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慧 李 静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
2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湛江52400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中至重度头痛,发作时常伴心率加快、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发作前部分患者有视物模糊、闪光等先兆。笔者近年自拟治偏痛方治疗偏头痛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偏头痛患者6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47例;年龄15~60岁,中位年龄3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西医诊断遵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并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以协助诊断;中医诊断按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执行。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治偏痛方:川芎15g,白芷 15g,白蒺藜 15g,天麻 15g,钩藤 15g,龙骨 30g,全竭5g,丹参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0g。每日1剂,口服,7d为1疗程。颞侧头痛重用川芎30g,柴胡10g;前额痛、口干苦加葛根15g,黄芩15g;失眠多梦加合欢皮、素馨花。对照组发作期予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1片口服,若4h后疼痛不缓解可加服1片,疼痛缓解即停服;并予尼莫地平30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7d,并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治愈:头痛、恶心、畏光等症状消失,TCD示血管痉挛消失、供血恢复正常,疗效百分数为90% ~100%(含90%)。显效: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时间明显缩短或周期延长,TCD示脑血管痉挛、供血改善60%以上,疗效百分数为55% ~90%(含55%)。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TCD示脑血管痉挛、供血改善30%以上,疗效百分数为20% ~55%(含20%)。无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TCD示脑血管痉挛改善30%以下,疗效百分数在2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x2检验。
2.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见表1。治疗组头痛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下同
治疗后3.06±3.99**△△6.40±6.44**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21.66±5.87 23.80±5.69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流速治疗后均降低(P<0.05),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比较(cm/s,±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比较(cm/s,±s)
MCA ACA组别 左 右 左 右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17.03±25.39 94.33±7.25*118.13±22.93 99.83±9.76 111.20±22.32 94.63±9.64*△117.33±24.41 101.47±8.27 92.43±13.06 77.30±6.51**94.67±17.75 82.43±11.60*92.57±18.95 76.63±7.70**△94.53±18.63 81.57±8.61*
2.3 两组头痛缓解时间比较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结果示两组临床疗效相近(P>0.05)。
表3 两组头痛缓解时间比较(h,±s)
表3 两组头痛缓解时间比较(h,±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起效时间3.03±2.11 2.95±2.70缓解时间24.33±14.79△33.16±18.3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偏头痛往往与情绪紧张、精神刺激、睡眠障碍、身体运动、气候变化等有一定关系。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镇痛镇静药(阿片类、非甾体类镇痛药)、麦角胺类、舒坦类药物,但疗效有限,头痛缓解时间短暂,且易成瘾,有耐药现象,可引发顽固性偏头痛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头痛”范畴,又称偏头风,其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其病机多为肝经风火上扰清窍所致。《医学心悟》认为,“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根据中医络病学理论,久痛入络,久病夹瘀,不通则痛,故立平肝息风、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自拟治偏痛方中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头痛,又能旁通经络,祛风活血止痛,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天麻、钩藤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善治肝阳上亢、肝火上扰之头痛;白蒺藜苦辛平,归肝经,具有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之效,与钩藤、天麻合用增强平肝之功;龙骨咸寒,归心、肝、肾经,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之功效;全蝎辛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效,能搜肝经之风,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白芷辛温,归肺、胃经,具有祛风、通窍止痛、燥湿等作用,为阳明头痛之引经药;丹参活血祛瘀、清热除烦安神。川楝子苦寒,归肝经,行气止痛,治疗肝郁化火之诸痛;延胡索辛苦温,归肝经,具有活血止痛之效,《本草纲目》谓“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之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与川楝子配伍组成金铃子散,能治肝经热痛。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并对动物中枢有镇静作用。以上诸药配合可共奏平肝息风、活血通络之功,故收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