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平,周燕荣,李延萍,钟晓妮,彭 斌,唐丽灵,向 准
(1.重庆医科大学 400016;2.重庆市卫生局 401147)
“5.12汶川大地震”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反应,立即组织了全方位的救助。作为四川邻省的重庆市,除迅速组织了医疗队赶赴灾区救治伤员外,还动员了全市8万多医疗卫生人员有效地组织转运接收灾区伤员来本市治疗。从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8月25日,共收治伤员2 289例,出院2 170例。按照非战争引起的伤亡事件的性质,从卫生勤务要求出发,认真分析伤员的救治状况,总结收治经验,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甚为必要。
1.1 一般情况 2008年5月13日至7月4日,从地震灾区转运伤员到重庆的转运工作共持续53d,以5月18日至5月21日4d为收治高峰,以集体收治为主,6.42%为分散入院。期间共收治来自北川、绵竹、安县、平武等地的四川20个县市伤员2 289例,占全国总收治伤员 96 449例的2.37%,占四川转出省外伤员的20%,是除四川省外全国收治伤员最多的省市。伤员收治于重庆市80家医院,其中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的7所附属医院、市属10所三甲医院承担了主要的收治任务。截止2008年8月25日,痊愈 1 395例,好转 775例,在院继续治疗114例,死亡5例,伤死率为2.2‰。
1.2 人口学特征 伤员男女性别比例接近,其中男性占45.57%,女性占 54.43%。年龄,有刚出生的新生儿,也有 99岁的老人,在10~20岁及 35~55岁年龄段出现两个高峰,显示少年及壮年比例最大,占55.02%(表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农民占50.16%;学生(含学龄前儿童)占21.38%。
1.3 伤情及分类情况 伤员伤情以中度为主,占44.57%,轻度占35.89%,重度占19.54%。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结果(表2)显示:以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比例最大(26%),其次为膝和小腿损伤(24%)、腹部、下背、腰椎和骨盆损伤(21%)、头部损伤(20%)、胸部损伤(18%);轻、中、重伤员的受伤部位分布类似,但重伤员中“气胸、血气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轻中度伤员达1倍以上。按伤员罹患伤病的诊断个数统计,最高达16个,平均2.63个,呈现多发伤的特点;在2 289例伤员中,有58例出现挤压综合征,占 2.53%。这 58例中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13例,占22.4%。同时出现贫血、低钾血症者14例。
按病伤系统分类,主要为损伤,占92.44%。但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其中近10%的伤员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约4%~5%,消化、神经系统疾病亦占有一定比例。
表1 伤员入院时间与年龄分布
表2 不同病情伤员各疾病分类比例(%)
1.4 不同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的比较 男女性别之间各受伤部位发生频率接近;但在不同年龄段中,则有所不同。20岁以下者的头颈部损伤比例为26.26%,高于其他年龄组,20岁以上各年龄组均在20%以下;40岁以下人群中,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为30.23%~33.46%,高于40岁以上年龄组。而40岁以上者胸部损伤的比例为22.78%~29.85%,又明显高于40岁以下各年龄组,比例为5.64%~12.93%。
伤员罹患伤病的诊断个数越多,病情偏重的比例越高;伤员罹患伤病的诊断个数越少,痊愈好转出院的比例越高;随着伤情的加重,痊愈与好转出院的比例越低;12岁以下儿童伤病恢复相对较快,痊愈与好转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
2.1 不同年龄伤员的转归 见表3。
2.2 轻、中、重不同伤情伤员的转归 见表 4。
2.3 伤员罹患伤病的诊断个数与病情及转归的关系 见表5。
本次集中转运采用了救护车、大客车与火车3种运输工具,在5月18日至 21日 4d的转运高峰段,共运送伤员 2 108例,其中10.77%利用救护车转运,57.78%利用大客车转运,31.45%利用火车转运。救护车转运的208例中,重度伤员占42.79%,中度伤员占41.39%,轻度伤员占15.87%;火车转运的601例伤员中,重、中、轻的比例分别为24.29%、62.23%、13.48%。乘坐3种转运工具的伤员受伤部位基本接近。截止7月17日止,3种运输工具转运的伤员,其转归无明显差别,70%以上已痊愈好转出院,见表 6。
表3 不同年龄伤员的转归(%)
表4 不同伤情伤员的转归(%)
表5 伤员罹患伤病的诊断个数与病情及转归的关系(%)
表6 不同转运方式伤员伤情及转归情况(%)
