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2010-06-01 09:02陈敢峰梁必如简绍锋
关键词:矫形气囊椎体

陈敢峰,梁必如,简绍锋

经验交流

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陈敢峰,梁必如,简绍锋

目的评估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43例(57椎)胸腰段脊柱椎体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评估患者佩戴舒适程度及依从性、病椎高度的变化,压缩骨折的椎体前高比、后凸角度以及佩戴前后的疼痛程度和活动能力。结果43例患者获得4~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对以下指标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1)病椎高度:对佩戴前后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椎体高度较佩戴前明显改善,复位效果好。(2)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l周、1个月和6个月4个时间点的目测类比、活动能力、椎体前高比和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能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维持病椎稳定性,佩戴舒适程度高,依从性好,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较好选择。

脊柱骨折;胸椎;腰椎;外固定器

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以长期卧床保守治疗及手术内固定治疗为主[1-2],存在卧床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等不足。2008年3月—2010年4月,我科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对43例胸腰段脊柱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男25例,女18例,年龄34~62岁,平均43岁。单椎体骨折29例,双椎体骨折14例,共57个椎体受累。所有患者病椎小关节及椎弓根完好,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均主诉有背部疼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将治疗情况如实告知患者[3],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外固定器械

自行研制的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专利号为ZL2008 20048752.5)由矫形支具、复位气囊以及带压力表的充气装置3部分组成(图1)。它可以根据正常人的不同身高、胸围、腰围和骨盆大小,通过扣环进行调节,以符合临床应用,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复位气囊为半弧形,内设1个塔形气囊,分别安置2根进出气单向阀门,气囊的高度可通过塔形气囊来调节。将半弧形气囊粘在托板上,托板通过连接带与特制的矫形支具连接。下方固定在两侧髂嵴上,上方固定在腋下及胸前。复位气囊与支具通过滑动布带拉紧。

1.3 复位方法

患者侧身,把后半部分气囊垫置于患者背部,将塔型气囊的顶部对准压缩椎体或压缩的最大椎体,令患者平卧其上,然后将前半部分气囊置于胸腹部,上端抵住腋下及胸前,下端抵住两侧髂嵴上,前后两部分充分吻合,通过滑动布带拉紧固定,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复位要求,自行通过气囊控制阀门,缓慢复位。所有患者支具的配戴和取下均应在床面上进行,佩戴支具的时间为8~10周。

图1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外观图

表1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前后椎体前高比及后凸角度的比较结果(±s,n=43)

表1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前后椎体前高比及后凸角度的比较结果(±s,n=43)

注:*与术前相比,P<0.05

治疗前治疗后l周治疗后l个月治疗后6个月F值P值椎体前高比33.2±19.1 90.6±6.6* 88.3±7.2* 87.4±5.6* 120.076 0.000后凸角度(°)20.6±8.3 9.0±4.5* 9.5±3.6* 9.8±3.8* 57.552 0.000

1.4 主要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后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病椎高度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椎体前高比和后凸角度的差异,评价治疗后椎体高度、生理曲度以及椎体序列的恢复情况。其中;椎体前高比=[2×病椎高度/(上椎前高+下椎前高)]×100%,后凸角度采用Cobb法测量。(2)按目测类比评分法和活动能力评分法[4]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情况及活动能力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治疗前,治疗后l周、1个月和6个月的椎体前高比、后凸角度、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治疗前后的伤椎高度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3例患者获得4~7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经新型可调式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患者病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的(2.3 ±0.3)cm和(2.6±0.4)cm升高至治疗后的(2.7± 0.2)cm和(2.8±0.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03;t=4.000,P=0.000)。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椎体前高比及后凸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之间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见图2。

表2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前后目测类比及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结果(±s,n=43)

表2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治疗前后目测类比及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结果(±s,n=43)

注:*与术前相比,P<0.05

治疗前治疗后l周治疗后l个月治疗后6个月F值P值目测类比评分7.9±0.6 3.1±1.1* 1.0±1.3* 0.9±1.4* 31.129 0.000活动能力评分3.6±0.6 2.3±0.4* 1.3±0.4* 1.2±0.6* 14.276 0.000

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调节气囊的高度。所有患者均能坚持完成治疗,无一例退出。患者感觉佩戴舒适,依从性较好。

