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西安710061)常东民 张 勇 陈德强 朱 琨 李 康 党诚学
恶性黑色素瘤是(Malignant melanoma,MM)一 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其源于神经嵴黑素细胞,绝大多数发生于皮肤,占人体恶性肿瘤的 1%~ 2%,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高趋势[1~3]。传统治疗方法为早期广泛手术切除,对于复发转移患者可给予氮烯咪胺 (DTIC)、顺铂 (DDP)、卡莫司汀 (BCNU)和三苯氧胺等联合化疗及配合中医药治疗[4]。上述方法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对总的生存影响不大[5],2004年2月~2006年 5月,我科在经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不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采用冷冻后瘤苗回植联合免疫佐剂及生物制剂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45例经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 27例,女 18例。 年龄21~ 69岁,中位年龄 39岁。原发灶位于甲床 2例,足底 31例,足趾背侧12例,均为临床Ⅰ期。 4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观察组 28例采用冷冻后瘤苗回植联合免疫佐剂及生物制剂治疗。方法:冷冻破坏术:采用液氮冷冻破坏术,倾注浸泡法。1次冷冻包括6~ 8个快冻慢融周期,冷冻范围超过病灶 1~ 1.5cm。冷冻瘤苗埋藏术:冷冻破坏癌瘤后将其切除并进一步冷冻灭活制成瘤苗,置无菌液氮罐中冷冻保存,术后1周、3周及 5周定期进行冷冻瘤苗回植患侧腹股沟皮下埋藏术。以短小棒状杆菌菌苗为佐剂[1,5]。生物治疗:INFα 300万 u,每周一、三、五用药;IL-2 200~ 400万 u,每周二、四、六用药 ,共用药 6~8周。对照组 17例患者用常规手术切除联合生物制剂治疗,INF α300万 u,每周一、三、五用药;IL-2 200~ 400万 u,每周二、四、六用药 ,共用药 6~ 8周[1,5]。
3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两组均进行免疫功能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4、CD8)。2个月后两组同时复查上述指标,并评价两组3年总生存及无瘤生存率。采用 SPSS 13.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总生存及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
1 两组生存率比较 见表 1。观察组比对照组中位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3年总生存期(91.3%)及无瘤生存期 (87.5%);高于对照组的 71.3%及 54.7%(P均 <0.05)。
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见表 2。观察组 CD3、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 <0.05)。
表1 两组生存率
表2 两组免疫功能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免疫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在治疗方面除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以外,免疫治疗已成为主要措施。 Livingston[6]1995年首先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制成疫苗并成功地用于临床,开辟了对恶性黑色素瘤主动特异免疫治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们采用冷冻后瘤苗回植联合免疫佐剂及生物制剂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结果显示此疗法可以提高患者中位生存率、3年总存活率及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常规手术切除联合生物制剂治疗。肿瘤瘤苗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效应,诱导免疫记忆应答,即诱导长寿命的抗肿瘤抗原的 T细胞,从而加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扩大高度免疫的 T细胞群。本组2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经自体瘤苗回植治疗后 CD4水平升高、CD4/CD8比值增大,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冷冻免疫作为一门新兴的医疗技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低温生物学研究表明,瘤细胞经冷冻灭活后,除失去其活力外还可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激发宿主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这些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肿瘤和组织特异性。临床应用表明,冷冻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除了利用液氮低温破坏受冷冻癌瘤组织外,同时还借助冷冻破坏癌瘤组织激发荷瘤缩主对该肿瘤的免疫效应,起到防止癌瘤细胞的转移、扩散,甚至消除残留癌瘤组织以及存在远处转移灶。短小棒状杆菌等佐免疫佐剂的同时应用明显改善了冷冻恶性黑色素瘤抗原免疫原性弱的问题,同时给予干扰素、白介素等生物制剂,进一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激发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将可溶性抗原提呈给免疫效应细胞,从而杀死肿瘤细胞[7]。
冷冻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应用中尚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的报道,说明其具有可靠的临床安全性。复习以往文献,尽管冷冻免疫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作为一种主动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探索更高特异性和更强免疫原性的疫苗制剂,研发更为有效的免疫佐剂药物及辅助生物药物才能使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获得更大的进展。
[1]DemierreM F,Nathanson L. Chemoprevention of melanoma:an unexplored strategy[J].J Clin Oncol,2003,21(1):158-165.
[2]张德芳,张智武,孙凤玲.恶性黑色素瘤 13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84-1685.
[3]蔺建章,樊有炜,杨 力,等.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11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911-912.
[4]王希胜,张 英.山仙颗粒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中nm23/NDPK水平的影响 [J].陕西中医,2006,27(2):244-245.
[5]Legha SS,RingS,Eton O,et al.Development of a biochemotherapy regimen with concurrent administration of cisplatin,vinblasbine,dacarbazine,interferon alfa,and interleukin-2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J].J Clin Oncol,1998,16(5):1752-1759.
[6]Livingston PO. Approaches to augment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melanoma gangliosides: from whole melanoma cells to ganglioside-KLH conjugate vaccines[J].Immunol Rev,1995,145:147-166.
[7]崔盘根.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7,19(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