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丹 扈清云 姜云生 兴桂华 王晓帆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有逐渐增加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缺失、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失调所致。p15基因是已被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1],nm23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转移抑制基因[2],有关两者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p15基因和nm2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1 材料 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存档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60例 。患者年龄38~72岁,平均(52.03±5.41)岁。子宫内膜癌采用1988年FIGO分期标准:I期40例,II期10例,III期7例,IV期3例;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者35例,≥1/2者25例;有淋巴结转移7例,无淋巴结转移53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3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6例;组织类型腺癌53例,腺鳞癌5例,透明细胞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另选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40~52岁,平均(49.70±3.02)岁。2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326,P=0.189)。
1.2 染色方法 主要试剂有p15鼠抗人单克隆抗体、nm2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和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试剂盒(广谱),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使用HE染色初步观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病变特点,确定组织类型和病理分级,筛选入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已知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均用微波抗原修复。
1.3 结果判定 以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出现清晰的黄色或棕褐色颗粒判定为阳性。每例先在100倍镜下选取阳性细胞多且分布均匀的区域,然后随机计数10个不重复、不重叠的400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作为结果。根据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评分,0分为阳性细胞<5%;1分为阳性细胞5%~50%;2分为阳性细胞>50%,将≥1分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应用t或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p15 表达情况p15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细胞核着色深,见图1。p1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均阳性表达,1分2例、2分8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40例(66.7%)阳性表达,1分为18例,2分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8,P<0.01)。不同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5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组间p15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组织学分级是p15表达的影响因素,见表2。
2.2 nm23表达情况nm23表达主要弥漫性分布在细胞浆内,见图2。nm2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有7例(70%)阳性表达,1分和2分分别为3例和4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6例(60.0%)阳性表达,1分和2分分别为29例和7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6,P=0.120)。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组间nm2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影响nm23表达的因素入选,见表3。
表1 p15和nm23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 例(%)
表2 p15表达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3 nm23表达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p15与nm23表达的相关性p15和nm2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54,P<0.01),见表4。
表4 p15与nm23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p15是迄今发现的最直接抑制细胞周期的多肿瘤抑癌基因之一,其通过作用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D)复合物,特异性抑制CDK4、CDK6激酶活性,阻止Rb蛋白磷酸化,限制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本研究结果显示p1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而且内膜癌分化程度越低,p15阳性表达率越低,提示低组织学分级是p15表达的影响因素,与夏瑾瑜等[4]研究结果相似,与张丽志等[3]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可能与判定方法不同有关,推断p15低表达可能不仅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而且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制由G1期进入S期,并可以在细胞未成熟时即开始分裂,恶性度增高,并使恶性细胞不断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永生化。因此,p15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m23基因为一重要的转移抑制基因,位于人17号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其蛋白产物为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此酶通过调节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传递反应,影响微丝、微管细胞骨架蛋白的生物活性,改变细胞的黏着力和迁移力,抑制肿瘤转移[2]。nm23等位基因的突变、缺失、低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潜能密切相关[5]。本研究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随内膜癌临床分期增高及淋巴结转移而降低,提示nm23低表达可能会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程。但临床分期较高的患者可能就是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两者之间可能有相互影响,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见影响nm23的表达因素入选,提示肿瘤的发展可能还有本研究未列入的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另外,本研究Ⅲ~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低分化患者和其他组织类型患者蜡块较少,也可能影响研究结论,有待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还表明p15与nm2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p15表达缺失使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导致细胞增殖异常活跃,分化程度减低,继而nm23表达亦减低,导致肿瘤转移抑制功能缺失,从而加速了肿瘤转移。p15和nm2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协同作用有待双染等方法进一步证实。
[1]刘冬满,张志勇,郑寰宇,等.老年原发性卵巢癌p16和p15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28(12):2347-2348.
[2]王从玉,邓跃华,刘弋,等.nm23 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9):1117-1120.
[3]张丽志,崔满华,白凤玲.p16和p15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1):118-120.
[4]夏瑾瑜,戴淑真,罗兵.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p15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4):283-285.
[5]Wang LB,Jiang ZN,Fan MY,et al.Changes of histology and expression of MMP-2 and nm23-H1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10):161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