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贴有热带标签的水系

2010-07-12 01:09左湘山刘小军编辑
中国三峡 2010年6期

文/左湘山 刘小军 编辑/任 红

生活在珠江水系贵州六盘水的长角苗妇女。 摄影/曹经建/FOTOE

恐龙崛起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到白垩纪末灭绝,统治地球1.3亿年,而这段时间也是珠江流域慢慢形成的时期。可以大致地说,恐龙从兴盛到灭绝的地质史,也是珠江流域形成的同期史。

诞生:珠江流域地质简史

珠江,北回归线横穿流域的中部。这里全年气温较高,而且降水也特别丰沛,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岭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广东人很少见到下雪。因此,广东人提到的北方,与中国地理北方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会把南岭以北的湖南都称为北方,因为湖南可以见到下雪。

如此暖湿的气候,植物当然就特别繁盛,尤其是蕨类。这给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恐龙崛起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到白垩纪末灭绝,统治地球1.3亿年,而这段时间也是珠江流域慢慢形成的时期。可以大致地说,恐龙从兴盛到灭绝的地质史,也是珠江流域形成的同期史。

大约在2亿年前,即中生代三叠纪,我国南方,包括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尚被古地中海淹没着。在地质作用下,地中海逐渐退缩,其残余就是现在的地中海。地质史意义上的珠江流域,在当时,尚处在大海之中。大海里广泛沉积的石灰岩、砂岩等为珠江流域形成在现代所见的岩溶地貌提供了地质基础。

在日积月累的侵蚀和冲刷下,连同地壳运动,那些阻挡的山脉才被切开,水流开始会合起来,珠江水系正式形成。西江、北江、东江勾连起来,成了今日珠江的雏形。

到了1.5亿年前的侏罗纪,由于地壳印支运动的作用,今天的云贵高原开始形成。5000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我国大陆板块内部严重变形。南岭和阴山—燕山、秦岭—大别山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拉伸,相对隆起上升,两侧的盆地相对下降,形成了三列东西向的断层山脉,把我国东部地区分成四个汇水盆地:松花江—辽河与内蒙古内陆汇水盆地、黄河汇水盆地、扬子江汇水盆地和珠江汇水盆地。这个时候,四个汇水盆地都没有形成统一水系。

时间继续前行,到了距今约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完全改变了我国地形结构,珠江流域地壳有的上升,有的断陷,在日积月累的侵蚀和冲刷下,连同地壳运动,那些阻挡的山脉才被切开,水流开始会合起来,珠江水系正式形成。西江、北江、东江勾连起来,成了今日珠江的雏形。

西江:水量丰沛 特色之地荟萃

珠江流域水量丰沛,以西江为最。其多年平均水量达2277亿立方米,约占珠江的三分之二。所以,不仅从长度,而且从水量说,西江也是珠江的正源。

自马雄山麓流出后,西江冲滩闯峡,向东南流去。流至望谟县双江口称为南盘江,在此与北盘江相汇称为红水河。红水河与南盘江是西江上游,长1500多千米。河流穿行在高原、盆地与峡谷之间,在广西来宾市三江口与柳江相遇,称为黔江;至桂平市与郁江汇合,称为浔江。三江口到梧州市为中游,长300千米。浔江在梧州与桂江汇合后,始称西江。梧州以下至思贤滘河段为下游,长约200千米,河道平缓,河面加宽。进入三角洲河网区后,河道更加开阔,在三水与北江汇合,水流逐渐分散,主流通过磨刀门,流入南海。

西江这一路东流,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全长2000多千米。在其滋润下,流域内人文荟萃,孕育出宣威、六盘水、柳州、百色、南宁等很多特色之地。

火腿的宣威:宣威,其行政建制设置,可与曲靖一样久远。至于宣威之名的由来,当与中原文化有关的政权有关。清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雍正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二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

历史上,柳州曾因由名贵柚木制作的棺材质地上等,竟与苏州等地齐名,有“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之说。图为陈列于广西柳州博物馆的柳宗元塑像。摄影/杨兴斌/FOTOE

