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云 ,鞠文东,张艳芳,施为建 ,蒋凤莲
ZHOU Qiao-yun,JUWen-dong,ZHANG Yan-fang,SH IWei-jian,JIANG Feng-lian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中山 52840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as,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性改变,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自从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被发现以来,人们已认识到 AECA可能是血管炎的病因之一[1],与 SLE血管炎密切相关[2],内皮细胞活化后与促凝血相关。D-二聚体是体内高凝状态标志之一,反映 SLE患者凝血纤溶状况。SLE常累及肾脏,引起肾损害,晚期导致肾功能衰竭,而尿微量白蛋白可反映肾小球损伤程度,尿 β2微球蛋白反映肾小管损害情况。本研究分别检测比较 53例 SLE患者与 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 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D-二聚体、尿 β2微球蛋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 D-二聚体与肾损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 53例 SLE住院患者,其中男 3例,女 50例;年龄 14~51岁,年龄中位数 33.6岁。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2年修订的 SLE诊断标准[2]。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其中男 3例,女 27例;年龄18~49岁,年龄中位数 32.8岁。SLE活动指数(DAI)评定参照文献[2]标准:0~4分基本无活动,5~9分轻度活动,10~14分中度活动,≥15分重度活动。以 24小时尿总蛋白 >150 mg为肾损害分组标准[2],53例SLE患者中有肾损害者 41例,无肾损害者 12例。本组患者 2例为稳定期,51例为活动期。
1.2 材料与检测方法 24小时尿总蛋白测定采用 Diasys德赛公司苯三酚红钼酸络合法试剂,尿微量白蛋白采用芬兰 ORION公司的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检测,尿 β2微球蛋白采用上海景源公司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配套试剂比浊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两组间尿微量白蛋白、尿 β2微球蛋白及 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比较采用 t检验,两变量间相关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正常对照组、有肾损害组以及无肾损害组患者 D-二聚体、尿微量白蛋白、尿 β2微球蛋白检测结果比较表 1显示:D-二聚体及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肾损害组及无肾损害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无肾损害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肾损害组与无肾损害组比较,D-二聚体、尿微量白蛋白、尿 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D-二聚体、尿微量白蛋白、尿 β2微球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2.2 肾损害组 D-二聚体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相关性分析 肾损害组 D-二聚体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均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689与 0.843,均 P<0.05。
2.3 其他 30例健康体检者中有 1例 D-二聚体轻度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均正常,2例 SLE患者呈稳定期,血浆 D-二聚体、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均正常。51例 SLE活动期患者多数 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高值 10.75μg/ml。除针对原发病治疗外,适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 D-二聚体水平下降,肾损害减轻。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是其基本病变之一。AECA是针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膜表面结构抗原的异质性抗体,在 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发生炎症时 VEC活化促进血液高凝状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 SLE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分子标志物之一,它的升高显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SLE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增高[3],而肾脏由于其有特殊的结构(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特别丰富的血流量,SLE患者肾活检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脏病理学改变,50%~70%的 SLE患者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狼疮肾炎(LN)是 SLE特有的临床合并症,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球基底膜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微量白蛋白能早期反映肾小球功能变化,反映肾小球受损的程度,尿 β2微球蛋白对早期肾小管损害有重要意义[4]。近些年来许多研究[5,6]发现肾小球肾炎患者局部有纤维蛋白相关性抗原存在,尤其是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的沉积,提示在肾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状态。我们的资料显示,肾损害患者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且与 SLE DAI呈显著相关性,活动性指标高者,肾损害进展快,但积极治疗仍可以逆转[7,8]。除针对原发病治疗外,根据高凝的程度,适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病情好转,D-二聚体水平下降,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减少,说明 SLE患者 D-二聚体水平越高,产生的免疫复合物越多,纤溶异常越明显,肾损害也愈明显,二者互相关联,及时消除免疫复合物,改善高凝状态,对肾损害治疗有益,因此,SLE患者根据其高凝状态存在程度,辅以适当抗凝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改善,同时减轻肾损害,
[1]邹式文,李频 .SLE患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 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5,36(4):56.
[2]Hashem i S,Sm ith CD,Izaguirre CA.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using a cellular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JLab Clin Med,1987,109(4):434-440.
[3]杨旭燕,吴寿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3):159-160.
[4]刘丽.尿微量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应用[J].临床荟萃,2003,18(5):291-292.
[5]陈香美,徐启河 .肝素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5):45-47.
[6]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8):508-513.
[7]周树录,王莉,李小林,等.免疫抑制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CD28/CD 80分子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3):27-28.
[8]白峰岩,李戈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Toll样受体、核因子-kB水平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