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哈尔滨大停水纪实

2010-06-30 07:28:42于文生
黑龙江史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哈市松花江市政府

于文生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指导二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005年11月,300多万城区人口的哈尔滨市,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考验:从11月23日23时至27日18时,在连续91个小时,近四天的时间内,全市大面积停水。造成停水的直接原因是哈尔滨城区的重要水源地松花江的上游——吉林省吉林市段发生有毒化工物污染水体,使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导致江水无法饮用和使用。全市大停水,足以使任何一座城市的脉搏停止跳动。但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面对巨大挑战,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供水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突如其来的危机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点45分,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中石油吉化公司101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同日15时左右,事故初步得到控制。14日凌晨4点,在消防官兵全力扑救下,火势全部被扑灭。救火过程中部分(约100吨)有毒物质随现场救火用水通过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进入松花江,造成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松花江江面上产生一条长达80公里的污染带,其主要污染物为苯和硝基苯。虽然苯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但苯的合成物硝基苯却不溶于水,对环境特别是对水体有严重危害,一旦落入水中,会形成严重的水污染。因此,“吉化11.13事件”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这条长达80公里的污染带不断向下游流动,一步步逼向下游城市,苯含量一度超标108倍。污染带通过吉林省的多个市县进入黑龙江省境内,省会哈尔滨首当其冲。

11月18日中午,哈市接到省环保局传来的吉林省环保局《关于我省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件环保防控有关情况的函》,函告吉化公司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体造成污染。哈尔滨市政府迅速启动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调集人员、物资和设备,在松花江哈尔滨上游沿岸设置水质监测站。19日,正式启动松花江水体应急监测系统,在距离四方台水源地73公里的88号照、距离四方台水源地16公里的苏家屯设立三家子、四方台临时监测断面,对水质进行高密度检测。每两个小时采集一次水样,分析江水中苯和硝基苯的含量,监测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变化情况。

20日7时,在吉林省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开始检出苯超标,表明污染带前锋已达黑龙江省,并正向下游移动。较高浓度污染带约80公里,流经持续时间为40小时左右。同日起,随着污染带的逼近,三家子、四方台监测点监测频率从两小时一次增为每小时一次;21日起,四方台监测断面监测频率改为每半小时一次。

前所未有的“水恐慌”

21日早晨,为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哈尔滨市政府召开了有供排水集团、环保局、水务局、建委、房产局、供热办、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成立了松花江水污染防控临时指挥中心。为躲过污染带高峰,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市委、市政府采纳了“停止向市政管网供水躲避污染带高峰”的意见。当日中午,市政府第一次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公告》。公告的停水时间是22日中午12点,时间约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要求全市所有洗浴、洗车行业立即停止用水。由于担心在市民中造成“恐慌”,也顾及涉外问题,而将停水原因解释为“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检修”。哈尔滨市政府要求新闻媒体迅速将停水预警公告发出,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出。在以“检修管道”的名义发布公告的同时,全市下派了300多个工作组,深入社区指导群众取水。此外,工作小组还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把松花江可能受到污染的实情告知老百姓,免去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21日中午,松花江水被污染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正在上班的市民纷纷赶回家或打电话给家人、亲友,赶快储备生活用水。各大超市、小食杂店从11时许开始就涌进大批抢购水和饮料的市民,无论是瓶装水还是桶装水,均被抢购一空。市民抢购目标从矿泉水进而扩大到方便食品、奶制品,各大商店都出现了平日少见的购物热潮。一天之内,全市1.6万吨的纯净水存货销售一空,相当于平时100天的供应量。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哈尔滨将发生地震等传言。因此,也有许多市民觉得市政府的公告可能与地震有关。此说法被广大市民竞相传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这更加剧了市民恐慌。市民们开始采购食物储藏,有人甚至带帐篷到户外过夜。在出现抢购风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一部分人向外出走,从哈尔滨出发的火车票和机票骤然紧俏起来。

停水公告发布当天,与松花江水污染相关的新闻不断创下点击率的新高,成为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新社、美联社、英国BBC等新闻媒体都纷纷派记者来哈尔滨做现场采访。

