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桂玲 陈昌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正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环渤海地区肩负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极的重任。
多年来,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放在与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过去几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腾飞。此次强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推进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形成,意味着拥有研发优势的滨海新区将与深圳、浦东一样,对环渤海地区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新世纪看滨海新区。”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全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以带动区域发展,希望滨海新区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 “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2008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原有开发区域与新建功能区竞相发展,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滨海特色农业多极增长,创新体系建设与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市容环境与民计民生显著改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都取得了新进展,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8年,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02.24亿元,占到天津全市的48.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46.24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48.46亿元,增长21.4%,三次产业结构为 0.2∶72.4∶27.4;完成工业总产值7616.81亿元,增长2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52亿元,增长43.2%;利用外资合同金额91.86亿美元,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77亿美元,增长29.4%;内联引资191.54亿元,增长44.9%;外贸进出口总额541.42亿美元,增长10.8%,其中进口279.95亿美元,增长15.3%,出口261.47亿美元,增长6.3%;完成财政收入596.85亿元,增长2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5亿元,增长29.3%。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6亿吨,增长15.0%,集装箱吞吐量850.3万标箱,增长19.7%。,滨海新区工业为天津市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七成,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5%,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关于滨海新区的调研材料显示:在未来15年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要像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在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 的局面。 “南快北慢”、 “东高西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 “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滨海新区既是 “京―津―冀”城市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 “东中西”板块与 “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
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也就是 “5+2”的经济区域。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北京把 “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写进了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京津冀协调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是国家先期启动的两个区域规划之一。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和承德等城市。规划将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正以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突破口顺利进行。2003年,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建成。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开始;115公里的京津城际轨道开工建设,2008年7月已投入运营,实现两市半小时互通的目标。第二条京津塘高速路也已经开工。北京到石家庄的城际客运专线也将建设。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北京南部,以兼顾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首都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的客货分流。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把京津冀连为一体,为环渤海区域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创造条件。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地区将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和谐的发展机制,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推进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将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利益均粘、一荣俱荣、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京津冀地区共用性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谋划将在未来的环渤海区域内构建一个既同周围几大经济区和城市群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城市群系统、能源电力网络系统、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系统和产业结构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山东的一个大动作是要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带动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进而辐射腹地,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在这个大部分由海岸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企业,紧紧地附着在这条城市链上,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
在环渤海区域中,山东半岛相对独立、能匹配众多矿产和农业资源,进行采掘、加工制造、进出口,物质流、能量流、产品和人流等主要沿着胶济铁路方向进行。近年来,山东积极参与京津冀和辽东半岛的合作,包括一些企业与京津在研发和生产基地上的合作,以及围绕环渤海提供农副产品、输出劳务等等。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主要目的是用区域经济的理念进行整体谋划,在半岛内发挥不跨省域、便于协调的优势,着力塑造半岛内的整体优势。等城市群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后,就会对周边形成越来越大的辐射力。这样既同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部以京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圈相互促进,又以越来越大的辐射力影响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宁是环渤海经济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辽宁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辽宁的比较优势,辽宁将重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产业。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整改造,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辽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进程同环渤海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多极化发展格局下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在深化,合作的内涵和范围正在扩大,各省市产业间的“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 “极化+扩散”的新阶段,也面临着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高地的任务。天津应依托滨海开发走 “高端极化”路线,实现经济社会的六大转变,提升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资料
1.牛文元.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葛金田.东亚经济圈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戴小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分析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王旭辉.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出路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5.http://nkbinhai.nankai.edu.cn/html/xwzx/xwzx/509.html 2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