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展 林东浩 戴加哲 陈泽鑫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多见于早产儿,是早产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也是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显示,盐酸氨溴索(Ambroxe,沐舒坦),能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及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1],从而在防治HMD中发挥作用。普宁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治疗组46例患儿,男24例,女22例,胎龄28~32周24例,~34周16例,~36周6例;出生体质量<1.5kg 12例,~2kg 30例,~2.5kg 4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2周22例,~34周14例,~36周4例;出生体质量<1.5kg 10例,~2kg 22例,~2.5kg 8例。两组性别、体质量、诱发因素及胎龄比较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早产儿HMD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新生儿》[2]诊断标准,出生12h内均有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包括气急、呻吟、发绀、PaO2下降等,胸部X线显示有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和网状阴影及支气管充气征。
1.2.1 用药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吸痰、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纠正水电解质混乱、纠正酸中毒、营养支持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30mg/(kg•d),分两次用5%葡萄糖2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时间20min,入院后立即用药3~5d;对照组无特殊治疗。
1.2.2 分析方法
①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HDM发生情况及病死率;②比较两组患儿入院后12h血气分析的差异;③比较两组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数值进行χ2检验。
对照组40例中发生HMD7例(17.5%),治疗组46例中发生HMD3例(6.5%)。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不同孕周早产儿HMD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结果两组pH值PaO2、PaCO2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治疗组肺出血,呼吸衰竭,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3。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最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的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改变是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肺泡Ⅱ型细胞下降,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严重的低氧血症[3],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人工机械通气(CMV)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HMD病死亡率从60%下降为20%左右[4]。但由于PS价格昂贵且需气管内给药,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我们选择86例早产患儿,产前未用药预防,产后及早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表1 两组不同孕周早产儿肺透明病发生率的比较(×10-2)
表2 两组患儿入院12h血气分析(例,%)
表3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并发症比较(例,%)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新型粘液溶解剂,是一种快速排痰药物,除了具有较好促进呼吸道黏稠分泌物的排出,以及改善呼吸状况外,还具有刺激肺泡Ⅱ型内皮细胞内细胞器的发育,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30mg/(kg•d)]不仅能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PS,同时还可以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型细胞氧化物的释放,并抑制细胞因子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显示出其抗氧化、抗炎的特性,这些能有效阻断肺透明病的进展。本文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后,血PaO2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显示良好地改善氧合、改善通气的效果,从而减少HMD的发生率。
本文资料显示,生后给予大剂量应用盐酸氨溴索[30mg/(kg•d)],能明显降低HMD的发生率,此结果与林广裕等[5]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显示早期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降低脑室内出血,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并提高存活率,且盐酸氨溴索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比较,其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在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早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用于防治早产儿HMD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Stetner S,Ledwozyw A.The effect of Ambroxol on blecomycin induce changes in phospholipd composition of rat lung surfactan[J].Acta physiol Hung,1995,83(2):181.
[2]金汉珍,黄德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0.
[3]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S].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142-253.
[4]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2.
[5]林广裕,曾虹,卢君,等.出生后不同时间应用沐舒坦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3,1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