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民福祉的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等

2010-05-30 14:47
南风窗 2010年20期
关键词:闹剧福祉公众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我有幸参与吴晓灵女士主持的“福祉指数指标体系研究”。吴女士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学者。在整个项目参与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经济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富裕之门,也可以开启贫困之门,究竟开启哪扇大门,则有赖于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关注人民的福祉应该是经济学家必备的品质。真正的学者應当是有良知和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

这个项目的下一步如何实施,也是挑战。要真正把福祉指数付诸实践,必须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评估,也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公众参与福祉评价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公众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自己负责的部门做起,从自己管辖的地区做起,开展提高福祉的活动;第二,公众对于居住环境的监督,公众对于一切环境污染和破坏福祉行为都有权进行监督、干涉和制止;第三,公众有权参与涉及他们自身利益的居住环境、社会福利等问题讨论和审议,并发表白己的意见。我们所说的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后者。福祉评价是一种通过政府和公众参与决策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政策手段。通过政府对于福祉评价内容规定、标准制定和执行要求的提出,来提高人民福祉。

公众参与目的是作为福祉的受益者和需求者,他们的参与有利于政府政策更有的放矢。在福祉评价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社区人民的态度和社区自身的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每一个社区会拥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福祉评价,意味着更多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知识和文化。

“福祉评价”也需要有相对独立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需要一支有经验的队伍,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如果进行福祉评价的操作人员,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不甚清楚,或与其它人员缺少沟通,那么“福祉评价”的效果就要受到局限。为保证“福祉评价”的独立性,评价机构与项目法人之间不能有直接的商业性契约。项目法人可承担“福祉品质评价”的费用,但不能介入和干涉评价机构的研究工作,必须确保其独立、公平和公正。健全福祉评价机构的职能和评估方式,在福祉评价中引入竞争机制,推选福祉评价招标。在全面培训基础上,全面建立评价队伍。建立项目筛选制,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谁在东亚惹是生非,制造紧张?

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近几个月来,东亚形势好像忽然紧张起来,有点“山雨欲来”之势。从东海到南海,从朝鲜半岛到越南,美国频频出手,耀武扬威。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也配合默契,大造舆论,说什么这是由于中国“傲慢”了:低估了美国实力和“不屈的意志”,军事上“不断膨胀”,外交上“咄咄逼人”,“威胁”到东亚国家安全,“碰撞”到美国“国家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这不过是一场美国导演的“闹剧”,早在去年11月奥巴马访问日本时就拉开了序幕。奥巴马当时明确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美国要增强并继续保持在这一极其重要地区的“主导地位”。今年1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开了第一幕。她在夏威夷一次政策性讲话中6次强调,美国要继续在这一地区发挥“传统的经济与战略领导作用”或“中心作用”。最近,她在这方面说得更多,甚至直言不讳,强调“美国领导世界模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这是美国企图稳固霸权和脆弱心态相结合的典型表现。“闹剧”的中心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妖魔化”,把美国打扮成东亚安全的“保护神”。

韩国“天安号”沉没事件,正中美国下怀。尽管沉没原因至今还是个“谜”,美国已充分利用,把它纳入了这个“闹剧”。奥巴马还亲自出马,说什么中国“对事实视而不见”。

其实,中国还是原来的中国,中国对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问题,重申自己的立场,告诫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应予尊重,不要侵犯,并不是什么“反应过度”,“刺激”美国,更不是什么“咄咄逼人”。

这样的“闹剧”对东亚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很负面的,带来的只能是“祸”而不是“福”。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应该看清剧情的本质,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切不可感情用事,浮躁上当。美国方面也应该明白,这个“闹剧”是很难真正演下去的,更不可能演好,还是早点主动收场为妙。

猜你喜欢
闹剧福祉公众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潮细胞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风油精引发的闹剧
一出小闹剧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