4.1 地震伤的特点。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害与现代战争的伤害有类似之处,表现在损伤范围广、损伤程度深、机体损伤和精神创伤同时存在;其致伤从体表和脏器损伤向细胞分子损伤发展,从硬杀伤向软杀伤发展,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失能。据已有的报道看,国内外不同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类型,90%以上为机械性损伤,包括头部、躯干、四肢、脊柱外伤及软组织挫伤等[1-3]。张北县地震伤中,颅脑损伤占40%,软组织损伤占25.1%;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幸存者的伤势表现为浅表外伤24.9%,肢体骨折12.1%,挤压伤11%,背部和脊柱伤占8%;北京军区某医院1976年收治唐山大地震17 732例伤员中,骨折占56.2%,软组织伤占37.25%。
本次重庆收治的伤员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地震造成的直接损伤仍以机械性损伤为主,呈现多部位损伤的特点。损伤的部位以肋骨骨折、多处挫伤以及下肢、腰椎、骨盆骨折发生最多,同时挤压综合征为一重要特征,伴随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性贫血、低钾血症是加重伤情的严重因素。在年龄上,20岁以下伤员头颈部损伤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组,而腹部、下背、腰椎、骨盆损伤在20岁以上年龄组伤者中为多。在性别上,男女受伤部位接近,但在唐山地震的伤员中,却呈现女性骨盆损伤明显高于男性的现象。与地震有关的间接伤害在本批伤员中表现有:呼吸系统疾病最高,约占10%,此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占5%,神经、消化系统疾病亦有一定的比例。
4.2 统一指挥,全程监控,动态观察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4-6]。重庆市收治的2 289例伤员分布在市内80所医院,技术与硬件设备存在差异,为了高效地救治,市卫生局成立了指挥小组,及时传输信息、沟通情况,同时成立了由45名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救治指导组,分成3个专家小组深入到各个收治医院进行现场救治指导,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专家会诊、巡诊制度,开辟了重症患者转院绿色通道。例如,在收治伤员的初期,当发现首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医学专家对该病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举一返三对地震伤员可能出现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血管结扎线脱落等并发症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第一时间制订出诊断标准和抢救规范,通报各医院,这些措施对降低伤死率与致残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4.3 科学组织医疗转运,缩短转运时间,在执行三级医疗救治的第三级治疗中至关重要[2,4,7-10]。本次从四川接收伤员来渝,采用了救护车、大客车、火车3种运输工具,在运输道路畅通的情况下,均保证了快速安全运送的效果,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发生1例死亡。此外,在运送前对伤员进行必要的伤检,按伤情轻重、受伤部位,根据生命第一、服从救治需要、迅速准确三原则分别乘坐相适应的运输工具,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消耗很有必要。
[1]冯惠坚,李捷玮,陈盛新,等.地震伤救治药品的需求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2):100.
[2]孙志刚,李宏立.地震伤员分类的方法和原则[J].灾害学,2001,16(1):61.
[3]张英泽,邵新中,孔志刚,等.张北县地震伤情调查与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3):141.
[4]梁华平,王正国.战伤分级救治体系与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J].中华救援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34.
[5]宋和平,程洪海,杨华.战伤失效救治原则对伤员医疗后送的要求[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3):233.
[6]李延鹏,周世伟,洪先本.战伤伤员信息链式运动研究[J].西南国防医学,2006,16(5):573.
[7]张连阳.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多发伤救治原则[J].重庆医学,2008,37(24):2757.
[8]武秀昆.地震伤员批量转运转接转送的组织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0.
[9]齐浪.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几点反思[J].山西地震,2009,2:40.
[10]同春芬,何珊.汶川地震中我国应急管理的协调机制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