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军 ,张 萍,李杏玲
(1.总后广州干休所门诊部,广东广州 510510;2.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内二科,广东佛山 528305)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伴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焦虑、忧郁、对疾病缺乏信心或对疾病不予以重视,63%的患者伴有主观焦虑,36%伴有孤独感,31%伴有不同程度的绝望,23%伴有情绪忧郁,甚至有悲观厌世倾向[1]。因此心理状态因素应为糖尿病患者治疗项目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心理状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80例为观察组,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男50例,女30例;年龄42~76岁,平均69.5岁;病程5~31年,平均16年。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伴有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其他心理问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症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SCL-90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1。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各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近年来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性格、应付问题的方式、承受压力的能力等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已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糖尿病,这与过大的心理压力及生活不规律等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倾向于内向的人群。如遇到事情时不愿求助或找人倾诉,而是一味压抑自己,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而不良情绪通过“免疫-内分泌”环节又成为糖尿病的诱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积极地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情绪和压力的调整,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注意监测血糖。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健康的心态对治疗非常关键[2-4]。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分)
组别 总症状 躯体化 强迫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观察组1.34±0.301.55±0.701.83±0.321.75±0.461.44±0.431.37±0.401.34±0.121.27±0.22对照组1.18±0.201.26±0.401.46±0.331.24±0.331.16±0.321.11±0.301.11±0.111.08±0.1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组别 FBG(mmol/L) PBG(mmol/L)HbA1C(%)观察组11.84±2.8013.57±2.9311.94±2.37对照组7.17±1.577.93±2.086.48±1.56 P值 <0.01<0.01<0.01
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治疗与观察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5-6]。
长期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较大的变化,尤其病情较重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有的患者由于住院生活单调,情绪烦闷,常常造成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有些患者在工作上是佼佼者,但离职时间一长,就易失去原来的心理平衡。因此,调整和组织好患者的情绪、生活,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症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SCL-90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的FBG、糖PBG、HbA1C各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提示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灵活运用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及个人特点因人而异给予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自觉遵从医生治疗方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98-820.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3-427.
[3]赵洪芝,韩月仙.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6(1):59-60.
[4]贾文虎.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24-125.
[5]侯金荣,刘圣芳,王新军.系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8,23(5):349.
[6]薛芳萍.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70-71.
[7]伊金英,于华.糖尿病肾病及其护理干预[J].天津护理杂志,2005,13(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