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2010-07-27 07:43:38马俊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0期
关键词:暗带脑组织肢体

马俊华

(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吉林梨树 1365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为10%~15%,是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且极易复发,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血栓通(粉)针剂,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确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多发性梗死6例,基底节区梗死12例,壳核6例,脑干梗死3例,一侧额颞顶梗死5例;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两者兼有6例,冠心病8例;偏瘫肢体肌Ⅳ级4例,Ⅲ级6例,Ⅱ级10例,Ⅰ级6例,0级6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0~78岁,平均64岁;多发性梗死8例,壳核梗死10例,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梗死6例,脑干梗死4例;有高血脂10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8例;偏瘫肢体肌力Ⅳ级3例,Ⅲ级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0级5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原有病、梗死位置及偏瘫肢体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60例患者多在睡眠或在安静时发病,病情进展在1周达到高峰。一部分患者先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昏、眩晕、一侧肢体无力、一侧口角或肢体麻木等。部分多发脑梗死临床主要是局灶性脑功能缺失的征象,具体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偏盲、一侧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和一侧肢体感觉障碍。部分患者一发病即出现意识障碍。两组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西药物,抗凝,低分子肝素钠针4250万U,皮下注射,1次/h;抗血小板聚集,肠溶阿司匹林口服,调控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0.45 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 h左右滴完,1次/d。醒脑静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表示,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P值治疗组(n=32)17.95±9.226.85±1.980.002对照组(n=28)17.86±9.169.26±4.160.082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为急性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缺血坏死组织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1-2]。由于坏死区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广义的半暗带是通过治疗干预仍有可能挽救的潜在的可逆性缺血脑组织。确定半暗带的指标有:①局部脑血流量(rCBF):rCBF<20 ml/(100 g·min),神经细胞之间信号传递停止,细胞有氧代谢降低,泵功能抑制,神经细胞去极化,无氧酵解产物乳酸增多。血流低于10 ml/(100 g·min),ATP 合成停止,泵衰竭,组织坏死。 ②乳酸(lac)增多:lac是人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标志物。③DWI﹥PWI的区域为半暗带。④PET范围大于MRI病灶的部分为半暗带。临床上只能根据rCBF水平功能影像学改变和能量代谢变化确定半暗带的存在与否,如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损伤仍然可逆,可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缺血半暗带变为不可逆损伤脑组织的时间界限就是 “治疗时间窗”,但由于时问窗限制,大部分患者均已失去溶栓时机,且许多老年患者均有溶栓禁忌证,此时抗凝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尤为重要。治疗脑梗死的目的在于增加脑血流量,清除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脂,减少血液黏度,改善循环[3]。血栓通注射液含有中药三七的根提取的活性物质三七总皂苷[4-5],其作用机制: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抗凝、促进纤溶作用;②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少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促进细胞修复及再生;③可使血浆复钙时间延长,抑制细胞外钙内流和细胞内钙释放,防止细胞内Ca2+超载,抑制各种来源激动Ca2+所致的平滑肌收缩。笔者认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黄崇荣.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27,30.

[2]马寿民.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4-15.

[3]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64-2067.

[4]陈言.脑缺血损伤的防治[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3):8.

[5]曹振军,孙钦霞.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2例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4):172.

猜你喜欢
暗带脑组织肢体
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阈值的选择
山东医药(2024年2期)2024-03-26 14:28:59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重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