尊重百姓的知情权

21日,省、市政府召开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紧急会议,省政府迅速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左己为组长的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工作领导小组。当日午夜,省、市政府决定向媒体公布真相。市政府再次下发了《关于哈尔滨市市区临时停水的公告》,第二份公告将停水原因由检修设备改为吉林化工厂爆炸事故的污染,停水时间由22日中午的12点延后到晚上8点,停水时间约为4天(具体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公告刊登在22日出版的报纸上。第二份公告缓解了人们的“恐慌”情绪,老百姓称之为“安民告示”。

为了让每个家庭都能储备足够的生活用水,市政府又在22日晚间的电视新闻播发第三次停水公告,将停水时间延后到23日零时。

23日,由于松花江上游污染带前锋尚未到达哈市取水口,哈市取水区域水质尚未受污染,为了让每个家庭都能储备足够的生活用水,市政府第四次印发公告,将停水时间延后。针对一件事,三天发布四个市政府公告,哈尔滨史无前例。

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法棠在实地查看哈尔滨市供水问题时指出,面对突发事件,要把事实真相如实告诉群众,让群众知情,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团结一心,团结一心才能群策群力应对好突发事件。同日,针对市民可能会对污染水过后供水产生的疑虑,省长张左己说:“水利部门对其严密监测,一定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开始取水,第一口水由我来喝。”

23日晚,污染带前锋到达哈市,市政府于当晚23时关闭取水口。24日,针对近期哈尔滨市发生地震的传言不断,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哈尔滨市地震局发布公告,正式向外界宣布哈市不会发生地震。

补水总动员

自下达第一个停水公告以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拓展补充水源渠道,通过打井、增产、外调、组织货源等4大补水渠道,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部分企业生产用水。全市市区918眼地下水井全部由市政府统一征用和调配,并加速开凿新井,作为市区用水的保障水源。市政府还紧急通知附近的“冰露”、“娃哈哈”、哈药总厂等大型矿泉水、纯净水生产企业,迅速组织车辆将瓶装、桶装水运往哈尔滨。从21日22时起,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黑河、鸡西、鹤岗、长春、沈阳、北京、杭州、大连等多个省内外城市陆续开始向哈市调运饮用水。为引导市场价格,市政府给6个受停水影响较大的区各拨出100万元调价补贴资金,用于购进矿泉水,再以平价卖给市民。每个区开设若干个平价饮用水供应点,并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具体位置和服务电话。市政府还拨款100万元,保证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低保对象、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用水。与此同时,由物价、工商等部门组织多个联合检查组,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商贩进行集中打击。从22日下午开始,全市各大超市、商场等的饮料、纯净水、副食品等供应紧张状况已开始得到缓解,全市多数大超市和商场饮用水结束了断货现象。23日起,商场里的抢购现象已趋于平静,饮用水等商品价格基本回落到停水公告发布前的水平。

在这个夜间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的北方城市,供热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保命”,哈尔滨供热面积有1.2亿平方米。停水公告发布后,为防止部分锅炉房临时供水不足,由市政府指定水源,用于补充锅炉用水,并从外地和市内调剂了140多台补水车辆解决运水问题。

22日,对全市6 000多家使用市政管网供水的洗车、洗浴、美容、娱乐等特业用水进行了封停,以保证居民的正常蓄水。据有关部门调查,由于组织的及时到位,全市居民储水达30多万吨,9l%的居民户均储水量可满足4天的基本生活需要。

党中央的关怀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成立了松花江水污染处理工作组,统一协调、组织、指导善后工作。25日,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为组长的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哈尔滨,就松花江水体污染问题开展调查工作。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用水供应情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广大干部群众。“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温总理在奋斗小区居民王兆重家告诉全家人,“现在省、市政府措施安排得都很好,今天监测的水质污染指标已经降低了很多,也就是说大的污染带过去了。”他说:“过去以后,我们还不放心,准备把自来水的过滤装置改造。用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力大,把最后剩下的残渣吸附,出来的水就更保险。请你们放心,这件事我们一定能处理好。”