宣威,当前是曲靖市的一个县级市,东邻贵州盘县,西隔着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接贵州威宁县。从地形上来看,宣威刚好处于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乌蒙山分两支穿境而过:中列山分布在西部和中北部,岭脊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东列山分布在东部,山高岭陡。两山之间是破碎的高原,中间形成了许多坝子。正是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使得宣威此地形成亚热带、温带等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这样的气候,为宣威火腿的产制创造了自然条件。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空气干燥,宣威火腿在这个时段风干、发酵,其口感纯美。即使工艺类同,在它地亦无法腌制出同味。此特色,可比茅台等传统名酒的酿造,非当地的水、温、气、土壤、微生物之在地理上的共同作用,不可有如此上品。

宣威火腿,亦称云腿。但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命名,称宣威火腿。有人更言,宣腿之生,当明末即成。清末,云腿随华人移民流到东南沿海。1923年,孙中山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名声大震。

凉都六盘水:六盘水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山峦叠嶂,古属夜郎国地。汉代,中原王朝通使夜郎,大批移民迁入该地。夜郎国亡,夜郎地区直接纳入郡县体制。隋改郡为州,唐承隋制,今市境南为盘州地,北为汤望州地。其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土酋担任,子孙世袭。明代,市境土司制度仍有发展,但改土归流也已开始。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大体结束,由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县级政区粗定。

六盘水市煤矿资源丰富,储量居贵州首位,在垂直深度1000米内储量达到400多亿吨。这对缺少煤炭储量的南方而言,是很惊人的。但长期的煤炭基地建设,也给六盘水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近年来,六盘水加大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力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通过观测和探测实验,对六盘水市夏季气候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认为此地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可称“凉都”。

柳宗元的柳州:沿六盘水城南部的巴浪河,顺流而下,纵越贵州,横穿黔桂边境,逶迤东南,柳江入怀,古城柳州进入视野。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唐太宗贞观八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在此设龙城郡。乾元元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绕城的柳江如带,蜿蜒回流,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所谓“三江四合,抱城如壶”。唐代大家柳宗元曾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历史上,柳州曾因这一带名贵柚木制作的棺材质地上等,它竟与苏州等地齐名,有“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之说。

太平天国策源地金田:柳江与红河水相遇后,为黔江。黔江顺流而下,直奔广西桂平。在桂平北部距城区24千米的地方,有一个村落,本来无名,却因近代一场太平天国运动而名扬天下,这就是金田村。村子东西各有小溪蜿蜒流过,前后依次注入黔江和浔江,是桂中、桂南北和贵州通往广东的通道。

在中国的历史上,纯粹以外来宗教之名,动员底层民众,暴力反抗朝廷而立国的,太平天国为最。鸦片战争后,教会、教徒、教堂增长迅速。洪秀全受其影响,道光二十三年,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

丹霞地貌为珠江水系的特色之一。丹霞山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附近,占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为岭南第一奇山,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图为丹霞山“阳元石”。 摄影/原野/CFP

如今,你由金田村往西走,可来到犀牛岭,它前抵金田平原,后枕荆山,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1851年1月11日的这里,军旗猎猎,刀枪林立,杀声如雷。犀牛岭北面尽头的古营盘,正中筑有土台,洪秀全当众宣布起义,士气何其高昂,十四年后却因内讧和腐败,而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

百色天坑:黔江与郁江交汇,称浔江。郁江有支流,名右江。右江流经广西西部,穿行于云贵高原向南岭过渡的地带,南北高、中间低。在群山环抱中,有城名百色。其西接云南,北邻贵州,东连南宁,南抵越南。

百色古为百越之地。秦始皇在岭南置郡后,百色属象郡。元朝,百色称天州。清朝,雍正七年设置百色厅,这是百色名字第一次出现的官方来源。1913年置百色县,1983年改百色市。百色之名,是由壮族语言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的发音而来的,意为洗衣服的好地方。因其轮廓形似展翅的天鹅,又称“鹅城”。地名以壮语的音译而来,可知此地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西东部相比,似乎较轻。

