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文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自主探究”品质表现为:(1)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2)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具有自主设计活动内容、方法和步骤的意识;(3)经常能体验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成功感;(4)能主动克服语文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5)乐于与同学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文学习活动;(6)具有初步“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在执教中紧紧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围绕教材,尝试将探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在平时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引情激趣,深究文本含义
1. 激趣诱导,逐层深入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以情引趣。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注重建立“情绪潮”,使整个教育过程弥漫着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并浓化信息的感情色彩,不把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一张老照片,一曲熟悉的音乐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能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他们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确定探究的课题。
求异促趣。写作实践表明,文本不能称之为作品,只有有了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才能具有作品的资格。这样很自然地就会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以往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宣讲文本,把自己和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将答案定死,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兴趣也无从谈起。现在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同学们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拓宽思路,发表见解。比如《三峡》一课,课本预习指出“本文是描写了三峡四季壮丽的风光。”我则联系《水经注》提出“本文是描写了三峡四季水的特征。”这一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见解激活了全班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或证明这一观点,或否决这一观点,或提出将二者组合的观点……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种不同的意见,适当加以点拨,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课文(文本)中去,他们的思维活跃了,求知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探究兴趣也高涨起来。
2. 研究教材,鼓励多元解读
只有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作家所创作的文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通过一个个丰富的意象,带给学生一个个美妙的意境,让他们从中培养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首先应指导学生研究、解读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涵的意义。比如,阅读郦道元的《三峡》,有的同学被作者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打动,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试看《三峡》的语言特色”;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本诗联想到其他绘景的古文,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万水千山皆是情”;有的同学立足古今三峡围绕“三峡工程”,选择有关环保、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专题。
二、确立探究问题,拓展教材的空间
1. 整合信息,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味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由于年龄等原因,初中学生独立阅读很难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品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如在讲解《荔枝蜜》一课时,将未改动过的原文发给学生,供他们进行比较阅读;在讲解冰心的《纸船》时,与泰戈尔的同题诗歌作对比,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见之谜,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因为意识到有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就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推动他们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进而构建属于个体特性的知识成长体系。
2.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限制,课堂40分钟不可能全部完成探究任务。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探究内容分为课文研究和专题研究,有效利用课外时间,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和广度。
(1)课文研究。课文研究多是就所学某篇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心得、最有疑惑的话题去思考,去查找资料,研究成果主要用作文形式出现,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研究成果主要在小组传阅、宣读,优秀的在全班宣读、点评。
(2)专题研究。专题研究一般是就课内一个教学单元或某种文学样式,结合课内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或纵向深入研究。多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选择那些容易占有材料的题目,入题较小的地方进行研究,写出了如《试探李白与杜甫的创作风格》《浅谈散文的特点及阅读》等优秀作品。
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有计划,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老师要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促进者。这样做,有利于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态度。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扣住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不仅使学生知识丰富了,培养了一种主动质疑、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一池清水,使语文学习充满了活力。
(遵义县西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