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李有忠 常洪波 史建玲 巩丽丽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人民医院(255100)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引起婴幼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1]。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3~10个月以下的小儿,超声检查或X线透视下诊断性空气灌肠检查[2],尤其随着超声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超声检查在婴幼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临床医师的首选检查方法[3]。为了探讨肠套叠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本文收集了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间,在临淄人民医院经高频超声检查并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的50例患儿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50例婴幼儿,年龄6个月~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阵发哭闹不安、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触诊:腹部可及腊肠状肿块,活动度较大,压之患儿哭闹更甚。
美国GE公司 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频率7.5MHz。50例患儿均联合应用了低频及高频率超声,检查时患儿仰卧位,暴露腹部,对小肠走形区进行纵切、横切检查,注意包块的位置、大小,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经 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50例肠套叠中,横切表现为“靶环征”50例(图1),纵切表现为“平行管征”46例(图2),“蟹钳征”4例(图3)。近段小肠明显扩张,直径约1.7cm,部分患儿肠间隙见少量液体,小肠蠕动亢进。所有病例均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
图1 小肠套叠横切声像图
图2 小肠套叠纵切声像图
图3 小肠套叠横切声像图
肠套叠好发于秋冬及冬春季节交替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在临床上原发性约为96%。碰到肠套叠复发情况,很常见,美克憩室、肠重复畸形、肠道功能紊乱、回盲部水肿、腹泻等情况是其考虑的诱因[4]。
肠套叠的结构,绝大部分是回肠套结肠(占80%),少数是回肠套回肠[5]。常见于3个月~6岁儿童,通常超过3岁则发生概率大减,其中约80%病例发生于1岁之内,尤其以5~9个月大时最常发生,此阶段病因多为原因不明;然而新生儿或年纪较大幼儿发生肠套叠,则多因解剖学上的异常所引起,如美克憩室、肠息肉或肿瘤、寄生虫、病毒感染致淋巴结增生、肠血管瘤、异物等。根据统计,大约有5%的肠套叠病例与解剖学上的异常有关;在2岁以上的幼儿肠套叠,一般都因解剖学上的异常所致,而>5岁的病例中,则以淋巴瘤最常见。而患儿兄弟姊妹中有3%的概率患肠套叠,所以有人怀疑另有环境因素影响或有遗传倾向。
近年来由于医患矛盾的加剧,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重视,面对小儿肠套叠检查,使得医患关系紧张,空气灌肠虽有肠套叠复位治疗作用,但作为肠套叠诊断方法,易使患儿痛苦加剧,使家长和患儿不易接受;手术作为绞窄性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不能作为小儿肠套叠的常规诊断治疗方法。临淄人民医院采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扫描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具有简单、安全、痛苦小优点,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超声波检测有其优点,不但无创性检查,而且避免X射线的照射。明显优于X线下诊断性空气灌肠检查。故方便和快捷的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越来越受临床诊断青睐,已成首选。
[1]李剑,杨力,王颢等.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Suppl):126-128.
[2]Shanbhogue RL,Hussain SM,Meradji M.Ultrasonography is accurate enough for the diagnosis in tussusception [J].Pediatr Surg,1994,29(2):324-327.
[3]陈建荣,厉挺,马校军等.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3):205-207.
[4]韩新洪,袁华.高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意义[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5):357-358.
[5]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