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秦淮:逶迤带绿水 迢递起朱楼

2010-07-12 00:32田宗伟葛玉蓉编辑于翔汉
中国三峡 2010年6期

文/田宗伟 葛玉蓉 编辑/于翔汉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彩塑,金陵十二钗。 摄影/秦淮/CFP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谢朓

同时,金陵又是妩媚、晶莹、灵秀、鲜亮的:“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汉乐府),“池塘春草生,园柳鸣禽变”(谢灵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图为南京莫愁湖。 摄影/角度/CFP

说到秦淮,是什么感觉?既隐痛于六朝短命的历史,又憧憬那纸醉金迷的诱惑?有了一点“欲的微炎”:谁人不想尽享一次心灵上的放纵与满足,可又为风月不再而惋惜不是?

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所在。浪漫和悲壮搅和在一起,为这条百多公里的水铺上了一道脱不去的底色,哀婉又凄凉。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却换来了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高压下的人性在这里获得了空前释放,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在这里渐次觉醒,金陵古都的深厚以一种优雅的形式展现出来,显出文化的共融与成熟。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山川形胜得天独厚

秦淮河古称“淮水”,一名“龙藏浦”,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然后绕方山,经洋桥,过东山,至上方门从南京的东南方向流向城区。

秦淮河走到南京武定门外一分为二,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外秦淮实际上是南京的护城河。通过东水关的水量调节,在保证内秦淮适当水位的前提下,更多的上游来水沿外秦淮河道从南京城东,再城南,再到城西,在西水关与内秦淮河水会合后继续北流汇入长江。

秦淮河哺育了南京最早的文明,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蓝。而被秦淮河哺育的南京,又因东临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连太湖水网,北有“黄金水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并被视为天然的帝王之都。

明代文人杨荣《皇都大一统赋》称赞南京风水说:“金陵之都,王气所钟。石城虎踞之险,钟山龙蟠之雄。伟长江之天堑,势百折而与流。炯后湖之环绕,湛宝镜之涵空。状江南之佳丽,汇万国之朝宗。”

据载,当年诸葛亮路过金陵,当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大江之滨,禁不住赞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生动概括出了南京险要的地形。

元末朱元璋起兵,众儒士纷纷建议定都金陵,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自此,南京城规模日大。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那么,在历代文人眼中,金陵形胜又是怎样的呢?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李白)“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高启)虎踞龙盘、秀色横分、江山相雄,佳气葱葱。

同时,金陵又是妩媚、晶莹、灵秀、鲜亮的:“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汉乐府),“池塘春草生,园柳鸣禽变”(谢灵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可以说,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格调和标准,是在秦淮两岸形成的。正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秦淮,才是中国高雅文化的发源地。图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外秦淮河。摄影/王新/CFP

秦淮河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所在。浪漫和悲壮搅和在一起,为这条百多公里的水铺上了一道脱不去的底色,哀婉又凄凉。摄影/王春/CFP

金陵还是丰富多姿、深邃迷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雨霏霏江草齐”(韦庄),“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这样的一个所在,也就无怪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谢朓),一派盛世天朝之象了。

“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王朝皆短命 经济却繁荣

然而,令人蹊跷的是,这座帝王之州始终未能成就帝王大业。从东吴、东晋直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是短命的王朝、残缺的都城。

查南京筑城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越城”。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当年迁都于此,始称建业,建起了宏伟的石头城,始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浚率兵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直扑石头城,东吴企图以铁索横置江中设防却阻挡不住。见大势已去,东吴后主孙皓竖起降幡,自缚双手,抬着棺材,俯首投降。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即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淝水战后不久,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战乱,399年又爆发农民起义。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退位,改国号为宋。在此后的160余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维持了9年。个个皆是短命王朝。无怪乎郑板桥感叹道:“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

何以如此呢?