3 讨论

根据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三柱”理论[5],脊柱骨和韧带结构的完整及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共同维持着脊柱的稳定。胸腰椎压缩骨折后,周围软组织基本保持完整,因此只要骨折椎体获得复位,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郑平等[6]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前纵韧带的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够的过伸整复矫正力;脊柱的过伸复位可有效整复骨折、脱位和后凸畸形,恢复其生理弯曲及椎体高度,从而增加椎管和神经孔的面积。顾云五等[7]的生物力学研究还显示,当脊柱过伸复位时,支点落在椎体后部,即距椎体后缘1.015 cm处,由于支点不在后关节突关节,故合并有关节突骨折、椎体骨折时,塔型垫亦不致挤压脊髓,也为过伸复位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郑祖根等[8]的一组临床资料亦证实,在前纵韧带完整的前提下,体位复位起主要的复位作用,尤其是胸腰段脊柱骨折,俯卧过伸可利用前纵韧带的张力使骨折脱位获得整复。黄曙昭、许建文等[9-11]采用脊柱过伸复位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神经系统完好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或楔形压缩型骨折患者不需要行减压治疗[12]。

图2 脊柱复位矫形气囊治疗L2~L4压缩骨折 患者,男性,42岁2A复位前L2椎体前缘高度21 mm,L4椎体前缘高度23 mm 2B复位后L2椎体前缘高度30 mm,L4椎体前缘高度28 mm

我科采用的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正是基于过伸复位及“三点”(两侧髂棘及气囊)支持的原理而自行研制的新型复位固定装置,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该外固定器的复位气囊对脊柱受伤节段实施弹性固定,克服了既往同类型器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舒适度欠佳的缺陷,同时在主气囊中设计1个塔形气囊以调节高度,并分别安置单向进出气阀门,来解决复位气囊成形能力较差、内压力易丢失、高度不易调节等问题。此外,根据棘突压叩痛来定位病椎[13],将气囊中心对准病椎进行复位,提高了病椎判断的准确度。

新型脊柱复位矫形气囊外固定器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充分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解决了胸腰椎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的难题,便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腰背肌肌力的恢复,并使残存的移位得到良好矫正。从本组随访结果来看,治疗后患者病椎高度、椎体前高比、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减轻了痛苦,而且使活动和劳动能力获得了恢复,无一例再次发生椎体压缩。初步的临床效果证实了该外固定器的有效性,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1]van-der-Roer N,de-Lange ES,Bakker FC,et al.Management of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05,14(6):527-534.

[2]Modi HN,Chung KJ,Seo IW,et al.Two levels above and one level below pedicle screw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ith partial or intact neurology[J].J Orthop Surg Res,2009(4):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Z/OL]. (1994-09-01)[2008-03-29].http://www.gov.cn/banshi/2005-08/ 0l/content-19113.html

[4]田拥军,苗京亚.对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62-363

[5]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ngnificance in the class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i spinal injuies[J].Spine, 1983,8(8):817-831.

[6]郑平,朱青安,吕安峰,等.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16 (3):270-272.

[7]顾云五.胸腰段脊柱屈曲型压缩骨折"自身复位"疗法的生物力学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84,4(1):14-18.

[8]郑祖根,徐又佳,殷渠东,等.常用四种短节段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器治疗胸腰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5,10(4):218-220.

[9]黄曙昭.改良五点支撑法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0):38-39.

[10]许建文,钟远鸣,韦明,等.三种常用中医药疗法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 1733-1734.

[11]许建文,钟远鸣,杨光,等.中医药疗法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15(22):1745-1747.

[12]李克宣,娄培友,郑仲杰,等.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体位复位、塑形背托及早期活动处理的疗效[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7(16):244-249.

[13]Gaitanis IN,Hadjipavlou AG,Katonis PG,et al.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J].Eur Spine,2005,14(3):250-260.

R683.2

B

1674-666X(2010)03-0231-03

2010-07-08;

2010-08-15)

(本文编辑 白朝晖)

10.3969/j.issn.1674-666X.2010.03.016

广东省中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20082A148)

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一科

E-mail:xiaolanlan1984@126.com

猜你喜欢
矫形气囊椎体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认证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高田气囊案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迷你救生充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