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

2010-04-10 16:02:46杨立新张新宇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态

■ 杨立新 张新宇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理想的城市模式,与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生态价值取向融入城市建设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一步。生态城市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它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存在许多未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去探索和验证。在理论上科学把握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是正确开展生态城市决策、规划和建设等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关于生态城市内涵的不同界说

生态城市具有哪些内涵?换一个角度来说,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生态城市?对这一问题,各方面的学者始终在力求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些学者当中,有的从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生态城市的内涵。如,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我国学者黄光宇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还有些学者从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目标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城市的内涵。如美国生态学家雷基斯特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低污、节能、紧凑、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澳大利亚学者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而晚近的一些学者则综合了前人的方法、观点,从更全面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生态城市。如黄肇义、杨东援提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全面把握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

上述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又都不能说是已经穷尽了生态城市的全部内涵,而成为最权威的标准。一方面,生态城市本身是一个实践性概念,而目前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实例,任何对生态城市的界定,都仅仅是一种设想,都不能排除有其他更科学的界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态城市的内涵极为丰富,十分富于弹性。因此,对于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必须从多角度全面把握,同时还要随着实践的进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不断充实完善。

(一)从哲学层面来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价值取向

城市是人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打上了人类活动痕迹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意愿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影响和支配着城市发展状况的首要因素是人的认识水平以及时代的哲学思想。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类片面强调“人定胜天”,以人的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为唯一价值尺度。在城市发展问题上片面考虑人的居住要求,单方面追求经济合理性,城市规划主要体现的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既忽略了自然生态结构的平衡也忽视了人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渴望。其最终结果就是造就了一大批由钢筋水泥覆盖的超级城市、国际大都市以及渐渐因资源耗竭而陷入消亡的工业城市。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生态城市理念从思想根源上根本否定了传统工业城市的价值取向。它谋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导向,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根本追求,由此在价值判断上既考虑人的需要也考虑自然环境存续发展的价值;既考虑当代人的发展也考虑后代人的发展;既考虑城市内部的发展,也考虑更广阔的自然空间的生态平衡。

虽然传统城市模式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关注城市环境,完善城市污染治理措施的一面,但是其价值标准仍然要追溯到人的需要。而在生态城市,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身就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价值追求普遍而且深刻地扎根于城市各个层面。它不仅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行政理念也演化为每个普通市民的道德伦理追求;它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也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不仅体现在城市设施、城市景观等环境建设领域也体现在城市产业、政府管理、地域文化、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是不是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判断一个城市能否成为生态城市的首要标准。

(二)生态结构合理,生态功能高效是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

按照生态学研究所揭示的生态规律,生态结构和生态效率是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程度,决定生态循环运行状况的最主要的内生因素。城市作为人工生态系统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也就是说生态结构合理,生态功能高效是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

城市是一种由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由复杂的结构网络所构成的。影响城市生态平衡程度的不单纯是城市的生物结构状况。事实上,对于城市生态平衡更具影响意义的是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包括城市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资源利用结构;城市政治结构,如政府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如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城乡区域结构等等。这些结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运行,并最终反映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层面。例如,城市产业结构失调,会导致结构性的资源浪费,低水平的产业结构状况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单一的资源结构,往往导致城市处于资源短缺的状态,甚至导致城市因主导资源耗竭而消亡;人口结构失调会引发老龄化、人口高峰、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并最终反映到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发展活力等层面。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必然要求调整城市的结构网络,形成各要素、各部分、各环节协调互动的局面。

一个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在空间确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这一生态系统的效率。因此,提高生态效率是解决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紧张状况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作为生态城市,城市的功能高效应当体现在: (1)能用极小的环境资源成本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就是说城市要实现集约式发展,能源、物资在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能够被高效利用,交通、电信等城市设施能有效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2)污染处理效率高,对于城市运行所产生的 “三废”等污染有较强的吸收、还原能力。(3)城市管理效率高。只有提高发展决策、行政管理、法律实施、基层自治的效率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

