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建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滨州作为主战场应该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推进率先发展。不要满足于已有的发展水平,坚持把 “两个率先” (率先在黄河三角洲实现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确立为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历史性定位,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滨州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要强化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的认识。要有“突破黄三角,机遇在今朝”、 “突破黄三角,重担我来挑”的意识;以“投资黄三角,赛过长三角”为投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与对内开放程度,尤其发挥滨州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形成内外合力促滨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在注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中推动经济的发展。确立 “蓝天绿水,发展无悔”的理念,将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在项目选择时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通过招商选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自觉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不以招商引资的数量论优劣,打破传统的 “招商引资”模式,确立 “招商选资”的新理念,有选择地重点引进基地型、规模型、龙头型项目,并实现招商引资向主导产业集中、服务贸易领域拓展和现有企业增资的新趋势,同时拒绝引进污染项目,甚至对引进项目的规模和技术含量提出明确要求,从而达到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招商引资的转型升级。
重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调优调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轮驱动、叠加发展的格局。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等;一手抓现代农业,一手抓技术创新。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失时机地打造 “黄三角服务”的新高地、新品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 “五色旅游” (赤、黄、红、绿、蓝),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赤,是指以盐碱为特色的生态游;黄,是指以沿黄河两岸为区域,以深挖黄河文化底蕴为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红,是指以老渤海革命区和孙子文化为特征的红色文化旅游;绿,是指以 “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为特征、以惠民阳信为重点区域的绿色生态游;蓝,是指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和沿海旅游为特征的滨海旅游。以"一港两路"建设和部分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运输业,打造 “诚信、高效、安全”为滨州特色的国内知名现代物流运输品牌。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将风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努力打造成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特色。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培养专业人才,将科技进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支撑。一是政府设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应重点培养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创建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平台;三是加强黄河三角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发展奠定基础;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滨州联合兴办黄河三角洲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合作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到国外大学或重点实验室研修。第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纺织、盐化工优势,进一步延伸纺织、化工产业链条。以基地化发展为核心,努力打造纺织设备、渤海活塞、中小型船舶制造、盐化工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创品牌。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 “绿色、生态、健康”为目标,充分运用好国家加大投入的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使龙头企业搞好延伸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冬枣产业、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等。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农民以租赁、转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第五,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首先,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区域外银行进驻滨州开设分支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银行服务网点,探索建立以服务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宗旨的信用合作组织或地区性商业银行。参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开发银行经验,依托滨州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尽快注册成立 “黄发行” (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其次,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强银企合作,满足企业资金发展需要。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发展创业和风险投资。发挥海域使用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在银行融资中的作用。再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航运保险等业务险种,从规范保险市场、健全保险代理制度等方面促进相关保险的发展、壮大。
要重视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滨州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积极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造条件,包括实现区域内规划的对接、在确立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区位对接、实现区域内硬环境的对接等。
实现区域内规划的对接。从区位特点和优势出发来制定发展规划,并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实现对接,这是实现合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规划对接,也才能确立合作的基本框架,明确近期和远期进行什么样的合作,从而避免合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在制定对接规划中特别重视对沿海开发的规划,通过这一规划引领滨州形成独特的优势。
实现区位对接。滨州拥有独具的黄三角的区位优势,按照黄三角的功能定位,充分依据其区位优势、比较优势等搞好自身的定位,并实现定位对接。同时辐射带动陆地区域的发展,为打造研发转化基地,从而实现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延伸,带动全市各县区间的紧密合作,培育出滨州的竞争优势。
实现经济带内的产业对接。重视在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实现产业的对接,既承接京津唐、胶东半岛、省会城市圈产业的对外转移,又重视在具有优势的同类产业,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发展强强联合,以培育出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有强弱之分的产业,通过协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实现1+1>2的效应,做到在合作中求得更大的发展。通过在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对接中培育出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打造出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建立起支柱产业。
实现区域内硬环境的对接。推动黄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需要以区域内硬环境的对接为前提,若没有硬环境的对接就难以推动各市间的交流与联系,就必然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推动经济区硬环境的对接过程中,要重视对铁路、高速公路、信息网、空运、海运的对接,为黄三角经济带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注重城乡统筹,推动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坚持 “工业化富农、城市化带农、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工作的一体化。尤其是在城乡规划一体化方面,可以按照片区发展的理念,把整个行政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市和几个片区,从中心城市、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次推进建设。此外,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城乡统一布局、统一建设,实施一批交通和水、电、气、生态环保工程。坚持规划先行,集聚资源要素,实现了城乡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积极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实现以居民登记取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登记,从市政设施、综合治理、便民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衔接的一体化发展。
通过地区间对接推动产业转移,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滨州南部经济较发达,而北部经济相对落后。实践证明,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采用南北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带动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南部发达的县区与北部县区建立对口产业转移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既需要有行政力量的推动,也有市场力量的推动作用。在实施对口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在对口转移的地区重点建立经济园区和实现利益分成,这一方式使合作区域都能接受,并达到发展共赢的目的。以此重点解决好合作形式和利益分配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在北部区域经济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北海新区发展,北海新区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滨州整体经济的增长极。遵循北海新区概念性规划,围绕促进北海新区快速发展,率先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把北海新区打造成滨州的特区,努力使北海新区成为滨州乃至山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将北海新区打造成为带动滨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硬环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县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三是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五是吃透和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重点扶持黄河三角洲开发,要未雨绸缪,搞好项目储备,以项目为载体多争取财政资金、银行资金及各类急需人才。
环境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努力打造效率滨州、平安滨州、魅力滨州。以优良的环境成为吸引项目、人才 (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供销人才、外向型专门人才、财会人才等)的巨大优势。为实现率先发展,打造 “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大幅度清理压缩审批、收费项目,并重视服务绩效评估,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机关效能评估办法,建立起通过效能评估推进效能建设的新路。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治安环境。着力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生态环境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重视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发展中将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系统重构为新型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率先发展。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对政府在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县与县之间、部门之间乃至于省内其他沿海城市之间的通力合作与协调等等。避免多头管理现象。多头管理造成严重的职能交叉、管理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管理效能,增加了管理难度,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建议市政府强化黄河三角洲开发办公室的职能,主要协调与三角洲开发有关的政策与规划,同时肩负保护黄河三角洲资源、勘探与开发资源、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保护环境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