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城市社区

2010-11-11 04:40:40郭珉瑗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4期
关键词:宜居社区环境

郭珉瑗 高 原

生态型社区是人类基于对传统社区模式的深刻检讨,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社区发展理念。它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与生态宜居社区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公共结构。 建设生态城市必然要求构建生态型社区。

(一)生态宜居社区的内涵及其在生态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群体, 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研究单位。本文中的社区是指城市和城市边缘社区, 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聚集于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社区的生态化,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而且必须由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予以体现。生态宜居社区是指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基础, 以居住者为中心,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为指导,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组成的有机地域综合体。 它是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方面充分融合人、 建筑、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共生。

生态宜居社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使得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合理, 功能协调, 适应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它的环境质量优良并有完善的处理污染措施;它采取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 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采取清洁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重复循环率;它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 有利于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它奉行尊重文化多元化和民族习俗, 保护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合理利用和开发聚居地的文化遗产; 它要求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和道德伦理,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社区管理; 建立政府、建筑机构、 社区居民多层次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 提高社区的生态适应性。

生态城市以生态性社区建设为基础,即可以减少对环境与资源的负担,促进社区形成良性循环与经济持续性长期发展,增加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最终达到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的良好合宜的共进发展。 这其中,一是要减少资源消耗; 二是要改进生活品质和调整生活方式; 三是要培养建立在整体感基础上的生态意识, 增强生态观念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宜居社区

生态宜居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宜居社区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宜居社区。

首先,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提出了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有利于城市向绿化、 净化、 美化、 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 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天蓝、 水碧、 地绿、 景美、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生态基础。

其次, 有利于促进传统经济的转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耗量大、 污染多、经济效益低的以物为本的经济。建设生态宜居社区要求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各种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再次, 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生态宜居社区建设,实质上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的高度统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这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 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能够消除在对外贸易中的 “绿色壁垒”。

最后, 有利于培养城市居民的生态消费意识。建设生态宜居社区要求摈弃传统的物质享受、 “生态法西斯”、道德沦丧等不文明行为,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意识。

生态宜居社区的基本特征及构建原理

生态宜居社区具有丰富多样的实践外延,而它们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所应用的构建原理则是共同的。

(一)生态宜居社区的基本特征

生态宜居社区的 “生态”,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而是包括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 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宜居社区是一个健康、 有机的人居环境,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亲和性。 生态宜居社区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科技哲学观点—自然观。自然融入社区,社区归于自然, 是生态社区的基本的自然观。 生态型住区的规划建设让人、 植物、 动物、 微生物和谐共生。在社区开发建设中, 强调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理念, 以人与自然的亲和性为目标。一方面要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要彰显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 使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2.舒适性。 人是社区的主人和本体,社区环境作为客体应能满足主体的各类居住活动要求。 社区功能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它的社会性、 文化性的特征在加强。生态宜居社区的舒适性正在于它的建设不能采用单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 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及居住生活方式, 创造出一种多样的、 人本的、 满足居住者的各种需求的舒适的社区环境。

3.健康性。 生态宜居社区除了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外上, 很重要一点就是强调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即强调并注重居住者的生理、 心理、 道德、 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健康, 比如住宅远离污染源、 有效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建筑隔音、丰富的社区文体活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区文化氛围,融洽的邻里关系等。

4.高效性。 生态宜居社区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经济观念与消费模式,反对高消费和盲目消费的生活模式。比如对居民居住生活消费意识的正确引导,住宅建设应该是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坚决反对浪费土地资源、 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公共设施,强调社区空间环境的复合利用,形成综合化、 网络化的住区生态系统等等。生态宜居社区的开发建设中,往往通过运用多层次、 适用技术手段实现社区经济的高效发展。

5.和谐性。 和谐性是生态宜居社区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内涵。 和谐性既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也指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还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态宜居社区通过社会环境各组成系统的完善和整合,创造一种公平、 稳定、 安全、 舒适的社会环境。如通过配置丰富的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社会化水平, 使居民的衣食住行方便、 快捷、 舒适; 充分考虑住区内各年龄层次、 各种类型居民的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有利于邻里交往的气氛和空间,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增强居民环保意识, 共同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增进社会平等与公正以及社区资源的公平分配等等。

(二)生态宜居社区的构建原理

生态宜居社区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城市规划学、 建筑学科外,它还涉及到生态、 社会、 经济等诸多学科,下面就其中与生态宜居社区规划建设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1.社区建设的生态平衡理论

社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包括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持续增长, 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社会的稳定等方面, 具体表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共同达到最佳。 社区规划和建设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为导向, 而应更多地考虑生态学的价值取向, 全面设计其组成区域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系统与外界支持系统的联系。 所运用的生态学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系统性。 生态的系统思想把社区看作一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三个子系统交织在一起,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各组成要素之间依靠一定的流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 在规划设计中要运用系统的思维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兼顾三者的整体性和子系统间的层次和相互关联。

