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平 (浙江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317016)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术前准备、排尿困难、记录尿量,观察昏迷、尿潴留、尿失禁等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传统的气囊导尿管固定方法经常发生病人疼痛、漏尿等并发症,还易致尿管扭曲受压,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为此,我院普外及泌尿外科从2008年1月起对传统尿管固定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我院普外及泌尿外科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手术病人184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70例,术前常规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按插管日期的先后顺序,单数为试验组共90例,双数为对照组共94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导尿管留置天数等方面大体相近。
1.2 方法
1.2.1 试验组按常规置入双腔气囊导尿管,见尿后再插入7~10cm,气囊注水10~15ml,注水后往外轻拉尿管。将尿管经由耻骨联合上方直接接引流袋,把引流袋用系带固定于一侧床沿下。向病人及家属做好护理宣教,告知其注意事项,每日用碘附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对照组按传统的固定方法。常规置入双腔气囊导尿管,先将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经大腿下方引出,将引流连接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用系带将引流袋固定于一侧床沿,其余方法同试验组。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留置导尿期间发生漏尿、引流管折叠等客观指标,以及是否感到更换体位不便、疼痛等主观感受指标。观察期限为医嘱拔除尿管为止。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拟评分法[1],根据病人主观感受记录疼痛情况。
表1 两组病人留置导尿期间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例(%)]
从表1可见,试验组病人的各项观察指标均好于对照组,漏尿发生率、引流管折叠发生率及自感疼痛、更换体位感到不便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的尿管固定法要求用别针将引流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虽然按规定要求在别针固定处与尿管连接处留有一定长度的引流管,以方便病人翻身等床上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病人胖瘦不一,身体宽度有差异,变换体位时幅度不一样,这一预留的长度往往很难恰到好处。传统尿管固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床上活动,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传统尿管固定法还存在以下缺点:别针开口端无意打开误伤病人,床单被刺穿,甚至刺破气垫床褥,增加物品损耗[2]。
改良固定法是将尿管向上越过耻骨联合接引流袋,把引流袋用系带固定于一侧床沿,引流连接管没有被固定死。这样避免了卧床病人穿裤的不便(穿裤时因尿管折叠受压影响穿裤);气囊注水后,往外轻拉尿管妥善固定,使气囊充分压迫尿道内口,可避免活动时牵拉尿管刺激膀胱收缩而引起漏尿;病人翻身至对侧时引流连接管也会随着病人身体活动移至对侧,减少了尿管牵拉刺激尿道所致的尿频、尿急、尿意感等不适症状;翻身于同侧时过长的引流连接管会随之自然下垂于同侧床沿,避免了折叠,使病人床上活动的舒适感增加,心理压力明显减轻。同时,术后病人经常有多根引流管,尿管可以随着其他引流管系于同一侧床沿,有利于病人早期床上活动,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漏尿及引流管折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尿管改良固定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有利于做好留置导尿的舒适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
[2]龚蔚,方萌,陶凤英.介绍一种固定引流管的新方法[J].临床护理杂志,2004,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