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

2010-02-09 08:51邹雯娟
关键词:大众资源政治

邹雯娟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试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

邹雯娟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大众政治心理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兴趣、认知、情感、态度等,它是一个政治统治合法性强弱的主要反映。随着改革开放过程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所积聚的问题和矛盾,已导致了对政治合法性的不同程度损害,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建设。必须在满足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实现的需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政治象征物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恢复和强化大众正面的、支持性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巩固提供资源性保障。

大众政治心理;政治心理资源;积聚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政治文化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四大部分构成,在这个复杂而系统的结构中,政治心理虽然属于外在的和感性的层面,但是就它形成的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实际上反映了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正面的、支持性的大众政治心理是政治统治得以维护和巩固的心理基础;相反,负面的、反对性的大众政治心理则将导致政治统治逐渐失去合法性而走向消亡。因此,大众政治心理状况更反映了一个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的强弱。在当下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研究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的现状及其成因,重视研究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尤其是社会大众的政治心理资源积聚问题。

一、大众政治心理的内涵及形成途径

所谓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兴趣、认知、情感、态度、情绪等等。

无论是否承认,政治文化按照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素质程度,在事实上多少或可划分为精英的政治文化和大众的政治文化,因此,政治心理也可相对划分为精英的政治心理和大众的政治心理。所谓的精英主要是指那些对政治敏感而有兴趣的政府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等。一般而言,他们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政治心理的养成除了传统政治心理的影响和现实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外,还通过对历史和中西方政治学说及政治实践状况的分析研究而逐渐产生。他们一般能够通过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判断是非,而不囿于表面的政治现象。所谓的大众主要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他们由于受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特别是生活的压力和劳碌,使得他们相对于精英而言对政治不大关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深层面的内容如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确实很少能够被他们所了解和理解,他们对政治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身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以及感受而得到的,因此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主要是政治心理,即是对现实政治统治者简单而朴素的好恶、情感和态度。

大众政治心理的形成,主要不是通过书本的传习、研读和理性思考而来,其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政治文化的历史传承。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治体的政治心理形成的传统途径,也是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关于政治统治的思想和态度将长期影响着大众的政治心理。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政策时即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那样,传统的政治文化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主流政治舆论的宣传。任何一个政治统治,无论其统治地位如何获得,一旦执政后都会对自己的政治统治加以合法的证明和优势的合理而适度的宣传。这些证明和宣传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强制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会对大众的政治心理产生强大的影响,逐渐使其相信,产生好感并最终支持现实的统治。

第三,人群间的相互影响。中国社会受传统影响较深,是一个所谓的人情社会或称熟人社会,相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也比较信任。而且由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时,主要依靠源于直接经验的感性作用而非深思熟虑的理性支配。因此,一种思想观念在大众中的传播速度很快,影响范围很广。

第四,政治象征物的影响。政治象征物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远古的图腾、现代的国旗、国歌等等。从人类发展史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主体都会创造一定的表示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标志物或象征物,供内部成员辨识和认同乃至崇拜。无论是远古的图腾崇拜还是现代的国旗、国徽、国歌、领袖像、领袖名字等等,它们都在团结、凝聚、发展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象征物众多而且各式各样,其中比较普遍的有国旗、国徽甚至党旗、党徽、领袖像等,它们都蕴含着特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这些政治象征物本身就对普通民众的政治认同直接发生作用。

第五,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大众虽然对现实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态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但是他们通过自身生活环境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便能够产生对现实政治统治的感性认识,从而影响其对现实政治统治的态度和情感。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大众形成对现实政治统治的好感,有时能够对大众的政治态度和情感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或贫穷之后,一旦他们在某个政治统治实现后即获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并改善了生活,那么这样的政治统治一定会赢得大众的极大好感和忠诚。当然,当大众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穷状态,便会产生新的需求,此时,只要物质生活条件能够保持并继续好转(哪怕程度不大),那么政治环境和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善也将增强或延续大众对现实政治统治的好感。所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大众对政治统治的态度和情感不一定完全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时也取决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文化生活环境的改善。

大众政治心理最大的特征,一是群体性强,大众心理一般都表现为群体心理;二是传播迅速,一种态度、情绪一旦形成,往往能在短时期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迅速传播。当某种情绪特别是不满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正因为此,在一个转型社会,社会矛盾众多而复杂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大众政治心理以及大众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问题。

