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

2010-06-23 16:24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
关键词:组员监护人儿童

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

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父母缺位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和偏差愈来愈严重。本文以徐州市睢宁县Y村162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问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主要是安全感缺乏、性格与行为偏差、社会知识不足或扭曲造成的,小组工作可以在帮助儿童获得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宣泄不良情绪、形成正确认知、学习交往技巧等方面做些改善的努力。

小组工作留守儿童 介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为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中的交往不适。针对该问题,徐州市睢宁县Y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对162名留守儿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18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介入,并已初步显示出成效。

一、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背景

在徐州市睢宁县Y村,现共有人口2250人,558户人家。全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达800人以上,留守儿童162人。在外出务工家庭中,父母双方均长时间在外打工的占70%以上。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在春节期间才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部分甚至数年不归,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是儿童的祖辈。家庭功能的缺失给Y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因素,通过对162名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人际交往不适问题。

首先,在与父母的关系上,超过80%的留守儿童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多数不知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情,12.3%希望父母外出,7.4%对父母在外打工的辛酸漠不关心。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在感情上欠他们太多,对父母有怨恨情绪,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

其次,在与临时监护人的关系上,约有33%的临时监护人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跟孩子沟通,35%的临时监护人称自己只是偶尔和孩子说一些家常琐事,很少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状况。超过50%的留守儿童会经常与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冲突,而且出现矛盾时有36.4%的留守儿童选择吵架作为处理冲突的主要方式。许多临时监护人对孩子都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

再次,在与同伴的关系上,15.4%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十分孤独,14.2%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9.9%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没有朋友。在交往的主动性方面,仅有18.5%的留守儿童会主动与别人交往,30.3%的留守儿童称自己会等待别人来和自己交往,约13%的留守儿童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最后,有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认为周围人不关心他们。如果生活中遇到困难,67.9%的表示不会主动向人求助。同时,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对小事容易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2007年,睢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关爱工程”的通知,针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中儿童、老人和妇女的不同情况,分类开展关爱活动。通知要求把父母均长期在外、代养人监护不到位的“留守儿童”作为帮助关爱的重点对象。

2007年9月,在县团委和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由两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工作者的“Y村留守儿童成长小组”正式成立,并决定首先针对留守儿童的交往不适问题进行介入。

二、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表现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技能,如感知他人、体验周围人的情感、积极地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意愿、接纳外界正向的信息等。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不能学会这些技能,在心理和性格上主要表现如下:

1.安全感缺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具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性质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种种困惑,但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同时,他们的临时监护人由于年龄和文化层次的限制以及心理上的代沟,又难以与这些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心理诉求,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留守儿童往往会感情淡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负向情绪体验将对其社会交往发生阻碍作用。

2.性格与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和行为引导,极易产生性格发展的异常和行为偏差。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自卑、胆小、内心封闭、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加之祖辈或外出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的放纵溺爱,使得孩子更加逆反、霸道、自私、任性、专横。另一方面,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约束或临时监护人无原则地迁就,极易发生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律能力差,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化过程。

3.社会知识不足或扭曲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承担者,父母在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社会角色、个人理想、道德情操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但由于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疏于联络,而临时监护人多持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一般仅限于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不注重精神上的引导和道德上的规范,这导致留守儿童社会知识严重不足,对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试图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金钱欲膨胀、虚荣心增长,进而产生物质至上的错误认识,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无疑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介入的小组工作方法与技巧

1.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助人方法,它透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和小组内人际间的互动,帮助组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功能、挖掘潜力,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其优点是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参与充分、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等,而且特别适合儿童和具有相同问题的同质性群体。

同时,小组工作方法具有植入希望、普遍性、正确的初级家庭团体要素、发展社会性技巧、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要素,对解决交往不适问题十分有效。它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和小组动力,运用榜样示范法、情景模拟、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技巧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宣泄不满情绪、表达真实需要,获得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同伴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提高其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

2.成长小组的组建

工作者通过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及访问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老师,最终确定以自然村X村9 -13岁的32名留守儿童为目标对象。在评估留守儿童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以自愿报名的形式于2007年9月组建两个成长小组。经筛选,实际参加者共18人,每组9人,男女比例为1:2,两组采取同样的辅导方法分别开展工作。

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在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交流分享、调节情绪和行为演练,发掘他们的潜能,使其在交往心理和行为方面都能够有所改善。为此,小组活动需连续进行7周,每周1次,每次1.5-2小时。活动方案以儿童心理学和小组动力理论为基础,根据留守儿童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将全程分为四个主题、七个单元,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形成了解决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完整系统。

3.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1)营造温暖接纳的气氛,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一单元:相见欢

目标:①组员与小组工作者相互认识。②介绍小组概念,澄清小组目标,了解组员参与小组的动机和对小组的期望。③建立团体,订立团体契约,促成团体凝聚力的初步形成。

活动:①工作者自我介绍。②小组工作介绍。③许愿精灵。组员通过补充完整给定的句子,澄清自己参加小组的动机和对团体的期望。④自我介绍。⑤“你我的约定”。组员们共同讨论和制定小组规范。

第二单元:信任与接纳

目标:①通过团体协作,增进组员的相互了解,建立起信任关系。②增强团体凝聚力。

活动:①游戏“坐地起身”。通过背靠背坐地起身,体会团体协作的意义。②信任行走。将组员分为2个小组,其中一组全体组员将眼睛蒙上,由另一组配对组员搀扶。沿工作者指定路线行走。之后讨论感受,使组员懂得如何助人、受助和建立互信。

