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海南生产率增长研究——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前后期“结构红利假说”比较实证研究

2010-06-01 06:11帅先富卢源荣
当代经济 2010年6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红利第三产业

○帅先富 卢源荣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2、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生产率增长受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演进的主要动因来自于要素转移。其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设经济中存在多余的劳动,随着更多的劳动投入到具有更高生产率增长的现代经济当中,总生产率水平将不断提高。国内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当属李小平、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等。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关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研究存在缺陷:计算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时,人们往往习惯于将GDP直接除以资本或劳动数量后得到资本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而没有在此之前先将GDP分解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这样在分析要素在三次产业间流动效应时,往往会得出谬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资本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所以理论上劳动应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二、第三产业,相反资本则应从第二、第三产业流入第一产业。现实中因劳动流动遵循了这一“理论”,而资本则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现有文献一般得出劳动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假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产业间转移则存在“结构负利”或“结构红利”假说不明显的错误结论。

2010年初以来,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利好消息”刺激,海南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海口、三亚等地一时出现抢购商品房的“狂热”局面。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海南经济长达10余年萧条景象犹在昨日,所以本文试图以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界将海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过程分为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两个阶段对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实证研究,以便重新认识房地产“泡沫”破灭对海南产业发展深远的负面影响。为弥补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在估算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按照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资本和劳动份额进行估算,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后续实证研究。

二、有关数据的估算

1、三次产业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的估算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估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但是对于全国或某一省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的文献则较少,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徐现祥、周吉梅和舒元(2007)对中国省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思路,他们采用的是永续盘存制的方法;另一条是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对全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思路,他们用“基期资本存量+本期新增资本存量”先估算出全国历年总的不变价资本存量,然后计算三次产业各自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总额中的比重,并以此近似地作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比重;最后将历年总的资本存量分别乘以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得到三次产业各自的资本存量。由于永续盘存制需要基期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形成额和折旧的数据,海南建省办特区时间较晚,历年《海南统计年鉴》只有全省总的固定资产形成额,所以本文总资本存量估算采用徐现祥、周吉梅和舒元(2007)的思路,而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算则按照干春晖、郑若谷的思路。

海南总资本存量(1978年价)的数据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估算得到,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估算海南1978年(基期)资本存量(即K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6)估算出全国1978年当年价资本存量为18366.6亿元。由于当时海南行政区与全国经济环境基本上是一样的,即区情与国情差不多,所以假设1978年海南资本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是比较合理的。1978年全国当年价GDP为3624.1亿元,海南当年价地区生产总值为16.4亿元。这样可近似计算出海南1978年资本存量为83.11亿元(16.4×18366.6/3624.1)。然后根据公式:

可以估算出海南1978—2007年当年价资本存量,式中δ为折旧率(本文δ=5%)、I为固定资本形成额。然后用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平减海南历年当年价资本存量即可得到历年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为了节省篇幅,本文仅公布与后续研究有关 1978、1992、1993、2007年海南资本存量(1978年价)数据(下同),估计结果分别为83.10亿元、153.00亿元、181.09亿元、869.17亿元。然后按照干春晖和郑若谷的思路估计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比重和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将1978—2007年总资本存量分别乘以相应年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即可得到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其中 1978、1992、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的估计结果如下:第一产业分别为24.42亿元、17.34亿元、14.08亿元、52.76亿元;第二产业分别为38.83亿元、48.50亿元、65.08亿元、243.35亿元;第三产业分别为19.85亿元、87.16亿元、101.93亿元、573.06亿元。

2、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1978年价)估算

为了避免目前学术界计算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不足,本文首先按照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份额。首先建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公式(2)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A表示技术水平,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i(=1,2,3)为三次产业,t(1978=1)为时间。然后通过对公式(2)两边取自然对数将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形式:

然后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海南统计年鉴2008》中分别收集1978—1981年和1982—200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并将当年价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换算为1978年不变价地区生产总值,利用Views3.1估计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生产函数,其中1978—1992年估计结果分别如(5)、(6)、(7)式所示(为节省篇幅,没有公布检验结果):

1993—2007 年估计结果分别如(8)、(9)、(10)式所示:

根据以上回归估计结果,可以出计算1978—1992年、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α/(α+β)和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β/(α+β):1978—199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048、0.279、0.528,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0.952、0.721、0.473;1993—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322、0.526、0.212,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678、0.474、0.788。据此可以出计算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1978年价),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1978年价)(亿元)

