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绣红,单非易,邢 颖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辽宁丹东 11800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DN-Ⅳ期,病情已进行性进展,必须加以积极控制。现将笔者经验介绍如下:
2007年11月~2009年8月,将符合以上标准的32例住院及门诊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对照组中,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51.83±8.05)岁,糖尿病病程(10.47±2.12)年。治疗组中,男 11 例,女 5 例,年龄(50.96±7.41)岁,糖尿病病程(11.34±3.06)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P>0.05)。试验前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空腹血糖(FBG)<7 mmol/L,餐后2 h血糖(PBG)<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2型糖尿病的诊断按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并且根据Mogensen对DN的分期,选择1 g≤24 h尿蛋白≤2 g且肾功能正常的DN-Ⅳ期患者。
脾肾气虚证:气促乏力,纳少腹胀,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有齿痕,脉虚弱。
肝、胰、造血系统疾病;原发性和除糖尿病外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严重感染、肿瘤和免疫性疾病;近2个月未发生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药物诱发的糖耐量异常;过敏、妊娠、哺乳和精神病患者;肾动脉狭窄、高血钾、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Ⅲ级以上(含Ⅲ级)。
1.5.1 对照组 ①适当运动。②优质蛋白糖尿病低脂低盐饮食:蛋白质 0.8 g/(kg·d)。③控制血糖:均使用胰岛素,FBG<7 mmol/L,PBG<10 mmol/L,HbA1C<7%。 ④控制血压[1]:当 0.5 g≤24h 尿蛋白<1g,目标血压≤130/80mmHg(1mm Hg=0.133kPa);当1 g≤24 h尿蛋白≤2 g,目标血压≤125/75 mmHg;缬沙坦(每粒 80 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每次 80~160 mg(视血压情况调整),每日晨起1次口服;若出现高血钾或肾功异常则退出试验,并对症治疗;若血压不达标,加用钙离子拮抗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⑤调脂治疗:脂必妥,每次3片,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自拟补脾益肾活血方,组成如下:黄芪 30 g,党参 15 g,白术 15 g,丹参 15 g,陈皮 10 g,桂枝 5 g,当归 15 g,熟地 15 g,山茱萸 10 g,杜仲 10 g,芡实15 g,菟丝子15 g,炙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随证加减:头昏眼花加枸杞、菊花;咽痛口舌生疮加金银花、淡竹叶;水肿明显加车前子、防己、冬瓜皮;便秘加大黄、生地、肉苁蓉;尿急尿痛加滑石、车前子。治疗2个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钾(K+)的变化。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计量资料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间 24 h 尿蛋白、Scr、BUN、K+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Scr、BUN、K+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高血钾及肾功能异常。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24 h 尿蛋白、Scr、BUN、K+比较(x±s)
当前研究证实[1],AngⅡ受体阻滞剂(ARB)具有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善滤过膜通透性,减少尿蛋白排泄等药理作用而成为DN患者的首选药物。本研究结果也提示,针对肾功正常的IV期DN患者,当1 g≤24 h尿蛋白≤2 g时,缬沙坦明显降低DN的尿蛋白流失。
DN属中医“消渴”、“水肿”、“虚劳”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消渴日久致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虚衰,脾虚气不摄精,肾虚精关不固,精微下注,出现蛋白尿。由于中医对本病认识较晚,在DN诊断的分期分型及疗效标准有较大分歧,但血瘀贯穿于DN的整个病程,得到中医界的普遍认可。笔者借助西医微观检查,对肾功正常的Ⅳ期DN表现为脾肾气虚证的患者,采用自拟补脾益肾活血方加减,结合西医综合疗法,在降低尿蛋白方面效果明显。方中黄芪与熟地共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配伍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益气摄精,治气短乏力,纳少腹胀。血为气之母,当归养血生气,协助党参、黄芪补气养血。熟地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芡实,补肾益精固精;菟丝子固精缩尿,配伍杜仲强筋骨,共治腰膝酸软,夜尿清长。桂枝温经通络,治四肢不温。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配伍当归增强活血之力,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上方共奏健脾益气,补肾涩精,活血化瘀之功。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皂苷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基质过度生成[2-3],对DN产生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当归具有抗氧化作用[4-6],使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球硬化得到修复和改善[7],减少蛋白尿。现有研究多针对单味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较少,致使临床疗效明确的复方制剂仍停留在经验治疗中,难以推广。本研究亦如此。
总之,本研究提示缬沙坦与补脾益肾活血方联合应用,在治疗肾功正常的DN-IV期(1 g≤24 h尿蛋白≤2 g)的脾肾气虚证中具有协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减少临床DN的尿蛋白排泄,从而减少肾小球损害,延缓DN进展,保护肾功能,且安全可行。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7-1429.
[2]倪兆慧,张庆怡,钱家麟,等.黄芪皂甙对人系膜细胞基质分泌和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0,16(5):303-307.
[3]孙晋芳,焦金菊,宋其蔓,等.黄芪皂甙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5):2926-2928.
[4]陈锋,叶彬龙,辛中帅,等.丹参酮ⅡA纳米制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4):391-396.
[5]崔玉,周文亮,王洪敏.丹参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16(27):26.
[6]王拥军,何士大.抗氧化中药的研究现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5):312-314.
[7]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