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荷江 (甘肃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743000)
输血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而要预防输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对所有输血前患者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我院各科室需要输血的患者2854例。
1.2 试剂与方法 HBsAg检测:ELISA法,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抗HCV检测:ELISA法,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梅毒抗体检测:胶体金法,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抗HIV 1/2检测:胶体硒法,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2.1 检测结果 2854份标本中标志物呈阳性277份(9.7%),其中单纯HBsAg阳性251份(90.6%),单纯抗HCV阳性17份(6.1%),单纯梅毒抗体阳性4份(1.4%),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份(0.7%);HBsAg与梅毒抗体同时阳性3份(1.1%)。
2.2 不同科室输血前检测结果(表1)
表1 不同科室输血前检测结果 [份(%)]
由表1可见,HBsAg阳性率最高,抗HCV次之,未见有抗HIV阳性者;各科室间总体上以传染科的阳性率最高,骨科和普外科次之,产科最低。
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对献血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严格的筛查,使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率有了显著下降。但病毒基因型的变异、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以及新病毒的发现,使经输血传播病毒感染依然存在。因此通过对输血前受血者检查,对于减少和防止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引起的纠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对受血者输血前做相关检测的意义在于预防和减少输血医疗纠纷。因为一些输血后患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其输血前可能就已经患上该病,只不过在潜伏期没有发病,输血时其他病因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潜伏期的疾病发病,却被误认为是输血引起的疾病而引发医疗纠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受血者中输血传染性疾病标志物阳性率为9.7%。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还可使医务人员严格器械消毒灭菌和自身防护,做到有的放矢。本文的分科室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病种群体的感染率不同。感染相对集中在传染科、骨科和普外科,这与传染科收治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有关,也与骨科、普外科患者因侵入性诊疗手术的使用、用血次数较多且住院时间长有关。通过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医务人员能清楚掌握受血者的情况,在手术和侵入性诊疗手术应用的前、中、后能加强对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进一步减少并杜绝传染和传播,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
本次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梅毒标志物确有一定比例的阳性者,进一步证实输血前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检验科要开展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医务人员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