百色三分之一的土地为喀斯特地貌。天坑群由方圆十多平方公里范围的数个巨大的天坑状溶洞组成。这些天坑,是地下水长时间对岩层侵蚀、淘空,逐步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再受到地壳运动的折弄,岩层垂直塌陷而形成。百色山区,村镇隔绝,交通不便,因而造成了语言种类的繁多,隔几十公里左右,语言就可以完全不同;就算是同一种语系的语言,其音调也有很大的区别。正是这种不易沟通的地理特征,使得中原文化很难渗透,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首府南宁:过百色,右江继续向东南冲闯,与左江相遇,汇成郁江。郁江流淌,孕育了南宁。此地壮锦最为出名,在唐宋已有制作,明清时鼎盛。壮锦以棉纱为经,五色线为纬。因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

南宁在古代也属于百越之地,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其建制,始于东晋大兴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天的南宁。唐开皇十八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唐武德四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贞观六年,南晋州改为邕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元朝泰定元年,中央政府取南疆安宁之意,定名“南宁”。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被确定为首府。

广东韶关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有曹溪,为众生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在此地弘法多年。图为韶关曹溪南华寺及石兽。 摄影/孙海/FOTOE

北江:地理流程不长 文化流程不短

北江,是珠江的支流,自北而南流,与长江支流的湘江流向相背。干流长468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90亿立方米。

北江的源流有二,东源浈水是正源,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西源武水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浈水、武水曲折向南流,在广东韶关汇合,称为北江。流到三水附近与西江汇合,进入珠江三角洲,主干由洪奇沥入海。

北江流域的地形是北高南低,太平洋的水汽北上途中在此受到南岭山地阻隔,被迫抬升,降下雨水。有武水、连江、滃江、绥江等河流沿途陆续注入北江。浈水源头至韶关称为上游,两岸多为丘陵,河谷开阔;韶关至清远飞来峡称为中游,河面顺直,多峡谷,以清远市飞来峡和英德市盲仔峡最著名。在北江不长的流程中,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存。

珠江流域的南宁,背靠云贵川,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位于华南沿海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交会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摄影/张欣/CFP

古越人先祖的马坝:北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马坝人。从韶关曲江县城往西南走三里路,就到了马坝镇狮子岩。1958年的一天,有农民在狮子岩附近烧制土磷肥,偶然在一条狭窄的山石缝中,发现了一块人的头骨化石。据研究,该头骨属于一中年男性。头骨眉嵴粗厚,眶后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与直立人类似。但颅骨骨壁薄,颅穹窿隆起,脑量较大,可能超过北京周口店人,具有智人特征。据此推断,马坝人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生活年代距今大约13万年至13.5万年之间。也许,北江流域的这些原著民,就是古土著越人吧。在北方中原政权的不断南压下,北江流域的古越民逐渐被汉化。古越族的分支慢慢开始消退,代之为专用族称,演化成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

南禅祖源的曹溪: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有曹溪,为众生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在此地弘法多年。当初,慧能生父自范阳被贬岭南,慧能自小没受到识字教育,语音不正,北上求道于五祖弘忍,弘忍曾称他为“獦獠”,即未开化的蛮人。可谁能想到,这个“獦獠”,竟然开创了佛教的崭新局面,将禅宗发扬光大,使之与中华本源文化相融合。其后,中国的诗词书画深受禅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自此烙下了深深的禅之印记。如果你绘制珠江的文化河源,曹溪应是一处要特别标记的景致。

扼守南北的梅关:南岭横亘东西,阻碍南北交通。北江南流,劈越南岭。一些相对低的山口,便成为古人翻越南岭的关隘。梅关虎踞梅岭,立于山顶,两峰夹峙,像一道城门把广东和江西分开。它扼守着中原文化南下、南岭人员北上的要地,位置险要,号称“岭南第一关”。梅关因梅岭而得名,在隘口处建有合岭路,路基宽5米,是唐朝开元四年丞相张九龄主持开建。关楼则为北宋时所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曾在这里写下《梅岭三章》。但历史上,歌咏梅关等南方重大关口的诗词,远远不及歌咏北方长城几大关口的诗词多,个中原因,当然与中国文化的地理重心有关。

