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军 曹清慧 高桂君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等特点,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多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 发病的重要因素[ 1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 - IBS) 4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单位2004 年10 月- 2009 年5月D - IBS 门诊患者47 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26 例; 年龄20 ~ 59 岁,平均37. 91 岁; 病程10 个月至9 年,平均3. 20 年; 临床表现为伴腹痛者43 例,腹胀不适者37 例,排便不爽者33 例,排黏液便者29 例; 对乳制品、海产品、豆制品、酒等不耐受者17例,与精神因素有关者14 例; 辨证属湿热内蕴15 例,肝郁脾虚16 例,脾肾阳虚9 例,食滞肠胃7 例。入选患者均接受过抗炎等综合治疗。
1.2 治疗方法中药予: 党参( 或人参) 10g,茯苓、白术、扁豆、白芍各15g,薏苡仁、山药各30g,防风、枳壳、炒陈皮各10g,砂仁( 后下)、甘草各5g。湿热内蕴证去党参,加黄芩、黄连、木香、厚朴各10g; 肝郁脾虚证加乌梅、乌药各10g; 脾肾阳虚证加肉桂、炮姜、吴茱萸、补骨脂各10g; 食滞肠胃证加神曲、炒山楂、炒莱菔子、炒谷芽、炒麦芽各10g;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各10g; 腹泻次数多者加煨诃子10g,赤石脂30g; 久泄阴伤加沙参、麦冬、乌梅、五味子各10g。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服用。2 周为1 疗程。西药予谷维素片20mg,每日3 次; 黛力新片每日早上中午各服1 片。发病急性期予对症治疗,酌情口服扑尔敏片4mg,每日3次; 山莨菪碱片5mg,每日3 次; 硝苯吡啶片10mg,每日3 次; 多酶片2 ~ 3 片,每日3 次。用药期间,禁用不耐受食品及辛辣甘厚肥腻之品。
1.3 疗效标准依照文献[2 ] 执行。治愈: 每日大便1 ~ 2 次,正常成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 大便基本正常,每日2 ~ 3 次,症状明显改善。无效: 用药好转,停药病症复发,或治疗后腹泻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病情有加重。
47例中治愈38例,好转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62%。有效病例最多服药5 疗程,平均2.30疗程。
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有称为过敏性肠炎、黏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等。据相关报道,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有IBS 症状者为5. 6% ~ 7. 3%,欧美则更高达10% ~ 20% [ 1 ]。西医治疗D - IBS 的方法和药物较多,但疗效不够理想。中医学认为,D -IBS 属“泄泻”、“腹痛”范畴,病位在大肠,主病之脏在脾,涉及胃、肝、肾; 多因外感湿邪、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所致,而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本病病机关键是脾虚与湿盛,因而治以健脾化湿为主,药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茯苓、薏苡仁、扁豆渗湿健脾;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善治腹痛之要药; 枳壳、砂仁、陈皮宽中理气,和胃醒脾,可助白芍以止痛,助健脾渗湿药以止泻; 防风疏风舒脾,胜湿止痛,为脾之引经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柔肝宽中、理气止痛之效。与此同时,应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调整饮食结构,予以心理疏导和行为治疗,提高治疗信心,这也是治疗较为重要的措施。
[ 1 ]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22~424.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