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统奎
慈济坚持“不搞政治,不传教”,这就使慈济所到之处。既能消除官方顾虑,又能拉近彼此心灵距离,践行其“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的志愿。
“如果人间还有许多痛苦,还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民族的分裂、分隔,多么需要有个桥梁,有个最好的沟通方式,能使两岸同胞心灵沟通,更加理解对方,互相谅解。”8月20日,陈云林在苏州静思书院为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揭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这是大陆批准的首家非大陆居民代表任法人的基金会,慈济称之为“大陆总部”,为两岸人文交流打造了更大的平台。慈济有佛教背景,但不管在台湾,在大陆,还是其他国家地区,慈济都坚持“不搞政治,不传教”,这就使慈济所到之处,既能消除官方顾虑,又能拉近彼此心灵距离,践行其“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的志愿。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出席揭牌活动时说,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成立,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形势,得益于两岸合作交流新的发展,更得益于慈济人20年来在大陆默默奉献的大爱。齐晓飞还说,当前大陆灾难频仍,需要进行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便让拥有良能良心的人们发挥其社会力。
慈济的登陆恰逢其时。
深耕大陆20年
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台湾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1966年创办于花莲,是立足台湾、宏观天下的慈善团体,“致力于扶贫济困,而且能够引导人心向善的一个慈善公益团体”。
从1991年华东特大洪灾开始,慈济在大陆行善20年,累计援建4400多户“慈济大爱屋”、50多所学校以及敬老院、妇幼中心、医疗大楼等,足迹遍及28个省、市、自治区,重大工程有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甘肃集水抗旱水窖工程暨移民迁村援助和贵州扶贫暨迁村工程。
“慈济在大陆做迁村工程,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记者问何日生。
何日生是慈济花莲本部人文发展处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他回答说:“慈济盖大爱村,第一强调是‘给村民盖房子,一定要适应当地的社会人文,否则盖好之后,他们住了会感觉不舒服。第二,一定要使他们的生计能够得到延续。第三,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酗酒的不能继续酗酒,不工作的不能继续不工作,这才是真正帮助了他们。”
在获准设立基金会前,2004年,慈济基金会在苏州设立苏州慈济慈善志业中心有限公司,从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及环保教育推广和两岸人文交流活动。慈济围绕着慈善、教育、文化、医疗四大志业展开,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居住小区志工、国际赈灾,称之为“一步八脚印”。
1990年代初期,李万财从台湾到南京做百货品牌代理和餐饮店生意。2000年,李万财开始留意到一群台湾青年志工。在台湾各大学里大都有“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不少在南京各大学就读的台湾大学生恰好是其会员,他们常常在李万财的咖啡店里聊慈济。李万财没想到会在大陆与慈济结缘,但慈济就这样“送上门”了。
