展开”。
重建,拉近了浙江与四川的距离。为帮助青川县尽快实现教育恢复重建,浙江省与青川县达成协议,帮助青川县开展教师培训和支教工作。2009年3月17日,35位浙江赴青川教育支教团教师到了青川,被分配到各学校进行半年的支教,接下来的两年半,将有5批150名优秀教师到青川支教,提升当地的学科教育水平,优化教育体制,同时,青川也将派150名教师来浙江交流培训。
来自萧山的一位支教老师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的话:“希望我的行动能给灾区孩子带去一份关爱;在萧山和青川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爱心之桥,为灾区的孩子撑起一方灿烂晴空!为灾区的教育工作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沿剑青公路一路走来,远处,马鹿中学、马鹿小学成了4月大山中最美的风景,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嬉戏。青竹江畔,由绍兴市援建的关庄中学浅灰色的墙面上勾勒着粉墨绿的边角,与四周的青山绿水遥相呼应。竹园镇,一个占地500余亩、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的“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它将承接青川县灾后重建的教育、文化功能。
“现在的学习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桌子板凳全是新的,篮球场、跑道都是塑胶的,周围绿树成荫,学校前面的小木桥变成了宽阔的水泥桥,太感谢浙江的叔叔、阿姨们了!”这是四年级学生蒋丽的心里话。
春日的阳光下,木鱼中学的张洪巧正和同学玩耍,脸上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们正在从悲伤和痛苦中慢慢走出来,乐观面对未来的一切。
数千年的巴蜀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是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深厚根基
历史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脉所在,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标志,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恢复,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再造过程。
从乔庄镇出来,沿金唐公路,逆青竹江而上,我们便开始了青川之行最为美丽的行程——清溪镇。途中,一夜的春雨将一座座大山笼罩在层层薄雾中,山间粉墙黛瓦的簇新民居点缀在桃红柳绿之间,连从点滴中寻找那场灾难的伤痕都似乎是徒劳。
青溪镇,始名于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曾是郡、州、县治地,历来是商家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被称为“川北门户,西属喉咙”。摩天岭、控夷关等留下无数历史传说;还有蒿溪拱北、郝家坪战国墓群、张家大院等古民居……可以说,1700年的青溪历史便是青川的历史缩景。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明代古城墙部分受损,石牛寺、华严寺房屋出现大面积垮塌,古城内始建于明代的300多处民居已成危房。
一进入青溪镇,忙碌的建筑场景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热的重建氛围。温州援建指挥部朱三平副指挥长介绍说,“青溪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青溪古镇的恢复和沿街民居立面风貌改造,加快开发历史文化景点,再现古镇风貌和明代边防军事城镇,打造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人文古镇。对民居的风貌改造也要以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为特色,以清末民初川北民居穿斗式建筑风格为主,打造体现川北特色地区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建筑。要让建筑融入传统,融入民族的生活,让居住者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荣!”
如今的古镇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惟有残存的石碑和门楼能让我们依稀感受到“摩天岭上观牛羚,阴平古道读三国”的古镇遗风。而当我们走过风铃叮铛的铁索吊桥,进入阴平村时,青砖铺砌的小道上,两个孩子坐在背篓里睁着大眼睛,清彻的眼光瞬间让点缀着木格花窗、大红灯笼的农舍也变得鲜活起来。
在青川的短短几天,我们看到,无论是年愈花甲的老人,还是稚嫩如花的孩童,见到援建干部的第一句话都是“太感谢你们了!”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倡导的美德。上至白发老人,下至童颜稚子,都在将“感恩”用于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
黄坪乡村妇雍桂华(音)一句朴素的话语给了我们最形象的认识,“我们四川人爱吃火锅,我们对浙江的援建者就像火锅一样爱。”
在青川,我还认识了很多援建人员。湖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张启标两度入川,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险些倒在岗位上;年轻的“80后”夫妻徐世卿、陈芬芳把新房安在了板房里,在青川县营盘乡书写着感人的援建故事;海盐县5位援建干部几次被山洪围困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却始终乐观……
“躬身即犁,踏脚有岸,家园在手,誓死相牵……有一种不屈叫青川,有一种力量叫青川,有一场挥洒,有一腔肝胆,有一群父老乡亲,叫——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