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
110042 辽宁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张兰)
中医治疗肿瘤多年来是以内服汤药为主,是利用中药药物的寒、温、苦、辛之性味及功效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同时加以扶正。但中药药液不能直接到达病灶作用于瘤体上,并且长期口服中药也会引起肝、肾损伤。如果中药的药气、药味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直接达到瘤体的病灶上,将会产生较好的药效。本次研究是中药直接外敷于锁骨上淋巴结上的观察结果。
在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对辽宁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141例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有56例使用中药外敷治疗锁骨上淋巴结转移;40例未使用中药外敷,也未化疗;45例只进行化疗。将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效果观察。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的主要变化
使用中药外敷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3~79岁,平均(62.6±8.3)岁,肺癌35例,乳腺癌13例,肠癌2例,其他6例;未使用中药外敷,也未化疗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8~80岁,平均(64.7±6.5)岁,肺癌27例,乳腺癌10例,肠癌2例,其他1例;45例只化疗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6岁,平均(55±7.6)岁。其中肺癌27例,乳腺癌14例,其他4例。141例患者未接受放疗。其中淋巴结较小的56例,淋巴结较大的85例,出现压迫症状的37例,出现疼痛的77例。
将中草药水煎,大火烧开后中火煎30min,取汁后,再将药渣加水同样2次,将3次的药汁一起中火熬成糊状,将蛋白类中药直接研磨成沫,放入糊中,共同熬成膏状,外敷于转移的锁骨上淋巴结处,大小要超过淋巴结边缘2cm。上面盖白布,边缘贴三九汗纱,以防膏药外溢。每2d换1次膏药。应用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瘙痒难耐、皮疹等现象则先停药,待症状消失后再使用,如症状严重则停止使用。
(1)小淋巴结完全消失;(2)较大的淋巴结缩小;(3)压迫症状有所减轻;(4)疼痛减轻。
不同处理组治疗后的主要变化见表1。根据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1进行比较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2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的治疗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追求消灭或缩小肿瘤实体,而是在抗癌同时考虑到改善患者的机体及精神症状,提高生存质量[1]。
中药外敷对缓解症状、淋巴结缩小方面的效果不如化疗,但也有一定的疗效。化疗药物用于杀死生长很快的癌细胞,但由于药效遍及全身,它们同时会侵袭正常的、健康的细胞。常见的毒副作用有胃肠道毒性、骨髓抑制,所以患者在经过化疗后表现为常常吃不下东西,甚至恶心、呕吐。当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时,还容易引起感染、出血。同时还会侵害重要器官,造成肾毒性、肝损伤、心脏毒性和肺毒性等,严重了可能危及生命。但最严重的是化疗药物一般多为免疫抑制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肿瘤不易被控制,反而加快复发或转移进程。这些毒副作用的伤害有的是暂时的,化疗结束后会逐渐消失,但有些伤害是长期的,甚至伴随终身的。中药外敷的副作用少,疗效也较理想。中药外敷的特点是药物直接敷于患处,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必经体循环,而直接作用于患处的肌肤,局部的皮肤毛孔、汗腺孔、毛细血管扩,血液微循环加快,中药迅速渗透,导入皮下肌肤组织直达病灶,迅速发挥效用,达到治疗和控制病灶的作用。本组中药外敷中有少部分患者达到了减轻压迫症状的目的,一部分患者使较大的淋巴结缩小,而且没有其它的不良反应及对他们造成身、心的伤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他们认识到了中药的治疗价值,对中药治疗充满信心。
中药膏药在外敷过程中少数患者开始出现轻度皮肤潮红或伴瘙痒的局部皮肤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退。待症状消退后可以继续用药,也可以用一些外用软膏进行预防和控制。
中药外敷的止痛作用较好。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的理论,通过透皮吸收的原理研制而成,充分利用中药膏药体外局部作用的优势,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蟾蜍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中蟾酥抑制人体肿瘤细胞呼吸, 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并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可解毒抗癌,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减轻疼痛方面效果较化疗好。蟾蜍及其所含的成分有局麻作用,能起到很好的止痛作用。冰片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清热止痛的作用,外用能抑制肿瘤生长及止痛,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1] 付文胜.四君子汤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