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影响的效果评价

2010-06-25 01:20陈小红
关键词:心梗心率心肌梗死

金 佩,陈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 醴陵412200)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日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杀手[1]。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正确有效的抢救和治疗、规范和优质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采用静脉融栓治疗,以保护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2]。通过对18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88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84例;年龄31-68平均年龄64.4岁。前壁62例,下壁48例,后壁12例,间壁14例,前间壁20例,外侧壁32例。

1.2 方法

入院时进行评估。确定患者当前生活方式状态、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的态度和信念。根据入院评估情况制定护理干预计划。

1.3 护理干预方式

1.3.1 心理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预后与患者情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急性心梗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是关系到病情发展、预后的重要环节[3]。

既往健康的患者,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突如其来的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及濒死感,常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而不知所措;长期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对疾病一知半解,但对心肌梗死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及可能预后有一定了解,因此,即使不出现并发症时,患者也常出现恐惧、焦虑心理而烦躁不安,由于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加之对预后顾虑而使患者产生抑郁、失望心理而情绪低落。患者入院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精神状态,了解患者心理类型。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目的是相互了解和心理相容。护患之间只有做到了真正沟通,护患关系才会和谐。因此,病人入院后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及家属交谈,以平等的姿态告知各种要求,时时关心患者使其产生亲近感。同时要重视倾听患者陈述,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诱因及注意事项;向病人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监护仪的作用,使其减少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否则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注重沟通时的语言技巧,必须亲切、温暖、恰当,具有针对性和可信性,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职业语言。应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引起患者误会,甚至引发护患矛盾。

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尤其是当出现胸痛剧烈、呕吐或气促明显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旁,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病人的感受,允许病人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病人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动等。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与忙乱,以免病人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应用尿激酶溶栓药时,应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溶栓治疗的优点,使家属给予经济上、治疗上的支持和配合。对有紧张、恐惧、焦虑心理的患者,在向患者讲解本病相关知识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以往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稳定患者情绪、减轻焦虑不安,坚定患者治疗信心,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对抱有满不在乎心理的患者,应重点向患者讲解本病性质,告知卧床休息、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对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得到患者家属在治疗、检验方面的理解和配合。抑郁已成为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抗抑郁治疗可能成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的有效手段,因此,对有抑郁症的患者,应积极开导、鼓励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必要时使用抗抑郁治疗的药物。

1.3.2 起居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如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应绝对卧床24~72 h,减少探视以保证患者安静休息。患者入院第1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如无合并症,第2天可由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坐起进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第3天可在床上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如自己洗脸、梳头,每日2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呼吸等变化;一周后,如病情稳定,可在医务人员监测下进行进行康复训练。运动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min为正常反应。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或收缩压降低超过15mmHg,或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降≥0.1mV或上升≥0.2mV,则应退回到前一级运动水平。若仍不能纠正,应停止活动。患者卧床期间应注意皮肤护理,按摩受压部位,活动肢体关节,协助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减少肢体血栓形成。

1.3.3 饮食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处于应激状态,消化功能下降,加之需要保证心脏血液供应,食物应以易消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而产气少的食物为宜,保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早期应给予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稀粥、菜汁等;待病情稳定后或恢复期可给予半流饮食或软食。应限制食盐撮取,以每天不超过6 g为标准。进食不宜过饱,可少食多餐。因为烟酒会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对吸烟饮酒患者应禁忌烟酒。

1.3.4 二便指导

由于卧床、环境及排便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肠道功能下降而出现便秘。若排便用力则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缺氧,所以应提醒患者忌用力排便、指导病人形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可进行腹部脐周顺时针按摩,以增加肠道蠕动;2~3天未排便者,可使用开塞露、酚酞等助排便药物,同时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韭菜、大白菜等,当有排便困难先兆时可便前给予硝酸甘油含服。不能等到出现排便困难时才采取措施,更应避免因排便用力不当而引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1.3.5 健康教育指导

⑴健康教育时机 心梗患者从发病到重新稳定有4个阶段,即防护自身-回避现实-适应现状-学习生活-回归社会。一般讲,第3阶段(急病期之后,心梗后数周)是心梗患者较佳的学习时间,此时的心脏康复与群体支持最有效;因为此阶段患者已准备好了解自身疾病、认识危险因素、学习改变生活及提高生活质量,故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应帮助患者在出院前或出院时定好个体学习计划。

⑵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形式可采用个案口头宣教为主,辅以随机回答患者提问、发放冠心病相关医学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还可通过光碟、板报等形式进行教育。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采用书面教材为主,对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多给予讲解。编写有关冠心病宣传手册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掌握。对于共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体讲课,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采取个别指导。教育内容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和急性心梗的治疗与康复知识。

⑶健康教育内容 ①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梗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心梗的治疗与康复知识,心理调适、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指导及如何用药等。重视心理应对措施和有效手段的制定,心理因素与心梗患者的预后与死亡之间密切相关,其中抑郁症是最危险的因素。有项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心梗后幸存者死亡率是无此心理患者的5倍。故每一心梗患者的教育计划必须包含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有效手段,目的是让患者意识到抑郁症的存在,以利其明确自身现状,与医护轻松交流、缓解心理压力。②出院健康教育心肌梗死病人应随身佩带保健盒,以便不适时使用。因此要正确指导病人使用其中的药物,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及有效期。尤其要告知病人急救盒内的药品只能作为急救使用,使用后即使症状好转,也应迅速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定时复诊。病人出院后要坚持体育锻炼,才能减少再发的机会。一般来说,要达到锻炼的目的,每周至少要有3次达标的体育锻炼。其衡量标准为:康复锻炼心率=(峰值心率-休息心率)×60%~70%+休息心率。 而且每次不少于20 min,但也不宜超过50 min,才能使心脏既受到一定的锻炼,又不负担过重。但必须注意运动后如果休息5~10 min内心悸、气短不能减轻者,应减少活动量;运动后必须充分休息,才能进餐,洗澡,上床休息。

2 结果

1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改变情况,由表1可见,干预后焦虑的发生率为33.0%较干预前为57.4%明显降低 (P<0.01);干预后恐惧的发生率为28.2%明显低于干预前为61.7%(P<0.01);干预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7.6%较干预前为52.1%明显降低(P<0.01);干预后紧张的发生率为16.5%明显低于干预前为 45.7%(P<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营养因素有关[4],对心肌梗死病人实施自我保健知识指导及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形成人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将起到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生活质量,便于患者以健康方式生活,减低并发症,延长病人的寿命。

表1 1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改变情况(n=188)

心肌梗死病人病情极不稳定,常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积极的治疗,有效地护理干预,是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心理干预对调节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增加患者自信心与自我控制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此,我们应用医学、医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调整了患者的心态,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了患者应激反应程度,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达到了药物治疗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实用性[5]。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编.中国心血管病年度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Stevens CL,Muran JC,Safran JD,et al.Levels and patterns of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in brief psychotherapy[J].Am J Psychother,200761(2):109-129.

[4]高丽红,李萍,张俊娥,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机体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50.

[5]朱凤雯.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4):76-77.

猜你喜欢
心梗心率心肌梗死
心率多少才健康
心梗猛于虎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