《景定建康志》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又有《舆地志》称:“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江东有天子气’,乃东游以厌之。又凿金陵以断其气。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云,秦始皇“以望气者之言,凿钏阜,断垄,以泄王气。水自方山西北,巨流环绕,至石头过于江,后人名曰秦淮”。金陵与秦淮即由此而来。

当然,这些毕竟是传说。可是,这里的传说不似潇湘的转悲为喜,不似三峡的锦上添花。从一开始,这些传说就将宝地金陵的风水凿坏,将悲剧的种子深埋。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王朝虽短命,这里的经济却繁荣起来。司马氏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之时,我国北方正是“五胡乱华”时代,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互相攻伐,天无宁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随着东晋王朝的建立,中原居民大量南迁,使得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泞”(左思),“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谢朓)“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孔尚任),金陵的繁荣由此可见。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金陵怀古成为咏史母题

于是,“金陵怀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自唐以降,凡到过金陵的文人几乎没有不留下怀古诗词的。

李白:“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可是,“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可叹豪华尽去,风流云散。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可谓哀怨感伤,沉郁苍凉。

韦庄:“江雨菲菲江草荠,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正是深曲朦胧,哀怨迷惘。

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则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萨都剌:“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实在是令人怅然不已,伤感无限。

徐惟起:“极浦兼蔑秋漠漠,隔淮烟雨夜萧萧。”读罢何其荒凉、何其悲怆!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秦淮河古称“淮水”,一名“龙藏浦”,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摄影/董金林/CFP

曲折的历史、风流的人物、秀丽的山川、传奇的色彩,既让人神往,又让人感叹。面对金陵,“万古壮夫犹抱恨,至今词客尽伤情”,再洒脱的诗人也无法释怀。“金陵怀古”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悼古伤今、借古讽今或偶然而发的怀古意兴,而是在无数次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无数次徘徊流连、追悼伤感的文化和情感的双重刺激下,积淀在诗人心理成为一种深层记忆,从而使得金陵在人们心中,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帝王之州,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而早已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凝聚了或怀乡,或思古,或激昂,或浩叹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抒情感怀最重要的载体和描写最集中的题材。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桨声灯影与兼具刚烈悲壮的秦淮风月

金陵的气质既是伤感的,也是豪迈的,既是婉约的,也是雄浑的。正是这种气质,使得作为文化符号的金陵,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世代兴替、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然风物、壮丽山河的讴歌和对自由、豁达、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伤心归伤心,可江南经济的富足,加上士族名士的风流,又使得这里有了繁华的资本和底气。从南朝开始,秦淮河两岸便出现了酒家林立、商船昼夜往来的景象,许多歌女寄身其中,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于是,轻歌曼舞,丝竹缥缈,灯红酒绿,秦淮风月就成了南京一个绕不过,文人们也不想绕过的话题。

两位后主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秦淮风月掀起了三个高潮。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虽是杀弟得位,然并无治国抱负,而于声色却颇有一套,曾撰《玉树后庭花》在后宫排练传唱。北方杨坚大举南下边关告急,陈后主在与大臣共商对策也不忘揽妃于膝,正所谓“不管风烟几万里,五更怀里转歌喉”,留为千古笑谈。

杨坚灭陈后,后庭之声一度沉寂,晚唐五代时期,南唐的李景、李煜之时,金陵复归于金粉之乡。李后主李煜本质上就是天性浪漫的诗人,他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他迷恋词赋、笙箫、醇酒、美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在秦淮河畔设置妓院(时称大院),以增加国家赋税。他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鼓励嫖娼,于是,“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至明末清初,出现了秦淮八艳,秦淮风月鼎极一时: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风情万种的妩媚女子袅娜于河面。朦胧的月色,轻纱般地披在金碧辉煌的飞阁流丹、彩楼牌坊之上。宫灯高悬、雕龙描凤的船舫游弋于河心。乱鬓环影间,俊男靓女迷离于旖旎的月色之中。秦淮河的月夜沾满江南的灵秀和才气。秦淮河两岸鳞次栉比的楼榭,掩隐在薄雾暮烟之中。这样的一个所在,便是数百年后的我,也憧憬着这纸醉金迷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枚这两句诗使得“商女”万劫不复,“秦淮八艳”却并非这般女子。她们不仅相貌身材一流、风华绝代、柔情似水,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巾帼不让须眉。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其凛然正气和爱国情怀更让须眉汗颜。