二、加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积聚的重要性、紧迫性

大众政治心理及其心理资源的积聚问题,对于任何政治统治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大众的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是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大众的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任何一个政治统治以及权威的建立和巩固都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历史上那些曾经盛极一时但最终不能长久的政治统治,都是因为其政治合法性逐渐丧失而衰弱乃至最终灭亡的。就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而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丧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失去了人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弱小而且曾经被国民党统治当局宣布为非法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之所以成功,并能够在全国建立起新政权,正是因为获得了人民大众的高度信赖和支持。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历史的结论。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当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依然需要人民大众的信赖和支持;作为执政党,必须时刻注意大众政治心理的变化,为维持人民大众这种政治情感的延续需要共产党人作出更大的努力。

大众政治心理状况对保持政治社会稳定,特别是对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第二大历史任务意义重大。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然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任务的完成还需要艰苦的努力,更需要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一切任务都难以完成。而政治社会稳定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大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是对现实政治统治的好感和依赖。如果大众丧失了对现实政治统治的好感,也就意味着政治社会丧失了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正面的、支持性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巩固源于坚实的心理资源的积聚。任何心理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依赖于一定的心理资源的积聚;大众政治心理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心理资源的积聚。丰富的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资源的存在和积聚,不仅使现实的政治统治具有了极强的政治合法性,而且这种资源的存在亦具有长远效应,它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使政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得到巩固,即使统治者不能一如既往地满足大众的物质等各方面需要,也能延续大众的政治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多次严重错误,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物质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发生如“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内乱,而人民大众依然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时,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大信任,积累起了巨大的政治心理资源,为中国共产党获得高度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这种政治合法性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得以完成,从而使我国迅速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不久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我国走上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意识形态宣传过度,人民民主制度被践踏等等,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艰苦奋斗积累起的政治资源,党和政府的威信也遭到严重损害。“文革”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又不断吞噬着党和政府的支持性政治心理资源。有鉴于此,加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问题已日益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

第三,进一步重视和强化政治心理资源积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有关学者所作的调查和分析,当下我国大众的政治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大众的国家主人翁感较弱。虽然我国公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很强,但是对政治制度等存在着较大的冷漠与疏离。

其次,政治信任感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大众中大多数对党的领导抱有信心,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党群关系时,多数人认为干群关系一般,还有不少人认为干群关系对立。尽管党和政府在不断加大反腐惩腐的力度,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党和政府铲除腐败信心不足或持怀疑态度。大众的这种弱化的政治信任感致使其对于执政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亦不敢正面提出批评;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权益时往往不走正常的程序和渠道,而更多地是通过非制度参与方式即所谓走“关系”或“后门”,更为严重的是普遍发生群体性事件,有许多事件还带有暴力特性。其三,封建的、消极的政治心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众之中,如崇圣心理、臣民心理、顺从心理、造反心理等等。此外,一些消极的甚至错误的政治意识和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等级观念、依附观念、平均主义等等。

与大众的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较弱相对应的则是政治心理资源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政治心理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形成和增强的需要。不仅如此,曾经发生的个人崇拜、“文革”、践踏人权、经济发展迟缓等问题在严重削弱大众的政治认同感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政治资源的严重破坏。鉴于上述情况,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恢复并强化大众支持性政治心理,已然十分重要和十分迫切。

三、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积聚的优势及路径选择

根据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一般途径以及当下我国大众政治心理现状和政治特点,笔者认为,在我国,积聚大众政治心理资源虽然具有相当的困难,但是依然存在着特殊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历史、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国的大众长期浸润于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总是以能否为民做主和为民谋利益为评判标准,这种民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实质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也为大众评判现实政治统治的优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尊重历史传统,顺应民意。只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真正代表人民大众的立场和利益,并为人民大众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并使其在政治、社会各方面都能感受到地位的提高,那么他们必将以公正的态度认同并拥护党的领导地位。

其次是政治制度和体制的优势。现行中国的政治架构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这是有史以来最能体现主权在民思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民主的真正实现,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落实,也有利于大众形成对现实政治统治的正面性和支持性态度和情感。

再次是执政党自身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成为我国一切政党中最具群众基础的政党;而作为执政党,虽然犯过许多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未改变其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政党的性质,同时,它还具有极强的纠错机制和能力,而且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以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这种政党性质以及能力有利于其在严峻的形势下能够持续赢得大众的信任和支持。

