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枷锁”有多难?

2010-05-30 19:25应琛
新民周刊 2010年41期
关键词:凌云咨询师心理咨询

应琛

公众的心理卫生问题已日益凸现,急需一大批专业的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

“你丈夫这么帅,这么有钱有地位,而你确实比较普通平凡,你应该想想他到底爱你哪一点?”在许宜铭——这位所谓台湾著名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在心理辅导课程中必须要对学员指出的问题,让学员学会正视自我;而在学员、腾讯副总郭凯天夫妇看来,这实属挑起是非,破坏家庭和睦。

一言既出,拳脚相向。

且不论“打人事件”孰是孰非,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下,网友们在“八卦”个中内幕的同时,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心理咨询行业情况,他们也提出了种种疑问: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来选择心理咨询机构?怎样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

缺爱的选秀女孩

曾经为了参加选秀比赛又为了省钱,她凌晨四五点出门搭车,三个人吃一盒饭,住20元一晚的民工招待所,盖臭哄哄的被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自己偷偷地流泪……在近期某集《东方直播室》的节目中,21岁的陈凌云讲述了自2008年来参加选秀活动所历经的甜酸苦辣。

陈凌云,重庆师范大学歌剧专业的女生,3年里参加了全国各类选秀比赛高达40多场,包括选美类、音乐类、企业代言类、游戏类,甚至还有厨艺类。由于对任何选秀的来者不拒,一些当地媒体封她为“选秀专业户”。

就此,知名媒体评论员万峰有点怒不可遏:“你终究是个大学生,学的又是声乐专业,你3年赶了40多个场子,你究竟想通过选秀获得什么呢?”面对镜头,陈凌云说:“其实我是一个从贫困山区出来的孩子,我的家乡巫溪,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读大学的钱都是父母工资省下来给我存下来的,所以我觉得我有义务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希望凭我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家里的贫困状态,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获得追求梦想的勇气。”

但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尽管女儿说自己是出于一片好心参加选秀,同时觉得自己在选秀中获益良多,其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却痛斥其行为是荒废学业,走入歧途。陈凌云的母亲甚至认为女儿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丢人现眼,劝她尽快不要再参加了。曾经有好几次,她的父母和亲戚为了她参加选秀的事,甚至要和她断绝关系。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女儿从小就优秀、温柔,现在却如此疯狂地参加这些被父母视为乱七八糟的选秀,陈凌云的母亲在节目现场表示百思不得其解。但随着节目步步深入,陈凌云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也被展示出来。人们发现,这个“选秀狂人”的内心深处,事实上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感情经历,是亲情的扭曲与缺失。

原来父母怒目而视、拳脚相加的戏码在陈凌云的成长过程中频繁上演。从小军队化的教育,使得父亲的话便是最高指令,小凌云甚至不能说个“不”字。父亲那条绿色的钥匙链成了她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旦违背的父母的意思,招来的就是一顿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的“教训”。陈凌云告诉记者,哪怕是现在每每听到钥匙链的声音都会让她不住发抖。

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陈凌云逐渐变得不知道如何与外界沟通。她说,从小学起她就没什么朋友。在学校,不但男生欺负她,连女生都在背后搬弄她的是非。“上课时的举手发言会被同学说成是爱现的表现。”陈凌云的声音有些哽咽,“既然是这样,何不干脆把这种‘爱现放到舞台上去秀出来。”

但在节目的最后,表面坚强、独立的陈凌云在心理专家的鼓励下还是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她最想要的并非是选秀得来的名与利,而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正视心理行为问题

陈凌云的遭遇,让记者联想到了不久前红极一时的“父母皆祸害”——这样一个对中国人来说绝对称得上骇人听闻的措辞。

在低调地默默存在了两年之后,拥有这个“惊悚”名字的网上讨论小组突然被大众媒体发现,就在一夜之间引爆了各类媒体的报道与网络上的话题。有趣的是,小组刚被报道时成员只有7000多人,而在经过一轮轮轰炸式的报道后,在外界激烈的指责声与争议声中,成员人数反而猛增。目前,这个小组的成员已达到2.5万余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主任医师何燕玲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往往习惯于从道德层面上指责“父母皆祸害”的言论,殊不知父母在无形中以“爱”的名义毁掉了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频繁地参加选秀不是道德、人格的问题,正是陈凌云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是她找回自信与自尊的一条出路。”