(2) 环境容量。 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虽然能提高环境的容量和土地的承载力,但过度开发终将给大自然施加过多的压力,导致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社区的规模、容积率和环境承载力, 有一个合理的密度控制,避免因解决目前的居住困境而在若干年之后又造成新的困境。

(3)生态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统称为生态流, 是联系各子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生态流的高效畅通是极其重要的。 在生态流的利用过程中,应遵循4R 原则,即减量 (re-duce)、 回收 (recover)、回用 (reuse)、再循环 (recycle)的指导思想,运用生态学中循环再生原则形成一种持续的消费模式, 提高内部生态流的效率,保证生态流的畅通。

(4) 人与自然相融合。 社区规划建设要求把人工与自然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社区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

(5) 生态因子。 人类与一切生物一样受其生存环境中的生态因子的影响、调控和制约。社区应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通风、采光、 日照等生态因子,减少生态因子对人类的限制, 从而创造出最佳的人居环境。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是环境保护,关键在于社会、 经济、 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性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可持续过程 “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间内, 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落,甚至还有所提高”。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其需求的发展”。该简短的定义强调了三个原则: 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涉及: 同代人之间的公平,跨代人之间的公平, 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小利用,经济的可行性和多样性, 社区的自力更生,社会成员的幸福以及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

3.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层次需求理论”,人类生活有五种层次的需求, 即生理需求, 安全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将人的五种生活需求与居住区规划结合时, 可以把居民的居住需求组成分为五个部分: 自然环境需求, 消闲需求, 领域需求, 邻里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要求

生态宜居社区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体系复杂, 并且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历史形势下, 对生态社区的衡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实践经验及理论上的概括,生态依据社区的一般建设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生态环境良好

作为生态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型社区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社区水环境建设。 水环境建设是生态宜居社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建设中应注意坚持整体性原则,即要把水环境融入到住区及城市环境中,把规划设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 要利用地形、 地势, 把水环境溶于绿化系统之中; 注意亲水性和安全性;考虑水环境的经济性以及加强对水环境的管理及维护。

第二, 社区大气环境建设。 社区大气环境系统由住宅室外气环境系统和室内气环境系统组成。

第三, 社区绿化环境建设。 生态小区的绿化生态设计关键要看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而不是绿地率的高低。在建设中应注意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注重绿化的层次性, 注重绿化的立体化。

第四, 社区节能环境建设。 生态宜居社区应重点对水、 电荷建筑材料进行最大程度的节约, 应开展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应重视节能建筑的设计。

第五, 社区废弃物处理。 生态社区应具各内部废弃物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弃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弃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

(二)配套设施完备

功能合理、 设施齐全是对生态宜居社区内设施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是社区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生活, 其配套设施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 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丰富, 包括疾病预防、 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特殊人群保健等。相应的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和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等

第二, 文体设施。 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图书馆、 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广场、 宣传橱窗(栏),及根据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需求层次建立起面向各种培训对象的数据库;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应由社区体育中心和休闲公园两部分组成, 社区体育中心包括室内和室外设施。

第三, 信息化设施。 社区信息化是生态宜居社区的重要特征。 具备智能技术的生态宜居社区应装备信息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防范等子系统。

第四, 道路交通设施。 社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居民出行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另一方面是住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必须尽量不干扰居民正常的居住生活, 不破坏社区生态环境。在生态宜居社区中,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应重视人车分流,限制小区内部的车行交通; 严格控制地面机动车或自行车的地面停车率,尽量建设地下停车场或者立体停车场以减少停车场的用地; 重视社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满足老年人、 残疾人的交通需求。

(三)商务环境优越

优越的商务环境是生态宜居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住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

社区商务硬件环境即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商业中心和社区电子商务。社区商业中心是各种业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相对集中的商业地域,是各类社区商业网点的集合体。一般地讲, 社区商业中心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而具有6项功能: 购物功能、 餐饮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家政服务功能、 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功能。

社区商务的软环境即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和优质、 有特色的服务。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是完善商务环境的关键,而社区商业也一定要打破常规的经营思路,在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提供一些延伸服务, 做出自己的特色。

(四)社区管理规范

社区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 手段,有目的地影响社区各系统, 实现有效的控制,使之适应社区发展的方向,并按社区规划发展。 社区管理机制大致可分为五种, 即行政力量, 规划目标, 法律法规, 组织规范, 社区规范。社区管理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建设领导委员会, 社区党组织,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协商委员会, 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等。社区管理的内容是 “四性”工作,即地区性、 社会性、 群众性、 公益性事务,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管理、 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服务管理、 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等。

社区管理要遵循自治和自助、组织和教育、 协调性和前瞻性等原则,形成以重心下移,社区主导的管理局面,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规范社区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专业知识、方法的应用; 创造条件引导居民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社区事务;加强社区的法制、制度、规范建设。

参考资料

1.陈伟.城市生态社区的环境规划设计与研究.http://qw.bjshy.gov.cn.

2.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 知识出版社1991 年版.第190 页.

猜你喜欢
宜居社区环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8
宜居的海底城市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3D打印社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宜居大化
宝藏(2018年11期)2019-01-15 03:46:08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