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丽萍,陈 丽,肖 航,孟 杰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湖北孝感 432000)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行为不仅对患儿或者手术部位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导致不能正确监测生命体征,容易坠床,伤口敷贴,静脉通道,引流管等突然脱落。这种麻醉后的不良反应使护理人员和家长对麻醉复苏的质量感到不满。因此,预防和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手术的患儿80例,ASAⅠ级,年龄3~10岁,体重12~30 k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手术前后均不接受注射氟比洛芬酯,n=20);实验组1(F1组手术前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实验组2(F2组手术结束前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实验组3(F3组手术前及手术结束前均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禁忌证的患儿被排除。以上试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告知研究对象监护人程序,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儿在家长陪伴下送入麻醉诱导室,均行面罩吸入5%七氟醚诱导,新鲜氧流量2 L/min,意识消失后行静脉穿刺,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直视下行气管插管后接Detex-Ohmede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 2~6 μg/ml,雷米芬太尼 0.25~0.30 μg/(kg·min),各组均在手术结束前减少麻醉用药,术毕停用麻醉用药。术毕当符合下列标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前患儿意识清醒,可听从简单的口令;血流动力状态稳定;肌力恢复完全(TOF 监测 T4/T1>0.75);自主呼吸(不吸氧气)SpO2>96%持续3 min以上。
记录各组患儿一般情况及以下变量: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测定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各组患儿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的躁动评分以及意识状态(OAA/S)评分;记录术后24 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副作用。
术后躁动评分[1]:0分,安静且合作;1分,刺激时有肢体活动,用语言安慰可改善;2分,无刺激时有挣扎,但无需按压;3分,挣扎剧烈,需多人按压。意识状态采用OAA/S评分: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完全清醒;4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语速较;3分,对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名有反应,言语迷糊;2分,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不能辨其言语;1分,轻推或轻拍无反应,昏睡。
四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手术麻醉时间比较(±s,n=20)
表1 各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手术麻醉时间比较(±s,n=20)
?
与拔管前5 min相比,对照组患儿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10 min HR和 MAP均显著升高(P<0.05);而各实验组的HR仅在拔管时出现显著升高,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MAP在各时点均有显著升高(P<0.05),试验3的MAP仅在拔管时有显著升高(P<0.05)。与拔管时相比,四组患儿在其他各时点的HR、MAP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在各时点的HR、MAP均显著降低(P<0.05)。与实验组3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HR在拔管时有显著升高(P<0.05),MAP则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10 min均有显著升高(P<0.05),MAP则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后10 min 均有显著升高(P<0.05)。 见表 2。
表2 各组患儿 HR、MAP 的比较(±s,n=20)
表2 各组患儿 HR、MAP 的比较(±s,n=20)
与拔管前 5 min 相比,△P<0.05;与拔管时相比,▲P<0.05;与 C 组相比,*P<0.05;与 F3组相比,﹟P<0.05
?
各实验组在各观察时点的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3在各时点的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P<0.05),见表3。各实验组在各时点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各组患儿躁动评分比较(±s,n=20)
表3 各组患儿躁动评分比较(±s,n=20)
与 C 组相比,*P<0.05;与 F3组相比,﹟P<0.05
?
表4 各组患儿 OAA/S评分(±s,n=20)
表4 各组患儿 OAA/S评分(±s,n=20)
C组F1组F2组F3组2.2±0.62.1±0.52.0±0.552.1±0.73.5±0.63.4±0.73.3±0.753.4±0.54.2±0.54.1±0.44.3±0.54.2±0.6组别 拔管时 拔管后5 min 拔管后10 min
术后24 h随访中,仅实验组2中有一名患儿皮肤瘙痒,实验组3中有一名患儿呕吐,对照组中有两名患儿呕吐,其他无副作用发生。
虽然全麻苏醒期躁动大部分为自限性,但对小儿生理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小儿全麻后躁动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有几项研究表明,疼痛是一个重要因素[2]。近几年,有研究发现,小剂量氯胺酮(0.25 mg/kg)能明显减少小儿七氟醚全麻后躁动的发生率,但却使患儿苏醒时间延长[3]。也有研究表明芬太尼可有效减轻术后躁动[4],但芬太尼镇痛维持时间较短,并且容易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等并发症。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脂微球可以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可以靶向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5]。由于具有靶向作用和较好的脂溶性,所以有很强的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通过抑制PGE2、TNF-a、IL-6的产生,减轻中枢性敏化作用,产生确切的超前镇痛效果,不抑制呼吸,不影响麻醉深度和术后苏醒[6]。本临床观察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各观察点的HR、MAP、躁动评分有明显差异;而实验组3则HR、MAP波动更小,躁动评分明显减低,这说明手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可具有超前镇痛效果,而手术结束时给药能快速有效地衔接停用全麻用药造成的镇痛不全[7]。因此,术前及术毕均应用氟比洛芬酯对维持循环稳定,减少躁动效果更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在意识状态评分中无明显差异,说明氟比洛芬酯不影响小儿全麻术后的苏醒[8]。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以预防和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时躁动,解决了阿片类药物所存在的影响苏醒和拔管时间,造成呼吸抑制,成瘾性及耐药性等问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Campistol JM,Sacks SH.Mechanisms of nephrotoxicity[J].Transplantation,2000,69(12 Suppl):5-10.
[2]Lynch EP,Lazor MA,Gellis JE,et al.The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delivium[J].Anesth Analy,1998,86:781-5.
[3]Antzelevitch C,Brugada P,Borggrefe M,et al.Brugada ayndrome report of the second consensus conference[J].Heart Rhythm,2005,2(4):429-430.
[4]Cohen IT,Finkel JC,Hannallah RS,et al.The effect of fentanylon the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after desflurane o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children[J].Anesth Analg,2002,94(5):1178.
[5]贺桂文,周子超,袁世荧.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术后镇痛[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32(1):35-37.
[6]王尔华,李榕,徐洁,等.氟比洛芬酯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应及对术后静脉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967-968.
[7]张海滨.浅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5):458-459.
[8]张亮,徐志新.小儿七氟烷麻醉的苏醒期躁动及其预防与处理[J].医学综述,2009,15(2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