(三)运用城市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构建、协调和管理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基本运行特征

生态城市理念承认城市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它并不反对城市的存在,也并不绝对地排斥人对自然的人工干预。相反,它主张的正是要通过强化城市对生态平衡的人工维持功能来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城市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的人工生态属性。要通过人为干预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成果。生态城市不是反现代化的,更不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它反对的是滥用科学技术手段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以现代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态科学技术,为人类解决城市的气候、水源等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城市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现实的手段。一个城市要实现生态化就必须将这些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引入到城市规划和管理之中,应用到城市产业发展之中,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形成完善的人工生态维持体系,使城市的构造和运行符合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否将城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普及和应用现代生态技术手段,不仅是城市能否实现生态化的关键,也是判断一个城市的是否构成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四)根据时代要求,生态城市需要完成的首要历史任务是积极应对并逐步治理当前已经发生的生态危机

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除了从生态城市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之外,还应当从历史的眼光出发,也就是从时代赋予生态城市的特定使命的角度去考察生态城市应当具有什么内涵。这是衍生生态城市理念的根基。正如我们在上文已经论述过的,生态城市最关键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有效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遏制城市生态进一步恶化,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和束缚。因此,只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运行的状态还不足以成为现实意义上的真正的生态城市。目前,城市生态危机已经大量显现并日益严重,现实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必须是机制、技术、物质保障等方面综合起来能够逐渐治理当前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够有效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生态问题,同时能够充分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态灾难的城市。这一点反映在生态城市的外部特征上,就意味着生态城市应当是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规划合理、城市景观优美的城市。

(五)以能力建设为本位,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创造能力,是生态城市的本质与核心

什么是能力?能力是就是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有效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能力对于发展问题而言,是最具实践性的概念,也是最具根本性的概念,一切发展成果皆来源于创造该成果的能力,而成果的积累不过是能力重复展示的结果。考察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农业文明代替原始文明,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其关键就在于人类创造文明的能力提高了。因此,未来建立生态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的根本就在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类创造生态文明的能力。从这层意思出发,生态城市就应当是具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创造能力的城市,包括具备集约化经济发展的能力,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合理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冲突的能力,创造符合生态化要求的先进文化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法律实施能力和城市规划能力等。事实上,无论是从结构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讨论生态城市的内涵,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城市的能力问题。因此,这才是生态城市的本质与核心。

现代生态城市的应有特征

按照我们所讨论的内涵建立起来的生态城市,应当而且必然具有以下特征:

(一)和谐性

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寻求人际、自然、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二)活力性

生态城市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它充分营造出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城市。生态城市不仅仅实现了生态平衡、社会关系稳定、社会利益协调,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向更高水平、更新阶段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 “高能耗”、 “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四)多样性

生态城市应当是一个充满多样选择,丰富多彩的城市。不仅在生态上具有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具有多样性,例如在经济领域,包容多种经济主体、多种资源配置方式、满足需求多样性、保护自由竞争、消除垄断;在政治领域,充分落实言论自由、奉行民主政治,消除独裁,抵制独断专行和一言堂;在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社会领域,各方面主体的利益得到公平照顾,各种社会需求得到平等的满足。

(五)城乡融合性

城乡融合是相对于城乡对立而言的。传统的城市化理论假定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区形式,二者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城乡有明显的差别。城市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乡村工商业高度发展,农村的文化、技术全面提高,乡村与城市生活水平接近,城乡差别缩小,从而出现了城乡融合的现象。

(六)区域一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平衡基础上的城乡统一体。生态城市在利用区域的资源、空间的同时,又照顾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以损害区域生态环境的方式方法达到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

参考资料

1.Yanitsky.The city and ecology.Nauka,Moskow,1987.

2.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3~43.

3.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规划》,1997年第16期.

4.黄肇义、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规划》,2001年第25期.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6:32
生态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2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茶叶通讯(2017年2期)2017-07-18 11:38:40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