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患儿基础治疗疗效分析

2010-06-07 05:41曾永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8期
关键词:儿科基础患儿

曾永梅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 510120)

婴幼儿便秘是儿科消化门诊中常见的疾病,其中90%是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1]。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14岁儿童FC的发生率为3.8%[2]。由于排便不畅,一些代谢终产物不能排出,患儿出现腹胀、哭闹不安、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长时间反复,严重时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家长焦虑不安,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FC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凭药物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基础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院门诊经治47例功能性便秘患儿,在药物治疗10 d的基础上加以基础治疗,并随访观察1个月,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7例FC患儿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3],并排除器质性病变。 其中,男 27例,女 20 例;<1岁 19例,1~3岁 10例,3~7岁15例,7~13岁3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 例)。

1.2 方法

最初10 d所有患儿均给予乳果糖糖浆治疗,治疗组辅以基础治疗。10 d后均停用乳果糖糖浆,治疗组继续基础治疗至随访期结束,对照组不做任何特殊治疗,继续平时的生活习惯。基础治疗包括,①合理饮食、足量饮水:对于小婴儿,除母乳喂养外,加用鲜榨橘子汁、番茄汁或煮红枣水等,人工喂养儿将牛乳加糖增至8%,并添加果汁;1~2岁幼儿每天牛奶量为400~500 ml,保证每天一个水果两种蔬菜的摄入。另外,幼儿及年长儿保证每天晨起空腹饮一杯暖蜂蜜水。保证足量水的摄入,除正常饮食外应补充饮水量,为14(<1岁)、12(1~4 岁)、10(5~7 岁)、8(8~13 岁) ml/(kg·d)外,参考饮水量为 50~100(<1 岁)、100~150(1~4 岁)、150~200(5~7 岁)、200~300(8~13 岁) ml/d,并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4]。 ②排便习惯的训练(defeeation habbit practice,DHP):对于小婴儿,每天晨起餐后30 min“把大便”为3~5 min。幼儿训练晨起或餐后坐便盆排便,以双膝略高于臀部为宜。学龄前后的儿童,即使没有便意,也要每天晨起餐后30 min蹲厕所5~10 min。③增加活动量:婴儿可以做被动操,并配合家长的腹部按摩,在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每天1~2次,每次5~10 min。幼儿及年长儿保证每天运动1 h以上。

1.3 疗效评价

家长记录治疗前后排便次数、大便性状以及相关临床症状。按Bleijenberg便秘评分标准[5]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分:①排便次数>1 次/d、1 次/d、1 次/2d、2~3 次/周、1 次/周、<1 次/周分别评1~6分;②排便不尽感:按无、偶有、常有、经常有分别评为1~4分;③排便困难:按无、偶有、常有、常有并非常严重分别评为1~4分;④排便疼痛:按无、偶有、常有、经常有分别评为1~4分。积分越大,便秘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进行比较。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为(8.25±2.23)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P<0.01),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P<0.05)。 见表 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Tab.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rapy (scores)

3 讨论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说明便秘症状经过10 d的药物治疗以及1个月的基础治疗获得明显好转;而积分较对照组治疗后积分低说明其疗效优于初始10 d的药物单一治疗。

药物治疗固然必要,国内有专家认为泻剂是最有益的,直至儿童能维持规律性的大便习惯[6]为止,但一些国外专家认为,长期应用泻剂会增加其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等,因此限制其长期应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引导,排便情况改善后,可以通过完全的基础治疗来维持规律的大便习惯。因此,关键是不仅要让患儿明白,也要让他们的父母知道,FC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的,它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帮助患儿进行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合理饮食和足量饮水、DHP、增加活动量以及心理治疗,这些是治疗FC的关键,且对FC的预防和维持疗效有重要作用。合理饮食和足量饮水,对于小婴儿,除母乳喂养外,鲜榨橘子汁、番茄汁或煮红枣水等可以增加糖的摄入,刺激肠蠕动,并起到渗透性排便的作用。1~2岁幼儿已能进食较多种辅食,每天牛奶量500 ml为宜,避免过量的奶制品[8]。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临床指南认为,预防和治疗儿童便秘,高纤维饮食和足量饮水是第一位的,有资料显示,3~5岁健康儿童粪便中64.4%的粪便含水量可达70%[9]。因此,饮水不足可导致粪便不融合而形成球型硬便难以排出。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以及粗粮如土豆、番薯、玉米、芹菜、莲藕、火龙果、梨等可以增加粪便的容积,增加粪便对肠道的刺激,进而促进排便,另外,暖蜂蜜水增加肠道的润滑度。有学者研究发现,土豆蜂蜜汁结合了土豆富含膳食纤维和蜂蜜润肠通便的特点,安全有效,可作为习惯性便秘患者的长期用药[10]。DHP是指借助餐后30 min内胃结肠反射最活跃期间,有目的地使小儿入厕(或坐便盆等),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其由反射性排便顺利过渡至规律性排便,防止FC发生。新生儿就已具备通过屏气以增加腹压排便的能力,因此,在我国就有“把大便”的说法,这是DHP最早的雏形。婴儿期,可以利用一些颜色鲜艳的动物造型便盆,训练婴儿晨起或餐后坐便盆排便,排便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不限制在厕所,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幼儿开始慢慢具备控制大便的能力,理解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这个时期的幼儿可以在固定的坐便器或便盆上排便,让条件反射性排便逐渐发展成有意识的控制排便。到了学龄前期后,即使没有便意,每天也要定时蹲厕所,时间最好在晨起或餐后胃肠活跃期,不做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时间不宜过长,为5~10 min,这样可以避免肛门括约肌疲劳。运动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婴儿可以做被动操,增加户外活动量,并配合家长的腹部按摩助于排便。年长儿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所以更应鼓励其多参加户外运动,尤其保证每天的运动量,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以全身性的为益,如跑步、打球、游泳、跳绳等。另外,对于小部分年长儿可能是由于排便场合的不适宜,或者曾经有过疼痛的排便经历,或者其他的心理因素而造成恐惧排便,家长更应该耐心开导,不嘲笑、不责骂,增加其自主排便的信心。

总之,在便秘治疗的初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不主张长期依赖药物,只有持之以恒的基础治疗才是治疗FC的关键,从根本上治疗FC。在药物治疗引导规律排便的基础上加以基础治疗安全有效,并使疗效持久,且家庭的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1]Hyman PE,Milla PJ,Benninga MA,et al.Childhoo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eonate/toddler[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519-1526.

[2]王宝西,王茂贵,陈军,等.功能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资料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53-254.

[3]王茂贵.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559-560.

[4]王茂贵,王宝西.儿童便秘的基础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7):446-448.

[5]Bleijenberg G,Kuijpers HC.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a comparison of twomethods[J].Am JGastroenterol,1994,89(7):1021-1026.

[6]许红梅.婴儿和儿童便秘的评价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9):1548-1550.

[7]Rao SS.Constipation:evalution and treatment of clonic and anorectal motility disorders[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7,36(3):687-711.

[8]焦志勇.OMGC临床指南:便秘[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82-384.

[9]杨劲威,王茂贵,王宝西.健康儿童粪便重量、长度测量及分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9):916-917.

[10]冯秀芳.土豆蜂蜜汁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1):127.

猜你喜欢
儿科基础患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