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维度解读

2010-02-09 08:51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 理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维度解读

郭 理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大众化;实践维度

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重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迅速兴起。作为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有待深入,笔者就此作些思考与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历史与现实

在实践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历史过程

作为特定概念,“大众化”是源于文化学、教育学领域的。文化学意义的大众化,就是指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上,文化信息由精英模式转向世俗模式的过程[1]。而教育学领域的大众化,特指由于受教育人数扩大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精英化、普及化,并介于二者之间的教育模式[2]。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变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3]。需要注意,由于理论自身蕴含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群众化和普及化目的,还要使其成为人们坚定信仰的熟练掌握的思想主张,更要转化为自觉指导实践、展开社会批判的理论武器。

自诞生起,马克思主义就在思想意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着实践活动。每一步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为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实现自身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变革制度、建设政权的实践需要。

从创建初期到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在幼年时期,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整体不高,当时,党的理论工作重心是向广大党员群众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鉴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差异,以民族语言、民族形式“再加工”马克思主义成为首要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化、普及化显得极为重要。此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出版、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发行,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运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有了相对稳定的理论研究环境,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重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转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毛泽东指出当时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4]这一时期发行了马克思主义系列著作文献,创作出一批富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成果。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全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多次开展教育文化战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由于长期受到指导思想中“左”倾错误影响,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严重干扰并出现过曲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困难与挑战。国内而言,经济领域取得较快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形形色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加之,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亟需全国各族人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这一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各地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举措,尤其党在十七大又首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这些举措适时地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牢固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求

每个时代都有着理论走向大众的现实诉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同样如此。

1.它是指导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开辟。随着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全面阐释,为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以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当前这一指导思想就是包括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要求都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2.它是加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首先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后来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一个政党的指导理论要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理论信念,就必须使之走向人民大众,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行为自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飞跃的成果。它来源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这一生动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其理论生命力的唯一源泉,是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如果人民群众对这一理论体系不认同、不掌握、不用于指导实践,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生命力将日渐衰微并最终丧失其主导功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成为现实的必然。

3.它是积极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困难、国内多元文化思维不断挑战的现实要求。随着上世纪末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在国际上出现了影响我国社会成员理论信仰的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急剧变化。在旧式僵化的信念体系不能完全应对新挑战时,一些人出现了信念危机。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甚至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抛弃唯物论辩证法的也不乏其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若不去占领大众文化的阵地,就会有其它文化去占领它。因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尤为迫切。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构成要素

作为实践活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客体、途径等要素有着特定涵义。

(一)实践主体:一般主体的人民群众和特殊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离不开当代中国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否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此,我们必须厘清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是否被民众自觉地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而广大人民群众面对抽象的、深奥的理论主张时,一般无法实现对理论的“自觉”接受,这就需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就像马克思主义自西方传入中国时,我们不可能期盼普通大众一开始就能精通马克思主义。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引导显得尤为必要。无论是过去的理论缺乏,还是现实的多元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承担着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的重要使命。所以,人民群众是一般主体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特殊主体。我们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人民群众中的特定群体,还要看到理论大众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民众是否参与、接受和自觉,离开民众的理论大众化只能是句空话

(二)实践客体:一般客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特定客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时代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例外,其客体内容有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它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也包括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而其中当前的最新成果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狭义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内容涵盖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首先必须讲清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渊源关系,必须梳理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一理论体系是个不断发展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把科学的思想内容普及给广大民众。

(三)实践途径:理论统领、社会教育、典型示范、制度保障等

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符合内在规律,通过理论统领、社会教育、典型示范,制度保障等途径展开。

理论统领,就是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国家立法机关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意志,确立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从而,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就有了话语权威,形成对社会多元思潮的引领之势,有助于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要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社会教育,就是在全体社会成员层面,运用主流宣传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将不断通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给社会成员。典型示范,一方面是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先进分子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实现全体党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另一方面,运用社会大众传媒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优秀分子的事迹,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人民群众自愿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制度保障,就是依法建立一套从上到下、行之有效、合理规范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从而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避免流于形式,国家还要依法发挥好制度保障和监督作用。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基本原则