三、要素转移和产业结构演进

根据本文计算的结果,总的来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变化较为单调:1978—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变动的速度明显变慢。1993—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资本存量比重每年平均分别变动-0.12、-0.56、0.68个百分点,而1978—1992年分别为-1.29、-1.07、2.36个百分点。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为6.1%、28.0%、65.9%,而根据干春晖、郑若谷(2009)估计的结果,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为1.6%、46.9%、51.4%,可见海南资本存量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资本存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同样,1978—2007年海南就业结构也具有单调的特点,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在1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变动的速度也明显变慢。1993—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年平均分别变动 -0.52、-0.05、0.57个百分点,而1978—1992年分别为-0.91、0.26、0.65个百分点。目前海南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5.4%、10.8%、33.9%,而2007年全国分别为40.8%、26.8%、32.4%,可见海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偏低。

两种要素构成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78年不变价产业结构来看,前期海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3%迅速下降至33.1%,下降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迅速上升,分别由22.6%、24.4%上升至33.1%、43.5%。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迅速调整,主要得力于海南建省办特区后,特别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吸收岛外要素,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但由于调控不到位,导致了后来的房地产“泡沫”产生,加上接踵而来的金融信用危机,使海南后来十余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之中。后期是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徘徊不前的年代,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30.1%、28.8%、41.1%调整为28.0%、36.7%、35.3%,15年时间里变化不大。但2002—2007年海南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1996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在本世纪初开始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房地产清理直到2004年才基本结束,影响了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要素生产率的差异

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和由此而导致的投入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是“结构红利假说”成立的前提。1978—2007年海南资本生产率,以1993年为分水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前期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按高低排序为:第三产业(1978为 0.106、1992年为 0.221),第二产业(1978为0.027、1992年为 0.113)和第一产业(1978为 0.017、1992年为0.077);后期排序正好相反:第一产业(1993年为0.698、2007年为0.599),第二产业(1993年为0.237、2007 年 为 0.278), 第 三 产 业 (1993年 为0.087,2007年为0.046)。第二,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的变化具有多样性。第一产业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后期远远高于前期。这得益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陆农民和台湾农业企业就开始对海南农业的投资。前者熟悉大陆市场,而后者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第二产业资本生产率总的来说是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南丰裕的要素禀赋有利于发展工业。而第三产业资本生产率变动速度要小一些,特别是后期呈负增长,这主要是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长期积压数以千亿计的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与资本转移的速度一样,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后期变动速度慢于前期。结合前文资本要素转移的特征,前期资本要素的转移是与“结构红利假说”相吻合的,而后期无论是从资本生产率水平还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上看,资本转移并不是从低水平或低增长率向高水平或高增长率移动,这明显不符合“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

对于劳动力而言,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是呈上升趋势的,只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1978年海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047万元/人、0.174万元/人、0.063万元/人,2007年分别上升为0.300万元/人、1.411万元/人、0.718万元/人,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第一、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又远高于第一产业,同时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在1997年之后迅速拉大。再次印证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这种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上的极大差距和三次产业间劳动率增长率上的区别保证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长期流动趋势,这也是“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

总的说来,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劳动前后两期以及资本的前期转移与“结构红利假说”相一致,而资本后期转移则违背了“结构红利假说”的前提。

五、“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计算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将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分解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即三次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关键;第二,劳动要素的转移在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一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转移只在前期即1978—1992年成立;第三,总的来说,前期的结构效应大于后期的结构效应。

六、主要结论

本文在估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以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界,分析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两个阶段生产要素转移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生产率的差异,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表2 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分解

第一,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变化较为单调,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也具有单调的特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在1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各个要素变动的速度明显变慢。

第二,无论是在劳动还是资本,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变化上,海南三次产业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满足“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但是,结合要素流向分析时,本文发现劳动前后两期转移以及资本前期转移与“结构红利假说”相一致,而资本后期转移则违背了“结构红利假说”的前提。

第三,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即三次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第四,劳动要素的转移在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一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转移只在前期即1978—1992年成立,可见1993年房地产泡沫对海南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1]W.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2]李小平: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当代财经,2008(3).

[3]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

[4]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

[5]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本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研究[A].2002—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C].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红利第三产业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健康红利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