(2)宣泄情绪,调整认知,帮助留守儿童正确对待父母与自己。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目标:①引导组员理解父母。②使组员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情。

活动:①亲情树。在事先准备好的亲情树叶上要求组员写上爸爸妈妈的具体资料,并把叶子挂到“亲情树”上。

②我和爸爸妈妈。以《懂你》为音乐背景,请组员描述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诉说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③感恩的心。请组员谈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问题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正视和积极看待留守的现状。

④我的爱对你说。要求组员向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描述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爱。同时,组员分享信中的内容。

第四单元:做好自己

目标:①使组员珍惜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②树立自立自强、个人奋斗的信念。③培养良好的习惯。

活动:①请曾经支援云南的大学生村官为组员讲述他在云南支教的过程,让组员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自强奋斗的信念。②有梦你会红。简述梦想对人生的重要。发给纸笔,请组员写下或画下自己的梦想,并向小组分享他的梦想。③优秀是一种习惯。请组员列出成功需要的好习惯和阻碍成功的坏习惯,讨论并制定自己今后的习惯养成或改变计划。

(3)进行行为训练,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知识。

第五单元:找朋友

目标:①协助组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②协助组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③鼓励组员互相帮助。

游戏:①“找朋友”歌舞。②自我肯定技巧训练——目光炯炯。③角色扮演。工作者组织组员进行与同学、老师、临时监护人和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情境模拟,将互动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和结果都表现出来,然后请大家讨论不同角色的心理和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④心灵援助。组员们匿名写下自己目前比较困惑的人际问题,由工作者扮演求助者向全体组员求助这些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办法。

第六单元:寻求支持

目标:①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困难。②提高组员的生活技能和求助技能。

活动:①我的困扰。请组员诉说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和遇到的困扰。②我们在一起。通过讨论,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的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问题,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③学会求助。指导组员练习就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

(4)结束活动,巩固介入效果。

第七单元:笑迎明天

目标:①整理小组经验,巩固小组成效。②评估小组活动。③结束小组,让小组组员充满信心地迎接明天。

活动:①暖身活动“对对碰”。②收获园。请组员分享这段时期参与小组的感受和自己的收获,之后工作者进行总结。③小组评估。④祝福与道别。每个人都轮流接受团体组员给他的特别祝福。

四、小组工作介入的追踪与评估效果

为了检测成长小组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其既定目标,我们进行了小组评估。评估方法主要有小组工作反馈表、小组组员自我评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对留守儿童关系人(临时监护人、同伴和老师)的跟进访谈。

1.组员对小组工作的满意度

为了调查小组组员对小组工作的兴趣和满意状况,我们制作了小组工作反馈表以作为小组工作效果分析的依据。

表1 留守儿童对小组工作的反馈

根据小组工作反馈表,100%的留守儿童认为这次小组经验是有意义的,其中94.4%的人认为小组工作对其有较大帮助,自己喜欢这样的活动。

2.组员自我评价

我们参照相关资料选择了8项能反映小组工作效果的评价项目,要求组员以刚参加团体时的状态为0,根据自己参加团体活动后的主观感受评价自己在各方面改变的方向和程度,变化尺度为-5分~+5分。

表2 留守儿童对人际交往改变状况的自我评价(x±s)

由表2可以看出,小组组员在喜欢交友、交往的主动性、关心他人、了解自我、信任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调节情绪8个项目上均有较大的改善。具体表现为:交往的意愿增强,主动交流明显增多,表达情感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与同伴相处的融洽度增加,对他人更具有同理心,自控能力有所提高。这些改善将有助于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儿童社交焦虑改变状况

社交焦虑是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不适中的一个显著表现,为了评估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改变情况,工作者采用了La Greca等人编制《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留守儿童在小组工作前后的状况分别进行了测量。条目采用3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感越强。根据全国协作组制定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得分≥8分则为具有社交焦虑倾向。

表3 小组工作实施前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x±s)

表3显示,在小组工作之前,作为组员的留守儿童总体上具有社交焦虑倾向。而后测得分低于前测,且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工作干预之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有明显改善。

4.对关系人的访谈结果

通过对组员父母的电话访谈以及对临时监护人和教师的调查,工作者发现,组员主动与父母交流次数明显增加,每次与父母交流时间延长,对父母表达的方式趋于温和理解。同时,组员能主动帮助临时监护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遇到问题时,向老师主动求助的次数明显增加。这表明,小组工作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交往不适具有一定的效果。

[1] 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 常小青.团体辅导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8(11).

[3]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 朱旭良,赵俏卿,许敏华.促进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研究[J].心理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10.1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UAN Xin-xing,MA Ya-jing,LIU Gui-zhi

(Gollege of Literatue,Law &Politics,CUMT,Xuzhou 221116,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aroused wide public concern,and the problems of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bsence of their par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62left-behind children in Y village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group work in 18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absence of sense of safety,the deviation of character and behavior and the lack of social knowledge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the group work is effective to solve these prolems.

group work;left-behind children;intervention

C916

:A

:1009-105X(2010)02-0082-05

2009-10-20

2010-04-01

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OG091197)。

段鑫星(1964-),女,心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亚静(1977-),女,法学硕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刘桂智(1980-),女,硕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组员监护人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当组长真不容易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还是不错的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