2002年,李万财认识了慈济台湾资深志工陈金发,被邀请一起去安徽赈灾,深深被慈济人“付出无所求,还要感恩”的精神感动,从此“投入很多时间,真正用心做”,李万财“越做越欢喜”,慈济“行善行孝不能等”的人文精神藉此生根。不久前,大学同学在厦门聚会。很多同学惊讶地发现,李万财跟10多年前一样不见老,脸上却神采奕奕,纷纷询问:“你为什么不老?”李万财答:“在慈济参加活动,很忙,体力上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脸不会变老。”
慈济志工分布在大陆各个角落,最近几年,端午和中秋,他们都被召到昆山,包粽子和做中秋月饼义卖,再去做慈善。包括汶川大地震赈灾,大陆哪里有灾难,慈济人就奔波到哪里。这似乎成了惯例,20年来慈济在大陆行善都是因为特殊因缘,只要是灾难、贫穷的地方,慈济就会去结缘。相对的,没有灾难的地方,相对富裕的地方,慈济很少露面。如今大陆总部设立了,这种局面会慢慢改变。
譬如,慈济已经在上海、苏州、昆山等台商比较集中的大陆城市设立会所。这些会所一般设有静思书轩,展售人文书籍、环保碗筷等物品,台商及其家属可以到这里喝茶、读书,并定期举办人文讲座,提供人文营养。此外,还会举办亲子夏令营,邀台商子女与当地小孩一起参与,夏令营的高潮是表演手语剧“亲恩浩连天”,每次表演,在场的人总是感动得掉泪。
慈济深耕大陆20年,用爱来铺造两岸的桥梁,获得大陆“高度肯定”。“慈善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要力量,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做,民间也能够来做,让民间能够发挥爱心,这是达到均富社会的一种手段。”何日生说。不过,他也强调,慈济在大陆的脚步不会太快,“因为急了,方方面面还会担心,一步一步来”。
“以台商为主”,何日生用这5个字概括慈济大陆总部当前工作重点。
做“人文经营”
慈济在大陆怎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邱玉芬最有发言权。
邱玉芬于1993年只身一人从台湾来上海经商。行李中有一皮箱的慈济书籍,她的梦想是把慈济人文精神传播至大陆。第一年,邱玉芬每天下班后都要给台商们打几十个电话。在马路上碰到台湾口音的人,她马上过去攀谈。邱玉芬这么做甚至一度引起大陆的顾虑和紧张。
这之前的1991年,華东爆发百年一遇大洪水,慈济人首开先例对大陆进行大规模的赈灾,在台湾遭到极大的反对声浪。愤怒的民众打电话前来责备,电台“Call in”节目更是天天骂个不停,“台湾都救不完了,怎可拿钱救大陆”,甚至曾有情绪激动民众扬言要火烧慈济静思精舍。慈济不畏政治风向,坚持下来,在苏州,陈云林便称赞:“慈济在过去两岸关系非常敏感困难的时期,率先搭建两岸同胞心灵沟通的桥梁。”
今天,台湾人已经不再反对慈济在大陆行善。2008年2月,大陆官方正式批准设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慈济大陆总部目前暂时设在苏州静思书院。这是一座拥有170年历史的苏式古建筑,曾经是苏州的吴氏义庄,是为族群以及其他的贫困人群提供救济和帮助的地方,后来成为沧浪区少年宫,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说,静思书院是继承了她的慈善和教育血统。另外,慈济投资数亿在原苏州第21中学校园兴建慈济园区,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比现有地点大3倍以上。计划2011年启用,届时慈济大陆总部将搬迁过去,成为永久性会址,开展预防医学、义诊、志工培训、人文讲座等多种社会服务。
“慈济是在他乡奋斗的游子的支撑力量。”邱玉芬说,当初自己奋力推广慈济,原因在于此。起初来大陆,没有台湾亲人、朋友、同学等社会系统的情感支撑,邱玉芬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发挥支撑角色的平台,失意、挫折、孤独都可以在这里排解,“就好像有家人陪伴在身边”。因为慈济,已经
退休的她没有回台湾,邱玉芬一年有350天都在慈济当志工,每年几十趟的飞机票、食宿费用完全都是自掏腰包。
“假如没有慈济呢?”记者问。
“这样很危险,压力没有办法消化的时候,内向的人可能会选择自杀,外向的人则可能会对社会做出伤害。”邱玉芬说,“慈济代表一股可以信赖的力量。”做慈济让邱玉芬懂得了怎样不去制造烦恼,使得“商业女强人”邱玉芬跟家人、跟朋友的关系处得很好,儿子也在慈济找到好伴侣。慈济有一句名言:多一个慈济人就少一个坏人,多一个慈济家庭就少一个问题家庭。
慈济在大陆的台湾志工基本上是台湾中小企业主及其家属或是“台干”。大陆台企有“薪水低、工作苦、老板脸难看”的负面印象,邱玉芬盼望更多的台商加入慈济,一来接受慈济人文滋养,二来用大爱经营公司,视员工如家人,“这样生产更大、压力更小、更快乐”。
