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娜
(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呈现出良好的平稳发展态势。其中,1996-2000年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0-2008年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接近50%。2008年,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70.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429.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出口额的46.1%。可见,加工贸易已占据山东省外贸经济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山东省加工贸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进料加工依然是山东省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出口约占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3。特别是近几年来,进料加工出口增幅超过来料加工,所占比重稳步攀升。2007年进料加工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0.8%;而到2008年进料加工出口达357.3亿美元,增长24.8%,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3.2%。
2.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外资企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21.7亿美元,占山东省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70.1%。到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40.1亿美元,增长 27%,占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9.2%。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势也较快,2008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29亿美元,增长22.7%,占总额的6.8%(见图1)。
3.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已得到一定的优化。自从机电产品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出口商品以来,电子通讯产品、光电一体化产品、集装箱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高速增长,比重不断上升,而纺织、塑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达244亿美元和120.5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6.8%和28.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0%。
图1 2008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按企业性质划分示意图
4.山东省加工贸易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来,中西部城市的出口增势也日渐显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烟台和济宁的加工贸易发展最快。2008年烟台市加工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6.7%,其中出口首次跃上百亿美元台阶,达到148.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5%。济宁市加工贸易出口5.2亿美元,增长40.6%。
近些年来,加工贸易作为山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为山东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山东省的加工贸易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江、浙等较发达的省份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规模档次还是产品结构、产业配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自身存在一些制约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1.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出口额较小且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缺乏实力雄厚的旗帜性企业。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加上近些年加工贸易政策有所调整,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7年,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额为199.6亿美元,出口额为354.2亿美元,而到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分别低于2007年同期6.7个和8个百分点。
2.外资占加工贸易比重大,国有、集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随着山东省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而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逐渐减弱,其加工贸易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国有、集体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分别为27.2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分别下降2%和5.4%。从图1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国有、集体企业所占比重较小。
3.产品档次低,产品结构仍需改善。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山东省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与程序、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实际上还未脱离劳动密集型的范畴。
4.产品配套能力弱,产业关联度低。在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进口额也呈现高速上升的态势。2008年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额已高达240.8亿美元,这说明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一进一出、单一工序”型的发展阶段,且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材料与零部件都是通过进口获得,本地采购率较低。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现有的产业和产品对加工贸易的配套能力弱,缺少配套协作的加工贸易企业,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加工贸易与省内产业的关联度不强,带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尚不明显,难以适应今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推进山东省加工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
5.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我国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以保护环境为由,对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绿色贸易壁垒,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山东省作为出口大省,同样遭遇这些国家较多的贸易摩擦。新兴市场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也尤为突出,印度、拉美等国家因本国产业压力而频频启动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救济调查。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山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逐年提高,加工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加工贸易受到严重冲击,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发展政策,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由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且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依赖对海外市场的出口,因此应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山东省的区域优势,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推进山东省加工贸易上一个新的台阶。
1.进一步优化引资环境,为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山东省创造条件。这不仅包括交通、电力、通讯等硬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应包括市场竞争秩序、政策、法律法规等软件环境的改善。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政策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使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环节能“引进来、留得住”,从而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产生促进作用。
2.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加大加工贸易企业的吸收能力。技术水平在加工贸易的主体升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会在信息、技术等方面为本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机会。因此,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吸引和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加强本地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力量提高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重视和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加工贸易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要引导省内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引入的外资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其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渗透,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对已开始形成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和基地给予扶持,扩大其规模,发挥其效用。
4.优化加工贸易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问题,实行加工贸易由东向西、由城市向农村的梯度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加速山东加工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其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市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食品、机械及新兴材料等产业,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
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管理制度滞后会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对加工贸易所需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造就大批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类人才。积极开展同国外的人才交流活动,制定引进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国创业,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1]胡军.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黄菁,杨三根.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
[3]宋红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
[4]乔伟丽.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探讨,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