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周伯玲 郑彩霞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班主任作出了明确的定位,指出高校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促使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讨论和实践再度增多。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步伐明显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非职业化等诸多因素使其在发挥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时,越来越多地面临着难以驾驭的局面。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工作。笔者经过10多年的探索,发现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实施班主任导师制,既能有效地缓解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压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有力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由小规模精英教育向开放式大众化教育发展。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相对稳定,就业去向比较明确,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对单一;辅导员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对学生开展跟踪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取向更加多元化,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凸显,传统意义的辅导员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创新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模式,通过实施班主任导师制,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全面发展更是充分发展的人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学术意识的启蒙者,配备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既能有效地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和学术培养;又可以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范例,更好地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现状及其传统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关报道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每学期与辅导员接触的频率平均为2~3次,除了学生干部外,普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辅导员见面,更谈不上深度交流了[1]。要改变这一局面,单纯依靠扩大专职辅导员队伍,并在短期内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不太现实的。这样既增加了高校的管理成本,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而实施班主任导师制是对辅导员管理模式的良好补充,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解决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过低的问题,又对学生加强了专业指导,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属于研究教学型学院,是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自1997年成立以来,学院就确立了“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爱学生工作、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导师,通过加强科研训练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等,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此同时,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班主任模式进行了改革,即理科生物学基地班采取“班主任+导师制”、生物技术专业采取“班主任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取“班主任制”。
如表1、表2所示,10年来,学院选聘的具有副教授、博士以上职称和学历的班主任比例,在生物科学类专业(含理科生物学基地、生物技术专业)分别达到85.3%和88.2%,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达到45.8%和83.3%,远远高于2005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职称和学历抽样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2%[2]。学院选聘的这些班主任中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有获得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有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也有刚从国内外引进的优秀青年学者。他们深厚的专业功底、宽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发挥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表1 1999—2008年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班主任队伍的职称结构
表2 1999—2008年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班主任队伍的学历结构
从入学起,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就十分重视班风、学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技调查、科研立项,以及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学术前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班主任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全程性、个性化专业指导。实践证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浓,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高,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高,在全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001年以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理科生物学基地实施按类招生、分流管理,学生入学1年后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理科基地班,其余学生组建生物技术班。如表3所示,实施班主任导师制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读研率明显高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班级的读研率达到50%~60%;理科生物学基地班从大学3年级起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强化了导师的指导力度,毕业生平均读研率高达84.9%。
表3 2001—2008年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含出国)的情况
科研实践是大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班主任通过早期的学术引导、科研训练等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平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申请科研立项奠定了基础。例如,一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在研项目的教授曾吸收本班10余名学生进入自己及相关学科的课题组,使这些学生从大二起就利用寒暑假开展学术研究。再如,有些学科负责人和有科研课题的副教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通过双向选择共接受了百余名学生参加科研实践锻炼。这些学生有的作为博士生、硕士生的助手,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有的自主申请学生科研立项基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4年以来,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研究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达69项,累计获得经费30.4万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获得研究项目27项,累计获得经费6.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生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65篇,占本专业人数的9.2%;食品科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篇,占本专业人数的2.2%。其中,2005级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盛夏、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张浩林等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另有10余名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论文。
班主任导师制的实施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成为现实。通过科研实践锻炼,本科生感受到了研究室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养成了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了本专业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顺利地向研究生阶段转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自1999年以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31项奖励;在国际、全国、北京市的数学建模和物理、英语等学科竞赛中,共获得152项奖励。2001年以来,学院共有500余名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院所攻读研究生,有60余名毕业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实验技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古人云:“致天下太平者在人才,成天下人才者在教育,教育之所本者在学校。”教师正是学校教育的关键。2006年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国仍有57.1%的高校没有固定的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计划[3]。因此,高校应当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采取组织推荐、学科把关、学院批准、学校聘任等措施,组建班主任导师人才库,将政治素质过硬、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教师吸引到班主任导师队伍中来;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副教授或博士学历以上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班级的组织管理和学术引导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1.班主任导师的选聘