灿如明霞的丹霞山:在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距仁化县城九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1929年,地理学家冯景兰先生在北江上游的仁化县发现了丹霞山。1938年,地质学家陈国达先生在对丹霞地区进行考察之后,首先提出了“丹霞地貌”这一术语。丹霞山岩石造型之独特,去过丹霞山,看过坐落在锦江旁边阳元石的人一定会印象深刻。阳元石俗称祖石,外形和男性生殖器十分相像,充满着阳刚之气。与阳元石遥相呼应的是一座叫处女渊的奇山,其外形酷似女性的生殖器,蕴含着永恒而神秘之美。这一阴一阳的对应,似乎昭示着自然平衡的本源。

珠江,北回归线横穿流域的中部。这里全年气温较高,而且降水也特别丰沛,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热带植物。图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短穗鱼尾葵。短穗鱼尾葵为棕榈科植物,俗称“酒椰子”。摄影/刘朔/FOTOE

寺飞半山的飞来峡:北江由韶关继续向南,流到距清远市区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个险窄峡谷,名飞来峡,长九千米。这是北江最险要处。峡江迂回,水碧晶莹,两岸分别耸立着36座山峰,蜿蜒起伏。飞来峡是道教第十九福地,古迹甚多。飞来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古寺原建在北禺半山,如飞来,峡以寺得名。宋代大观以后,为了方便老年体弱的善男信女礼佛,江边另建殿宇,也就是今天的方丈楼,但规模较小。历史上韩愈、张九龄、苏东坡、朱熹、海瑞、袁枚等人,留下大量的碑刻和摩崖石刻。

东江:客家人的路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和桠髻钵,上源称为寻邬水,向西南流入广东省,经龙川县、惠州市折向西,过东莞市流入珠江,在狮子洋出虎门入海。沿途吸纳安远水、篛江、新丰江、秋香江、西枝江和增江等支流,干流全长523千米,是珠江流量最小的一级支流。

恐龙崛起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到白垩纪末灭绝,统治地球1.3亿年,而这段时间也是珠江流域慢慢形成的时期。可以大致地说,恐龙从兴盛到灭绝的地质史,也是珠江流域形成的同期史。图为云南楚雄的世界恐龙谷。摄影/余火焰/CFP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空中走廊。 摄影/许云华/CFP

东江处在珠江水系东部,并因此而得名。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在各段有各段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时寻乌属安远县,故统称为安远水;在贝岭水下游,称浰水;在龙川老隆佗城段,称雷江;在河源段,称二合水;在博罗段,称罗浮水;在惠州段,称惠州河;在东莞段,称东江。这些名字在各个时期也曾有所变化。

客家人的龙川:东江流经之地的龙川,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古邑之一。讲到龙川不得不提到客家人。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的汉民,在战乱时南迁,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汉初,自立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

到东晋,五胡乱华,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至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迁往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宋元时期,许多客家人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部、北部。这是龙川客家人聚集的历史。

到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八两银子、妇女儿童四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晚清,许多客家人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这是龙川客家人向外扩散的过程。

山水惠州:东江,过了龙川、河源,继续向西南流淌,突然折西,就到了惠州。惠州位于东江由南向西流的转折点,处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而今的惠州,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更是我国著名侨乡。

惠州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半城湖主要指西湖,这当然要归功于苏东坡,是他治惠州时的杰作,现在成了惠州的名片。“半城山色”分布于城区西南角,从邻近西湖的飞鹅岭、螺山,到红花湖景区的大小石壁,再到天坪山、布头岭,青山叠翠,连绵起伏。

由惠州城区往西北走,来到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的交界处,即可见苏轼笔下“四时春”的罗浮山。罗浮山是八千万年前,地壳发生断裂,岩石受到挤压、隆起,再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侵蚀而成。东晋年间,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进山修道炼丹,撰写《抱朴子·内篇》,确定了我国的神仙理论体系,遂使罗浮山成为道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