据李毅中介绍,此前派出的有关专家组将继续进行各种试验,首先是帮助进行水质监测、水质处理,研究污染带来的有关问题。专家组有3个,分别是环保总局专家组、水利部专家组和建设部专家组,他们将通过科学实验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些决策意见。

科学应对水污染

在发布停水公告的同时,市政府拨付专项科研资金,急召在哈专家开展去除松花江原水有机污染物净水全流程技术研究。由哈工大牵头,十几位国内一流专家组成的技术攻关组开始对硝基苯的特性、危害、变化规律进行研究。23日,经过专家昼夜试验论证,制定出了《关于恢复哈尔滨市政供水的实施方案》。哈工大教授、水污染处理专家吕炳南代表哈尔滨市应对水污染处理专家顾问组提出用“强化混凝炭沙滤池组合工艺技术”处理饮用水的方案,即用活性碳与沙混合过滤,将硝基苯超标5倍内的污染水做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日,市政府研究并确定了躲过污染带高峰后,采用粉末活性炭及颗粒活性炭双重消化式去除硝基苯污染物应急处理工艺方案,当天下午省政府正式批准此方案。

24日,为尽快恢复城市供水工作,成立了由市长石忠信任总指挥的恢复城市供水指挥部。同时,为使出厂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尽最大可能消除污染,也为最大限度降低净水厂过滤系统压力,采纳了建设部专家组的建议,对哈市专家制定的净化水处理方案进行了完善,将硝基苯等污染物去除措施关口前移,由净水厂提到松花江取水口,在取水口处投加粉末状活性炭,让粉末活性炭充分吸附水中的污染物。

“非常”时间的“非常”速度

采用粉末活性炭及颗粒活性炭双重消化式去除硝基苯污染物应急处理工艺方案,要求哈市各水厂将原有的砂滤池进行改型,改为炭砂组合滤池。24日18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武警总队800名官兵和驻哈空军第一飞行学院220名官兵,分别进驻哈尔滨市第三水厂和绍和水厂,开始连夜清理净水厂的原有过滤材料。到25日凌晨,清掏并运出上千吨无烟煤滤料,完成既定的清淘任务,为往过滤池中铺放颗粒状活性炭层做好了准备。

活性炭水净化方案中,自来水厂工程技术改造的关键是活性炭,备足活性炭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哈市水净化方案共需要1 400吨活性炭,缺口700吨。为解决缺少活性炭这一燃眉之急,新华社编发了《哈尔滨急需700吨活性炭用于净水》的快讯,迅速在全国各地媒体传播。25日中午,来自河北唐山市的150吨活性炭运抵哈市;当晚,另一批150吨活性炭从山西太原运到。在哈尔滨大停水的91个小时,全国各地紧急向哈市调运活性炭1 200吨。

25日,一水源、二水源取水口加装粉末状活性炭装置陆续到位,各净水厂过滤池颗粒状活性炭也已开始投放,哈市恢复供水准备工作全面启动。26日,绍和水厂首先完成了过滤池投放颗粒状活性炭的改造任务,并迅速将储存的清水注入过滤池中将活性炭进行浸泡。随后,制水三厂的93系统、52系统、59系统净水车间也先后完成过滤池投放活性炭任务,至27日10时,共完成总量800余吨的回填任务。哈市恢复供水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待生产性试验通过检测、江水污染物指标降到既定标准后即可恢复供水生产。

来水了,来水了!