由上可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各要素内涵丰富,在实践中要遵循“五结合”的实践原则。

(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真正走向大众,除了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外,更为关键的就是我们党长期坚持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完整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如果出现二者的脱节,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实践创新本身也就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只有二者互动,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大众化。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证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分析新时期的中共历史,它既是当代中国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史。在理论上,它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当代化,先后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层面,它不断将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最终使得人民大众认同、接受并自觉实践这些理论,形成全国人民聚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不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

(二)坚持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实践,更来自于群众的社会现实。历史启示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讲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也要讲感情的力量、现实的力量,即坚持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当前理论大众化的重点就是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既要把握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质,更要勇敢地直面和回答群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如从2003年出版《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到《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中宣部理论局每年都要组织编写一本系列读物,针对当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疑释惑,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书中选题紧扣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关切,个个都是理论的重点、现实的热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这样党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才能贴近群众的思想和心灵,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有对群众的吸引、感染和影响,从而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效果。

(三)坚持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运动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深透性和大众化的形式有效性紧密结合。具体原因在于,一是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内容深透性不断提出新要求。思想教育实践表明,群众在接受新理论时会有自己的认识、鉴别、选择和取舍,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不出高深一点的道理来,确实难以真正说服群众。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潮多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舆论导向和思想教育工作现状不佳,要求不断提高大众化形式有效性。曾经一段时期社会舆论环境受到污染,影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中盛行低俗的、反科学、反社会的文化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主导地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受住挑战,我们既要深入研究理论内容,还要研究形式和方法。邓小平曾指出形式和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6]在实践中的内容深奥晦涩,形式和方法的教条化、简单化,致使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就产生了对现实问题的误解。

(四)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切实达到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群众化,认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层次性差别至关重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不应绝对统一,作为一个政治教育色彩明显的思想运动,它不是全国各地方步调整齐划一的政治运动。故不能短期内要求全体人民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民众思想觉悟的层次性阻碍着其自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一个“灌输—接受—内化”的过程。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了灌输理论,他从本质上阐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一般地反对工人的自发倾向。就今天而言,灌输理论的这一点仍为可取。为使民众的觉悟由自发转为自觉,就要有掌握基本理论的灌输队伍。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找到了自己应有位置。他们以理论精英的角色,采取通俗化的形式、使用民族化的语言,向广大民众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

(五)坚持学术研究功能和普及教育目的相结合

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可能会面临一个困境:是走出书斋、面向大众、普及理论,还是回归书桌、面向书本、研究并创新理论?这就产生学术研究功能和普及教育目的之间的矛盾: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队伍未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术研究的任务和进行普及理论的工作之间就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建国前的28年党史来看确实有此现象。建党早期,民主革命理论启蒙宣传教育的任务相当艰巨,不少优秀的理论工作者走向了基层工农大众,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这无形中削弱了理论研究和总结工作,以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党的整体理论素质不高。一直到延安时期,这种境况才有所改观。

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之间矛盾应该能够化解。一方面,理论队伍已经不断壮大,理论层次得以提升。尤其是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有效地普及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普及教育实践又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动力和源泉,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普及的双重任务。

[1] 任立.冲突与转折:现代文化建设关系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4.

[2] 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3]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49.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Interpretation of Practical Dimension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GUO Li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lls for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ractice carried out by the people and in vavious ways combines Marxism with the life of the people.The promotion of China’s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ith practical innovation,being advanced with being widespread,the basic theory with social reality,the thoroughness of content with the validity of the form,the academic research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Marxism;contemporary China;popularization;practical dimension

A8

:A

:1009-105X(2010)02-0001-04

2010-03-0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9SQRS021ZD)

郭理(1979-),男,硕士,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