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黎军 (浙江平阳县人民医院 325400)
目前,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普遍,甚至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大,导致颈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4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就颈动脉走形与斑块形成的关系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 116例患者均经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或同时伴有斑块形成。所有病例均具有两项以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年龄42~89岁,平均61.9岁;男75例,女41例。其中颈动脉走形较平直69例(59.5%),颈动脉扭曲47例(40.5%)。测得的斑块数据以内-中膜厚度(IMT)为准,将斑块分成三级统计斑块个数:斑块厚度1.2~1.5mm为A级,>1.5~1.9mm为B级,>1.9mm为C级。
1.2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使用美国ATL公司HDI-5000彩超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采用仪器设置的血管检查条件。患者取仰卧位,头颈向后仰,充分暴露颈部,对颈总动脉起始段至颈内动脉入颅前段做纵切与横切扫查。
1.3 评定标准 IMT≤0.9mm为正常,>0.9mm为增厚。局部有明显突起,并IMT>1.2mm为斑块形成。
1.4 观察指标 观察颈总动脉的走形,并测量管腔内径、IMT、管腔内膜连续性,有无斑块形成及其大小、个数、斑块回声强弱。
表1 两组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形成的例数及斑块个数比较
表1显示,颈动脉扭曲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动脉较平直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350,P<0.01)。
颈动脉扭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一部分人到中年后心脏大血管的位置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位及轻度抬升,尤其是较肥胖、身材不高的患者,因其膈肌的轻度抬升作用致使连接心脏的颈动脉从原先较平直的走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扭曲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呈“C”形或“S”形或程度较重者形成扭结[1]。因颈动脉扭曲导致血流方向及速度也极不稳定,呈现出较多的涡流、湍流现象。此时,转弯处的血管壁容易受到冲击,致使血管内膜损伤,造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暴露的脂质和胶原激活凝血系统,与受损的组织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内膜斑块面积或厚度[2],从而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及斑块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无管腔狭窄时,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壁的膨胀或IMT增厚[3],一般很少有斑块的形成,或即使有斑块形成其个数也很少,其厚度亦很小。而随年龄的增长,一部分患者的颈动脉走形发生变化,斑块形成增多,厚度亦增加,严重者出现颈动脉狭窄。本文结果显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有一定关系。由于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重要管道,其狭窄的直接后果可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及脑血管意外的提早发生。因此,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走形的变化及程度,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或具备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患者的动脉内斑块形成的快慢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常见原因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有关,而不是与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由于颈动脉扭曲容易导致硬化斑块的形成,而斑块形成的位置又易于受到血流的高速冲击脱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走形的形态成为评估脑血管意外是否容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上对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指导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章黎军.颈动脉扭曲的超声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10.
[2]裴林林,陈庆伟,王志刚,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4(16):308.
[3]李兆芳.高血压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检测[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