近日,上海市卫生局发布了历时3年的《上海市居民心身健康调查》。作为此次调查的负责人,在何燕玲看来,陈凌云的例子并非极端,那些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案例并不少见。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2万多份调查样本中,上海市民每5个人有1人终身患过至少1种心理行为问题,每8个人中有1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换言之,每个人的身边都可能“潜伏”着一个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

相反,曾经因为心理、情绪问题就诊于包括精神专科医院、或非专科医院的心理科、心理咨询机构等各类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比例只有6.9%;即便是目前正患有心理行为问题,近1年内也只有4.1%的人去心理专业机构求助,3.0%的人求助于其他非心理专业人员。

也就是说,在心理行为问题普遍存在的同时,真正采取治疗的人相对较少。何燕玲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心理行为问题,例如,一年中有三次酒后驾车的情况者,就能被诊断为“酒滥用”,“他明知喝酒驾车有害还要去做,控制不住自己,这不是一个心理行为问题吗?第二,哪怕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许多人不知道能够寻求帮助,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再就是对精神病院、心理咨询机构有偏见,怕被冠以‘精神病之名。”

何燕玲强调通过此次调查最想呼吁的是,人们心理行为问题亟待引起社会关注,有心理行为问题者必须及时重视和干预诊治,去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但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今,患者看医生就像逛街买衣服一样,造成了一种‘doctorshop-ping的现象。但现有的医疗体系却没有一个关于病人的信息共享,病人每换一个医生都得从头来过,这样就造成了治疗的割裂,不系统、不连贯,影响了治疗率和正确治疗率。”

她给出的建议是要尽快建立信息共享网络和服务体系,心理咨询不能单打独斗,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况,需要将患者及时转诊。“但在一些营利性的私人机构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来访者愿意来看就行。此外,一个毫无经验只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出来的心理咨询师与一个经过专科训练毕业的医生来做的心理咨询势必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患者及时正确的治疗。”

咨询师的生产作坊?

何燕玲的担忧不无道理。记者了解到,目前从事心理咨询培训的机构可谓形形色色,在少数偏远地区并无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也在开展心理培训工作。

徐光兴,华东师范大学临床与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的高级专家,他对这个行业已经关注了数年、其间接触过大量的咨询师以及咨询师的培训机构,对国内批量生产出来的咨询师有着切身的体会。

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保障局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其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申报心理咨询师三级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虽然把教育学、医学纳入招生对象已经是我国迈出的积极的一步,但在欧美发达国家从事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心理医生岂止医学或教育学背景,就连心理学专业也必须是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或硕士。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培训中仍有其发挥的空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心理咨询培训机构都遵循这些规定,一些机构往往降低报考的标准和门槛,有的甚至更夸张。当然,目前上海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局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考核和相关机构的培训还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

徐光兴透露,事实上,只要你有中专以上学历、不论何专业背景总能找到培训机构为你报名,这就直接造成了培训市场混乱的局面。徐光兴作了这样一个比较,日本在将近3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考出1.2万多名心理咨询师,而中国从2002年开始,仅上海8年来就已经颁出了5万多张“心理咨询师证书”。

“全民心理咨询考试经不起折腾,专家难免沦为考试培训机,心理咨询师里的泡沫大了。”徐光兴不免发出这样的叹息,“在国外,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除了在大学专业学习之外,至少要经过2年的培训和2年的督导。但在我国,心理咨询师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只要6个月的培训时间。”

徐光兴将只经过6个月培训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比喻成“赤脚医生”。而致使培训机构“铤而走险”培养出如此多“赤脚医生”的背后,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巨大利益的驱动”。

“一个人想要参加考试,培训费是9600元,考试费700元。以每人1万元的费用,一期招生100人计算,就是100万元。现在上海有5万个人考出来,又是多少钱?5亿人民币!”徐光兴说。

批量生产文凭证书,不太注重学员自身基础素质、心理各项素质、人文学科知识、生活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素质恰恰是作为一名合格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而在来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中,有不少人是为了找工作,增加自身竞争力的;也有一部分是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前来学习考证的。

“真正爱这行,干这行的人很少。”徐光兴还指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是一劳永逸的,没有年审制度,“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没有继续教育和再审查的制度,倘若让那些连自身心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得到从业资格的人从事心理咨询相关工作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从业者“一少三多”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的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等各类问题。多位咨询者和业内人士均向记者反映行业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状。

据了解,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等高频发生,心理咨询行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有些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变低。

“专业正规人员少,半路出家的多,兼职者多,不规范从业者多。”徐光兴总结了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一少三多”的现状。

