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调研分析

2010-05-25 08:58卢振雷蒋丽媛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张 健 卢振雷 蒋丽媛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近几年,志愿服务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在其中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工作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成才。特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游行活动中,广大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家和高校的有力组织下,坚持“我服务、我快乐”的奉献宗旨,积极投身到各项志愿服务中,将祖国改革开放30年天翻地覆的成就和变化,用微笑的方式传递给世界。奥运会和国庆游行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对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有效地组织并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工作当中,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对学生成才的积极作用,是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为此,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为样本,对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情况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对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调查;大学生获取志愿活动信息的途径调查;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情况调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调查;影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因素的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98人;大一新生30人,非大一学生270人。收回有效问卷283份。被调查学生涉及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经管学院、林学院、理学院及环境学院等10个学院。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调查

该项调查将被调查学生分为大一新生和非大一新生两类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很少,男生仅有11.5%,女生仅有7.1%;而多数非大一学生曾参与志愿服务,男生有 66.2%,女生有70.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很高,只有极少数学生对志愿活动不感兴趣。

(二)大学生获取志愿活动信息的途径调查

为了更有效地在大学生当中宣传志愿活动,问卷对学生的志愿活动信息获取方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网络、电视广播宣传、学校宣传海报、学生组织和同学朋友等。其中,32.2%的学生通过学生组织宣传获得志愿服务信息;25.9%的学生通过张贴在学校内的宣传海报获取志愿服务信息;18.8%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志愿服务信息;11.8%的学生从他人口中获取志愿服务信息;11.3%的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获取志愿服务信息。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宣传呈多样性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高校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对继续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3 大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调查

(三)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调查

在该项内容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并且能够提前接触社会,丰富自身成长经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为了在学校的年度评优中赚取更多的综合素质分,或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面子工程。

(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调查

图4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调查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30.1%的学生愿意成为国家重大活动事件的志愿者,如奥运会、四川地震救援志愿者;27.4%的学生选择了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如环保工作,这与北京林业大学长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有一定的关系;20.1%的学生和16.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从事教育志愿者活动和开展助残敬老活动,而支教活动和在敬老院帮扶老人正是当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形式;只有5.6%的学生愿意成为社区服务志愿者。

(五)影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因素的调查

调查发现,65.6%的学生认为平时的学习、生活时间已经很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22.5%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更多的经费支付志愿服务所需的基本花销;7.9%的学生是由于家人或朋友反对其分散学习精力;4%的学生对志愿服务有不同看法,不愿参与。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的因素

二、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分析

(一)志愿服务存在重活动轻实效的现象

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的调查中,多数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为国家重大活动或事件,这是由于高校对重大活动的重视程度高,组织工作严谨有序。作为林业院校,北京林业大学长期重视对绿色环保工作的组织宣传,并坚持开展“绿桥”和“绿色长征”等环保活动。因此,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但需要注意,能长期开展志愿活动的学生比例仍然很少,学校和学生都存在重活动轻实效的现象,一些短期易出成果的活动受重视程度比较高,需要长期投入精力及财力,而成果不易显现的工作受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比例达到90%以上。然而,非大一学生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比例只有70%左右,能坚持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学生不到10%。在影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因素的调查中,被调查学生中有65.6%的选择时间因素。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增加,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奥运结束后,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大学志愿者服务机构,如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联合会等,但机构的组织运行模式尚在摸索当中。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有待拓展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范畴已经扩大,服务内容为从弱势群体服务、文明宣传等传统项目拓展至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支教活动。然而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阵地仍然不足,现有阵地也很难提供持续性的服务岗位和内容,导致了志愿服务出现人多工作少、服务内容僵化、服务流于形式,志愿服务无法深入开展。

(四)高校志愿服务宣传形式有待创新

大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宣传的形式多样,主要为校园海报、路边宣传和校园广播,但缺乏深度。这些宣传方式无法对志愿服务的内涵及志愿服务的整体效果进行全面介绍,宣传效果只能停留在活动表面,无法触及学生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并形成最终的统一行动。

三、高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正确定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出发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上级下达的任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及德育工作需求。因此,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充满行政色彩,主要由高校团学组织承办运作,工作偏重于服务项目的预期效果和德育功能的实现。形式主义的痼疾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并不少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样存在重影响、轻育人,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忽视实效的形式主义现象。例如,很多高校搞志愿者行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扩大影响,你搞“千人一声”,我就来个“万人签名”。应该认识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一项事业,大学生是服务主体,服务他人是本质,德育效果是附属功能。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注重实效,摒弃短期功利性的德育目的和方式,坚持从长远出发抓养成[2]。

(二)加强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助推社会发展、催生现代文明的事业,其所倡导的“不要问社会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为社会做了什么”的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价值底线[3]。志愿服务应当注重对志愿理念的宣传,倡导主流价值观,引导志愿者在继承传统志愿精神的前提下,寻求助他与自助的融合。高校应当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网络等工具对青年志愿者行动进行主动宣传报道,也可以采用理论研讨、事迹报告、图片展、文艺演出等宣传形式,形成理性共识与情感冲击力的结合。

(三)加强服务于大学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

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需要两类人群作保障:一类是愿意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大学生志愿者;第二类是有着丰富志愿服务经验,有志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又具有一定管理组织能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人员。而第二类学生群体往往是比较稀缺的,高校应当注重对这类人员的培养,积极搭建组织平台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学生。而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应该包括4个方面:第一,负责志愿服务岗位的收集、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第二,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保障工作;第三,负责志愿服务效果回访,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及宣传;第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四)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树立志愿服务品牌

面对志愿者多、服务岗位少的情况,高校应当主动拓展志愿服务阵地,积极与社区、学校、农村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开辟新的服务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专业特点,树立志愿服务品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要做好品牌,首先要正确认识品牌的意义。有了品牌必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有机会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但品牌不是徒有其表的包装,而是志愿者的精神内涵与组织行动的完美体现。打造品牌项目,首先,要根据志愿者组织的自身优势,找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黄金点。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是品牌项目的基础。其次,要坚持高标准持续战略,精心组织,成熟运作,突出成效,争取与社会产生联动效益。第三,要主动宣传,树立形象,发挥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1]。

(五)加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建设,创新组织形式

一个志愿者组织,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看到什么做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看起来忙忙碌碌,做了很多,其实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深入的、本质性的服务效果。做了很多事,却产生不了深入的、本质性的效果,其实也是对志愿者热情、服务和资源的浪费。可以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模式,采用服务项目“外包”的形式,根据不同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将服务项目内容分解“打包”,由各学院学生组队并制定“打包”项目服务计划进行竞标,校志愿服务组织负责对“外包”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宏观指导和效果检查。

(六)加强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开展的机制建设

“服务是宗旨,机制是保障”,机制是志愿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力武器,是科学发展观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建设应当包括:组织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权益维护机制等几方面内容。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方面,探索构建校级志愿服务组织、院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学生自发志愿服务组织三者联动的领导组织机制;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的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由学校单方面承担志愿服务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等工作的局面;在评价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完善志愿活动的形象激励、兴趣激励、精神激励和经济激励等激励内容,充分激发志愿者服务的动机,调动个体积极性,实现志愿服务目标,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在权益维护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当与志愿服务岗位提供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服务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明确权利与义务,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本身。同时,长效机制建设也需要考虑经费保障、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高校需要在准确定位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结合大学生自身成才需求,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健全机制建设,全面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1]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9):12-13.

[2]黄湘,丁丽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校德育平台的构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0-153.

[3]周炳振,陆未谷,徐玥.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3):101-103.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