高校在选聘班主任导师时应坚持以下3个标准:第一,要有良好的师德风范。班主任导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热心、诚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把学术引导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应成为学生效仿和钦佩的榜样。第二,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班主任导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要刻苦钻研业务、创新教育方法,以系统的基础理论、精湛的专业造诣、突出的科研水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第三,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班主任导师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职业规划、科学研究、工作生活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指导,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广博的知识功底取得学生的拥护和赞成。
2.班主任导师的培养
高校班主任导师的培养要强调以下3个方面:第一,坚持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要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学科,把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学科建设之中,建立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班主任导师队伍,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4]。第二,坚持岗前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要明确班主任导师的工作职责,建立校院两级培训机构,定期开展诸如学习动力、恋爱交往、求职就业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与培训,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坚持创建平台与开展研究相结合。要不断创新班主任导师队伍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要通过建立班主任导师交流网站、开辟工作专刊专栏,积极创建交流平台;要建立德育专家库,组织社会调研,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班主任导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班主任队伍能否和谐发展,关键在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自1953年清华大学创建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经过50多年的发展,辅导员、班主任已成为高校一个必需的职能群体,但至今对其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考评制度。班主任的工作量得不到认可,工作积极性势必难以提高。因此,高校应尽快健全相关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将班主任导师考评纳入到学校教职工考评体系中,采取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通过多年的实践,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辅导员、班主任考核评比办法》(简称《办法》),形成了领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开放性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办法》规定,辅导员、班主任考核与班级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即只有班级量化考核在全院排名居前2/3,且没有违纪现象,班主任才有资格参加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评选;同时,班主任的选聘根据综合量化评价分由高到低择优选取。结果表明,一批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导师被评为北京市、学校级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创建班主任导师发展平台是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学科的中坚力量,普遍面临着教学科研任务重、学科日常事务多的局面。因此,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班主任导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无顾虑。只有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才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构建班主任导师发展平台要注重以下3方面:第一,要制定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对担任班主任导师的教师,在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在职称评审时根据工作业绩予以一定加分。第二,要制定科技创新奖励和资助政策。根据学生的科研立项及完成情况,给与导师适当的资助和工作量认定;对学生获得科技创新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取得发明专利授权等,应给与导师适当奖励。第三,要适当放宽班主任导师的指导数量。在指导毕业设计、招收研究生等方面,在数量上给与班主任导师适当倾斜,确保研究项目的持续进行。近10年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对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形成了重视创新、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班主任导师的工作得到普遍认同,使广大教师参与班主任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加强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50多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普遍存在对工作内涵探讨不多、工作机制创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主任管理模式。
针对国家理科基地、各类实验班的“高标准”精英式教育,可以采取“班主任+导师制”管理模式和“1+1+2”人才培养模式,以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其中,第一个“1”是指用1年时间,班主任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适应期指导和学业指导;第二个“1”是指用1年时间,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早期的科研立项;“2”是指用2年时间,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班主任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锻炼和毕业论文工作。
针对应用学科专业的“高素质”大众化教育,可以采取“班主任导师制”管理模式和“1+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个“1”是指用1年时间,由班主任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适应期指导;“2”是指用2年时间,由班主任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第二个“1”是指用1年时间,由班主任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展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教育部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高校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注意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自身优势,坚持统筹兼顾,明确工作职责,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管理的良性互动模式,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得到真正落实。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的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班主任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和学术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导师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和推动,不断为社会定向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高校通过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进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大融合的一体化时代、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多极化时代、教育日益繁荣的大发展时代。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始终坚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最前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积极搭建班主任发展平台,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李月娅,王军辉.充分发挥班主任优势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学教育,2007(12):85-92.
[2]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3]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82-88.
[4]徐艳国.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70-72.
[5]周红,朱芳冰.班主任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