位于四方台和朱顺屯的制水一厂、制水二厂是哈市的取水厂,负责抽取松花江原水。制水一厂日供水量10万吨,制水二厂日供水量65万吨。这两个水厂抽取松花江水之后.通过管线供给第三、第四制水厂及绍和水厂进行下一步净化,然后再通过供水管线送入市民家。26日中午,为了进一步验证专家组从实验室试验出的各项参数、指标的准确性,加强恢复安全供水的保障,恢复供水专家组将添加活性炭进行吸附的实验成果在制水四厂进行生产性试验。27日凌晨,生产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日1l时30分,经国家建设部批准,试验现场指挥部发布指令,制水四厂开始向道里大部分、道外小部分区域试验性供水。与此同时,制水二厂28台机组陆续开始运行,停水4天后哈市首次开始大规模制水生产。

2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恢复市区市政管网供水公告。市政供水水厂从2005年11月27日18时开始陆续恢复生产运行并实行供水。同日,为保证全市自来水恢复供水之后群众用水安全,预防借水传播疾病的发生,省卫生厅出台了《市政恢复供水期间饮水卫生监测应急工作方案》,并下发通知,要求在哈市恢复供水后,省市卫生部门对全市233个末梢水监测点每隔两小时对水质进行一次监测。中午12时,四方台监测点水污染浓度值连续达标16个小时,监测频率恢复为每两小时一次。晚上18时,距离公告的4天停水期限还有5个小时,日供水能力22.5万吨的绍和水厂重新开闸向市政供水管线供水,标志着哈市供水企业开始陆续恢复生产运行并向城区供水。

在恢复市政供水期间,由于管线残水、水锈以及生产工艺等问题,刚刚恢复的城市供水是不可饮用的。为保证市民饮上卫生安全水,让市民清楚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水是不能用的,什么样的水是可以用的,市政府在媒体上公布关于水质的情况。第一级为红色,不能饮,也不能用(可以冲厕);第二级为黄色,只可用,不可饮;第三级为绿色,表示达到饮用水标准,可用也可饮。

28日,哈市各供水企业向所有市政管网同时放水,市区全面恢复供水。同日22时,全市所有检测点供水水质已持续达到国家规定饮用标准,用水安全信号全部转为绿色,市政供水已恢复正常供水状态。

28日16时,松花江四方台水源地监测断面硝基苯浓度值首次未检出,同时苯也未检出。四方台监测点监测频率由两小时一次,改为了一天两次。至此,水污染带顺利通过了哈尔滨市区,没有对市区生产安全、生活安全造成任何险情。

29日上午,哈市发布了《关于市政供水管网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饮用标准的通知》,全市所有水厂已经全部恢复正常生产,日产自来水近70万吨。同时解除限制洗车、洗浴等行业营业的规定,6 000多家重新恢复营业。

夺取最后全面胜利

达连河镇位于哈市松花江下游的依兰县,这个镇的3.6万居民中有2.6万人饮用以江水为水源的自来水,是哈市除市区外唯一以江水为饮用水源的城镇。尤为重要的是,担负着哈市76万户居民、3 000户工业企业和商服用户煤气供应任务以及达连河镇2.6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哈尔滨气化厂就建在这里。为确保达连河镇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依兰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哈尔滨气化厂生产日需水5万吨,全部取自松花江。为确保用水安全,哈尔滨气化厂也采取了在滤池投放活性炭等措施。经过3天3夜的作业,气化厂16个滤池240吨活性炭添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11月30日,依兰县政府发布达连河镇市政供水管网临时停水公告。

12月2日,污染带前锋接近依兰县达连河镇。6日,污染带高峰通过依兰县达连河。9日,达连河监测断面持续达到国家标准。据此,依兰县防控松花江水污染达连河指挥部决定,于12月10日早8时开始恢复达连河镇居民供水。

至12月11日,哈尔滨境内设置的各监测断面硝基苯浓度持续低于国家标准,苯未检出。这表明松花江污染带已整体通过哈尔滨,哈尔滨应对水污染事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此次哈尔滨大停水事件,其规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属罕见。它为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将两者对立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环境保护,两者应该良性循环,这是哈尔滨大停水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猜你喜欢
哈市松花江市政府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哈市上半年商标注册量25万件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松花江
轻音乐(2022年7期)2022-07-25 00:59:28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凤凰山-龙凤山,二山一湖采摘、大米工业三日游
当代旅游(2019年2期)2019-07-08 02:27:10
松花江緑石硯
“耕”到瓜熟蒂落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哈市—项农业建议成全国惠农政策》的采访体会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2015年轻工科技期刊暨行业信息中心会议在哈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