一位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确实听说在某些地区的市场上还有一些买卖、租借证书的行为,有些机构甚至没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照样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也导致许多心理咨询机构经营混乱的现象。

目前,市场上专家级心理咨询师咨询价全国的平均水平一般是100-600元/小时,高级专家的咨询价在800-1500元/小时。由于市物价局对收费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完全根据消费者接受能力而定,有的机构为了拉开层次,走高端路线,动辄上万元的心理辅导课程也在不在少数。

或许你会发现,这几年心理咨询师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时常会在媒体看到咨询师的身影。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官方的心理咨询机构极端有限,仅一些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或心理科。但从心理咨询以一个职业在中国开始的那天起,还独立地承担起了心理咨询的任务。而这种职业的心理咨询机构9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他们承担着90%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业务,可以说,民营心理咨询机构已经进入了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主战场。

这就不得不面临到自我推广的问题。于是,一些咨询机构会打着“本机构聘请××高级专家作为督导”的旗号,借由专家的名气吸引咨询者;另一些咨询师则非常懂得借助媒体达到自我宣传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咨询师的错。每一个人都要生存,不能依托于资信程度良好的医疗单位作为平台,很多咨询师只能致力于自我推销。但经常泡于媒体又有多少闲暇来进行心理学的学习与咨询的研究呢?当前,不排除一些心理咨询师做的不是咨询,而是市场!

那些被媒体冠以“心理专家”头衔的咨询师,其资质又如何呢?采访中,徐光兴反复强调,心理咨询不等于心理学,搞心理学的人也不一定全会心理咨询,“我们不否认这其中确有优秀之才。但媒体的宣传造就了许多心理学的社会明星,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或许,如今社会,人人可以自诩为“心理专家”。但在徐光兴眼中,心理咨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因为面对的是人,所以很复杂,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成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各种特性品质、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要规范心理咨询师职业操守,就要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不能自我调节,将会严重影响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提升人的形象,将人的品质和谐地表现出来。心理咨询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性为,还要善于发掘出人们的潜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可现在人们都搞反了,心理咨询搞成这样就完蛋了!”面对行业现状,徐光兴用“痛心疾首”来形容。他表示,现在是到了心理咨询行业清理门户的时刻了。

监管还是自律?

2002年开始,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行业在中国仅仅诞生已有8年。作为一个逐渐升温的行业,它有着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心理咨询行业就像个围城,一些人拼命地往里钻,而很多心理专业的人却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一位从事心理行业十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如今实际的情况是,工商部门对心理咨询机构开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注册规范。眼下,不少心理咨询单位并不以“心理咨询”来注册公司,而多以其他与“咨询”相关名称来注册。虽然名称不同,但只要有三张“心理咨询师”证书,就可从事心理咨询。

而心理咨询师不是医师,心理咨询机构更不是医疗机构,并不属于卫生部门监管范围之内。徐光兴表示,目前并没有部门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监管。

有人说心理咨询是个赚钱的行业,高额的咨询费令很多人垂涎;也有人说心理咨询师连肚子都填不饱,是个高危的行业。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着一些打擦边球的现象,但它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慢慢发展的。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2007年,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成立,现有会员单位100多家。在其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行业协会已有了比较具体的行规对会员单位进行规范。但协会起到或许只是一部分管理监督作用,更多的还是要靠各单位和心理咨询师们的自律。

据上海市卫生局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估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疾病。

公众的心理卫生问题已日益凸现,急需一大批专业的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考试,而卫生部与人事部又设置了“心理保健师”的培训。

徐光兴表示,这些职能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导致心理咨询人员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从业人员结构水平参差不齐现象严重,亟待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规范。

其实,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问题,也一直在行业内存在争议。徐光兴解释道,因为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是劳动部门颁发的,心理咨询机构由工商行政管理来审批,但要评估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显然并非劳动部门所能胜任,因为劳动部门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很难做出评定,而职业水平对于心理咨询行业又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徐光兴提出,若要管理好心理咨询整个行业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劳动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起来,对心理咨询行业实行共同监管,再由心理学专业组织,专家委员会与行业协会进行最后的把关,并且对从业人员进行资质的再评定及继续教育。同时,他也呼吁尽快制定实施中国的《心理咨询伦理法规》。这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对行业内市场的规范,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猜你喜欢
凌云咨询师心理咨询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Q萌霸气凌云秀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唯有凌云多壮“质”
疯狂的凌云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