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贲 殷德顺 郭 娟 周爱花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1],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形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新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改革思路,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强化班及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试点为龙头,先后设立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及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坚持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①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在学校的2008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约占专业总学分的15%,理工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已达到专业总学分的25%。
②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立素质拓展与创新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
2004年起,学校开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生物与环境类、化学与工程类、材料与工程类3个强化班。强化班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起点高。学生选拔标准高、任课教师遴选要求高、教学要求高。二是个性化。学生有选择专业领域的机会,实行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小班教学。三是研究型。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实行导师制培养。2005年,学校出台了《南京林业大学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每年立项一批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几年来,共有4批234项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其中15名学生的论文正式发表,有1名学生申请了专利。
强化班办学模式的试点成功及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训练氛围,并带动了全校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005年,学校制定了《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广强化班科研项目试点成果,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教育途径。同时,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2],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3],见图1。
图1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深入开展认识实习
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发挥认识实习在专业启蒙教育上的作用。组织低年级的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认识实习的深入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萌发进行专业技术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的动机。
2.发挥学术专题讲座的辐射作用
将学术讲座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邀请国内外的一些专家、知名学者,为大学生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分析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与能力。
3.全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一课,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全校实验室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不同程度地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做预习,也可以通过预约去做实验。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实验变成思索、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设计实验步骤、探索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1.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理性认识的突破口。
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本专业的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受到设计方法的初步训练,运用文字、图形和设计方法简要、系统、正确地表达设计成果,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设计方法;生产实习是沟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桥梁,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实际,获得生产知识、操作技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
2.以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为动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4]。学校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并以此为契机,在校内广泛开展相应的校级学科竞赛活动,既为学校组队参赛选拔了人才,同时也扩大了学科竞赛的影响,激发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力。学校还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如2008年和2009年,分别承办了江苏省高校测绘技能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江苏赛区比赛。
1.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
依托各学科、实验室,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由各学科、实验室提供科技创新的场所和环境,学校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各学科、实验室吸收本科生,组织开展各类科研活动。2005年至今,共立项资助“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等 5批112项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科研兴趣得到激发,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2005年起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促进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几年来,共有5批700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设立及全面开展,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出台了《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学院依托系、教研室,成立了多个大学生科技协会,学院还为协会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设立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
学校出台了《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2005年以来,共立项资助3批300多项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并实施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4.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更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学生通过参与各类项目研究,已对学科的某个领域有了初步的研究,并基本掌握了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而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正是其研究成果的深化和升华过程。为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学校于2008年出台了《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团队管理规定》,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任务。学校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监控,引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利用网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各环节全程监控。2004年以来,在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学校共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 20篇、三等奖 24篇,获得3个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称号。
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对各类项目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监控体系,实时跟踪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按期实施项目中期检查,监督项目的进展,定期召开项目交流会,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使项目学生能通过座谈会、网络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心得。
积极完善各类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学校先后制定了《南京林业大学强化班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暂行使用办法》《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各种奖励机制。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项目成果奖励和获奖证书奖励,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也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优先考虑因素。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补贴,并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励、考核津贴奖励等。学校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对在省级及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踊跃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100多万元,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共立项2000多个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另有50个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被确定立项为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一大批优秀学生和优秀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几年来,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 、CJFD 收录。学校学生设计的“套装式包装袋”和“天线倒置式移动电话舻”已获国家专利,研制的“土木工程结构静力试验数据采集仪”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以20万元的价格转让。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近年来参与各项竞赛活动的学生达600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94项、省级奖300多项,取得了丰硕成果。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9-13.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张玉平,秦惠洁,黄振宝.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22-24.
[4]冯林,芦新宇.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6):36-37.
[5]吴林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6):26-28.
[6]李元元.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2-4.
[7]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