“慈济有佛教背景,但证严法师不是让大家陷入念经求解脱苦难,她的‘创意就是告诉大家,要‘做慈济。慈济是非常全球化的组织,台商或台湾人到哪里,就会自动自发组织起来,加入慈济。慈济是很严密的人与人的组织,是人脉网络,慈济让大家从行善去体验助人的快乐而改变自己。大陆愿意开放慈济去做组织工作,真是很大的进步。”台湾记者陈慧敏如是说。
“很多慈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第一次去打扫就很厌恶,第一次去安慰人家其实手足无措,第一次去帮助穷人其实瞧不起人家,但慢慢地心境就转变了。”陈慧敏说,台商及其家属做慈济后提升了自我。
邱玉芬亦认为,慈济在大陆做“人文经营”,首先受益的是台商。
结缘苏州社区
其实,慈济大陆总部所在地苏州也成为最大受益者。
2010年3月,苏州美之雅社区主动邀请慈济开设社区环保站。每周六,慈济志工都会来到美之雅社区的美之国小区会所,动员社区居民把家里的可回收垃圾带到这里来进行分类,然后回收利用,销售得来的钱由居民们当场决定,是用作小区公共资金,还是捐给慈济做慈善。
“居民们说,慈济是来教大家做垃圾分类的。错了!慈济不仅仅是带领居民做资源的回收利用,还把人文结合在一起,对老人进行关怀,对贫困家庭进行帮助,尽孝尽善。提升到人文素养的境界。”美之国小区业主委员会仲主任告诉记者,业委会无偿提供1800多平方米的会所二楼给慈济利用。如出租做商业,每年收取数十万租金,但他没有这么做:“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模式和平台。”
美之国小区原来是苏州远近闻名的“问题小区”。因为地方官腐败和开发商欺诈等原因,这个开盘于2000年的高档小区实际上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小区围墙铁栏杆不久就腐烂倒掉,小区花园变成垃圾场,小区失窃事件频频发生,号称“全苏州最有名的烂小区”,业主怨声载道。2007年仲被选为业委会主任时,小区矛盾已经激化:“业主与物业管理人员天天打架,一名保安甚至被打断腿。业主有愤怒。感觉被开发商欺骗了。物业公司收不到50%的物业费,也有怨气。”
吴念博。美之国小区的一位业主。他不仅是一家本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还是苏州市人大常委。他与仲联手推动小区变革,导入政府资源,启动小区绿化改造、道路改造、路灯更换、围墙新围栏更新等工程,经过3年多的“亡羊补牢”,美之国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硬件慢慢弄好之后,吴念博大感“软件”落后。巧的是,吴念博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台湾人,她把吴念博介绍给邱玉芬——慈济志工大陆“总协调人”。邱玉芬接受了吴念博的建议,积极协调,最终让慈济美之雅社区设立了环保站。
一个周六的下午,又是美之国小区环保站活动。慈济志工带来专门制作的台湾冷饮,还有台湾水果。在环保音乐声中,社区居民陆续过来,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带着小孩的年轻少妇,还有仲主任,小区保安。吴念博放下身价做一个志工,不断招呼大家把垃圾堆放在一起。居民们在慈济志工邀请下,手拉手围成一圈,唱环保歌,场面热闹欢快。垃圾分类结束后,居民被邀请到会议室里分享收获,掌声四起。接着,慈济志工教大家唱环保手语歌,又一起观看一档电视节目,讲的是台湾一位慈济环保志工的故事。
“台湾同胞自己掏钱来当志工,其人品典范感染了社区居民。”吴念博说。
居民们是带着欢声笑语离开会议室的。“结构、时间衔接很细腻,我管理企业,看得出来非常专业,而且氛围给人一种亲切感。”仲主任评价说。这便是社区环保站“越做越欢喜”的生动写照,自己快乐,别人快乐,又把这份快乐带回家。在美之国小区会所里,来自台湾的慈济志工,以及大陆的慈济志工、大陆居民,大家一起做环保,一起唱歌跳舞。“两岸同胞心灵沟通”就这样近在身边,觸手可及。然而,这样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场景,却是两岸许许多多人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这个场景无疑是两岸和解年代的产物和见证。
在苏州,陈云林亦说:“慈济为两岸人民搭建了心灵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