以上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积聚的优势,为加强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积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大众政治心理的积聚提供了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高并强化大众的物质生活满足感。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是公民对现实政治统治产生认同感的最基本要素。就当下我国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言,虽然相较于30年前有了巨大变化,但是从国际间横向比较看,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是否提高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等为主要评判标准,尤其要有效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就业难等问题,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真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二,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扩大政治参与,满足大众对社会正义价值的现实需要,强化大众的国家主人翁感。一旦人们的经济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那么政治方面的需求如民主、自由等等便会随之产生。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在满足大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逐渐改革政治体制,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以满足大众的政治需求。因为政治民主化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虽然需要时间等各方面的条件,但是这不等于必须等到条件成熟才能实现民主。事实上,民主政治正是随着经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即使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对民主政治的需要,但是只要执政党的努力能够使大众理解其艰巨性和长远性,那么大众的政治信任感依然会延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民主、自由、公平、平等等方面的需求亦有了一定的体认并增强。如果现有政治体制不能满足其需要,那么他们会通过非制度内渠道表达其诉求,如1986年出现的学潮、1989年出现的政治风波都与此不无关系。有些地方的民众以静坐甚至冲击政府机关等行为来表达诉求,也是因为制度内的表达渠道欠缺或者无效而造成的。同时,严重的权力腐败问题也直接影响着民众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化进程,严厉打击腐败,都成为培养公民支持性政治心理的重要制度资源和渠道。民主的政治制度资源的积聚,将提高公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和国家主人翁感,而强烈的主人翁感则必然会增强其对现行政治制度及其权力执掌者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意识形态资源是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重要来源,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宣传教育,提升大众的社会主义优越感。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经济在近些年来的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已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提供了很强的说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众的社会主义信心和优越感。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大众形成正面性支持性政治心理的重要资源,还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密切结合。意识形态必须能够给大众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理想性指导,同时又必须能够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具体规划。如果不能使理想和现实相结合,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缺乏生机,就没有吸引力。为此,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决防止其成为那种教条式的、束缚人的、僵化的理论体系,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为既有科学性、理想性,又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二是宣传的方式方法上,要坚持广泛性、适度性、科学性的原则。必须吸取过去那种意识形态过度宣传的教训,坚持但是必须是适度的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是维护一定的政治体系的需要,但是决不能夸大和滥用,要认真吸取教训,把握好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能超出大众的接受能力和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已将中国带入了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时代的到来,过去那种封闭、自闭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大众与其他社会成员甚至外国人的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这为大众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此,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使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

第四,重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政治象征物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强化大众的政治归属感。我国目前的政治象征物比较丰富,如国旗即五星红旗,中国共产党党旗,绘有国旗、麦穗、齿轮、天安门等图案的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领袖像,领袖名字等等是最重要的政治象征物,还有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以及遍及全国各地的革命纪念地和诸多相关设施等等,这些政治象征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当然,也是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重要的精神的和物质的资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政治象征物的保护和尊重,甚至轻视和践踏政治象征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强政治象征物的保护和建设,尤其要加强政治象征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此外,还必须预防和积极有效阻止有害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思想和行为资源的传播。其一是在注重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的同时,要进一步清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政治心理资源,如属于封建专制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以及属于封建迷信的精神及物质的载体等等。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说过:“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1]这就提醒我们,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巩固现实政治统治提供注解,也能为推翻现实政治统治提供理由。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长远的利益出发,批判地继承传统优秀政治文化,坚决清除其糟粕。其二,在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优秀政治文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基础,防止脱离中国实际的盲目照抄照搬现象的出现,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多次告诫过:“我们不能专看别人家,样样向人家学。人家的法规制度,同样不能有利而不弊,但人家各自在创制,在立法,他们觉悟到有了毛病,还可改。我们则一意模仿抄袭,就更没有所谓觉悟了。”[2]其三,必须十分重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应,规范其传播内容和方式,使网络成为大众正面政治心理资源的集聚地和扩散地,尽可能阻止或降低反面政治心理资源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路径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和选择,从而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心理基础。

[1]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0.

Accumulation of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Public

ZOU Wen-juan

(School of Law &Politic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refers to the interest,cognition,emotion,attitudes of great majority of social members about political life.It mainly reflects the strong or weak legitimacy of political governance.With the advancing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 accumulated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at the special stag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damages of various degrees to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So we must lay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public.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esto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we must start from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life,to realize the democratic and fair value;we must start from validat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symbols,etc.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resources of political psychology;accumulation

D643

:A

:1009-105X(2010)02-0029-05

2010-03-29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08SJD8100011)

邹雯娟(1963-)女,法学博士,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众资源政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