李香君,秣陵教坊名妓,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好被纳为妾。她忠于爱情,侯被捕入狱后香君矢志守节,魏逆权臣阮大钺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香君誓死相抗,以头撞柱,血溅桃花扇,其凛然正气如寒冬傲梅。

柳如是,身为卑贱妓女却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她公然在大庭广众女扮男装,儒生打扮,招摇过市,与士子们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她初适周道登,再爱宋征舆,三适陈子龙,最终与钱谦益白头偕老。清军攻陷南京之时,她劝谦益自尽殉明,谦益不从,她“奋身欲沉池水中”,因“持之不得入”。后来她又积极参与郑成功等人的复明活动,倾尽珠宝,助饷义军;以自家为地下联络点,为义军传送密信;义军起事前夕,她亲赴舟山慰劳……

除马湘兰以外,秦淮八艳其他几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而且他们都具有反清复明倾向,在历史动荡的紧要关头,表现出了许多男人也不具备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诚如余秋雨所说:“历史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

秦淮之所以声名远播、响誉古今,令后人耿耿不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秦淮名妓用她们的惊世美艳、兰心惠质、绝代才华,用万种风情、缠绵悱恻、千秋忠义合成人生悲剧而演绎出的无数或悲凉凄婉或风流蕴籍,令人回肠荡气、伤痛欲绝的千古绝唱,让后世之人在凭吊痛惜、感怀追索中,低回俯仰,兴叹无穷。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中国高雅文化于此发端

这是一个足以让南京人心舒气畅的事。山水诗、山水画、书法,这些高雅的文化的代表皆在这里萌生。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里的晋人,其实主要是指晋朝时的建康(今南京)人。

金陵还是丰富多姿、深邃迷蒙的。图为南京夫子庙观灯赏景闹元宵。 摄影/王春/CFP

秦淮河哺育了南京最早的文明,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蓝。图为雪后的南古城甘家大院。 摄影/王新/CFP

虽然《诗经》《楚辞》已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薄荷”、“挚鸟”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独立的审美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其后两汉数百年里,也没有出现一首专门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直到南朝谢灵运,名符其实的山水诗才真正出现并立即走向成熟,从而使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认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在他看来,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始于图形与文字的脱离。独立的图形经营,始于新石器时代陶瓷器皿上的纹饰,这以后,中间又出现了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和反映古人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的岩画。但这类的画,尚无山水,如果说有,也只是孕育着自然山水的因子。

到了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山水虽仍是人物故事的衬景,但在画中已占了相当比例。而他的《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则已是完全意义上的山水画了。

书法,这一为中国所独有的艺术,是在秦淮两岸兴盛的。尽管有人认为文字创始同时就有了书法。但魏晋南北朝以前,书法少有自觉的成分一一尽管汉代张芝、索靖、杜操、崔瑗已不甚实用的草书有些欣赏的意义一一但从整体上讲,它并没有从实用阶段脱离出来、从依附地位解放出来。真正使书法成为一门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自觉艺术,是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一大批魏晋及后来的南北朝时代的杰出书法家、书论家。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的工具。

中国人走向审美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在东晋到南朝这个阶段,核心区域就是秦淮两岸。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书圣”王羲之都是从南京走出来的“乌衣子弟”,“画祖”顾恺之是在这里成名,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也是在这里诞生……

可以说,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格调和标准,是在秦淮两岸形成的。正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一一秦淮,才是中国高雅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