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受体拮抗剂,是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本文通过缬沙坦与硝苯地平分别治疗高血压病,探讨缬沙坦的疗效。
选择辽宁省北镇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原发性高血压64例,随机分成两组。甲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7±8)岁,其中Ⅱ期20例,Ⅲ期12例,其中伴心绞痛4例,TIA 3例,脑梗死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病程6个月~10年;乙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7±8)岁,II期21例,III期11例,其中心绞痛4例,TIA 2例,脑梗死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病程7个月~9年。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别以上病例符合WHO 1999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服药前停用其他降压药1周(如血压过高者除外)。甲组:缬沙坦50mg,1次/d;乙组:硝苯地平10mg,3次/d,诊疗前测右上臂坐量血压2次,取其平均值,每周重复查1次并记录,疗程8周。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血管系统临床指导原则”,将疗效分布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1mmHg=0.133kPa),且至降正常范围(≤90mmHg)或收缩压下降≥10mmHg以上;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未达到10mmHg,但达到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疗效比较,服药8周后,甲组缬沙坦治疗有效率达90.6%,其中高血压病(II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173±5)mmHg,(108±5)mmHg,降到(145±6)mmHg,(83±4)mmHg,(P< 0.05),Ⅲ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181±5)mmHg、(114±3)mmHg,降至(145±6)mmHg、(92±5)mmHg、(P<0.05)。乙组硝苯地平,其中高血压病(Ⅱ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168±5)mmHg,(106±5)mmHg,降到(147±6)mmHg,(95±5)mmHg,高血压病(Ⅲ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181±5)mmHg、(114±6)mmHg,降至(156±5)mmHg,(102±5)mmHg,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见表1。
表1 甲、乙两组疗效比较
心功能检查,美国惠普1000型彩色心电图,测出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见表2。
表2 甲、乙两组心功能比较
缬沙坦是非肽类的Ang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RA),在受体水平上高选择、高效能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AngII介导的生理效应,达到降压作用。文献资料报道口服后其抑制AT1受体的最大效应6h内出现,阻继作用持续24h,表现双相的降压效应,最初反应由缬沙坦产生,持续反应由EXY3174产生,而且非竞争性,不可逆的。缬沙坦可以平稳降低动态血压,避免动态血压有较大波动且能保持原有的昼夜节律[1,2]。一般情况下,血压降低产生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但缬沙坦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同时改变压力反射敏感性,故心率无明显增快。缬沙坦的降压峰值、谷值分别在服药后5~6h、22~26h出现,而心痛定为钙离子拮抗剂,解除小血管痉挛,减低外周阻力,降压峰值、谷值分别在服药后2~3h和6~8h出现,本研究表明缬沙坦降压有效率明显好于心痛定。
高血压病长期压力负荷增加使心室壁张力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又可使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KAS)增高而使心肌损害肥厚,左心室功能受损。本研究提示缬沙坦能改变左室功能,其改善左室功能机制是:①选择性阻断ST1受体,减少体内AngⅡ水平,抑制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儿茶酚胺分泌,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③降低血压,减轻室壁张力;④与AT2受体结合,促进内皮细胞或NO生成而抑制心肌细胞生长。综上所述,缬沙坦不仅能安全有效降压,同时能改善左室功能,且临床不良反应小,为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Zierhut W,Studer R,Laurent D,et a1.Left ventricular wall stress and sarcoplasmic reticulam Ca2+-Atpare gene expression in renal hypertensive rats:close-dependent effects of ACE inhibition and ATI-receptor blockade[J].Corrdiovas Res,1996,31(5):758-768.
[2]Munzenmaier DH.Opposing actions of angiotens on microvasscular growth and arterial-blood pressare[J].Hypertension,1996,27:76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