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党委书记 谈月明
自2008年7月进驻青川以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各级各部门和全省5000万人民的大力支持,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发扬“四个特别”、“四个不怕”、“五个干”精神,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援建工作,取得了对口援建重大阶段性成效。
经过一年半的灾后重建和对口援建,青川县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已基本恢复,部分设施已大大超过震前水平,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并为实现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援建工作,概括起来就是突出“规划龙头、项目中心、民生根本、安全质量、产业发展、智力支持、暖冬行动、综合整治、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的重点。
突出规划龙头,推进科学援建。针对青川县缺图纸、缺资料、缺规划等实际情况,迅速组织380多名测绘人员、300多名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200多名规划人员,全面开展了全县36个乡镇的地形测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县城镇体系、36个乡镇的总规、控规,以及流域、交通、产业等10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类规划成果达130多个,为灾后重建和对口援建及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青川县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
突出项目中心,推进高效援建。紧紧抓住项目这个中心,牢固树立项目就是形象、进度、绩效、检验工作标准的理念。一是尽快确定援建项目。按照援建工作目标和轻重缓急原则,在与青川县充分对接基础上,会同省援建办及时下达项目计划。特别是事关民生急需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率先组织实施。二是全力加快项目推进。为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按照“主动、及时、重点、有效、创新、和谐、无缝、全面”等“八个对接”要求,不断加强与青川县各个方面的沟通衔接。三是组织实施项目攻坚活动。围绕加快项目前期、开工、建成,省指挥部先后组织了两轮“双百攻坚战”,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要求各参建单位配足配强施工力量,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突出民生为本,推进家园援建。浙江援建始终把民生工程放在最优先、最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快城乡住房建设。浙江援建的城镇安居房、廉租房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其中东山安居小区6.5万平方米,已全面建成入住。大力组织实施农房援建“661工程”,积极推广“抗震、经济、适用、节材、快速、特色”的木结构房。现在,以川北民居“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砌空墙、木栏花窗”为特色的农房新村,已成为青川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浙江共安排了90个教育、医疗卫生、福利院、康复中心等项目。其中各乡镇的中小学、卫生院项目提前半年建成并整体交付使用,为根本解决灾区群众“就学就医难”提供了“硬件”保障。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在集中力量修复、重建、新建全县生命线通道、中心城镇主干道的同时,着力修建与老百姓出行直接相关的通乡、通村、通社道路,各类道路总里程达1013公里,大小桥梁158座,仅漫水桥、便民桥就有92座,有效地解决了“出行难”问题。水利方面,新建了35条防洪堤,总长28公里,新增建设用地217公顷,既为援建项目落地提供了条件,也为用地紧缺的青川县留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同时,把全县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全面纳入援建范围,解决了灾区群众不少地方“平时缺水、旱时背水”的“饮水难”问题。
突出质量保证,推进安全援建。在推进援建项目建设中,我们对质量安全的监管是一刻不停、一丝不懈,严把关、重检查、强管理,确保把援建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百姓满意工程。一是坚持设计标准,严格审查把关。严格按照“经济、适用、安全、节地、特色”原则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规划选址、项目设计和施工图审查。从总体上看,浙江援建项目较好地体现了“项目不大合民心、投资不多功能全、占地不宽环境美、科学防震保安全”的要求和特点。二是建立监管体系,加强现场管理。专门制定出台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三是开展立功竞赛,强化检查指导。提升管理水平,确保质量安全。四是规范招标工作,选好施工队伍。严格执行浙江省招投标规定,加强与省内主管部门的协调衔接,确保引进优秀的施工、监理单位参建,做到“大马拉小车”、“杀鸡用牛刀”。现有148家参建单位中,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监理单位以及特级、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共110家。到目前,我省已有15个项目获得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奖,其中8个金奖、7个银奖,这也是18个对口援建省份中总数最多的。
突出造血功能,推进产业援建。按照“调结构抓特色、优布局建基地、提品质增效益、创机制拓市场”的思路和目标要求,大力推动产业援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浙江援建的广元青川—川浙产业园建设,已有14家企业落户,签约总投资19亿元。同时加快青川黄沙产业园建设,为青川县打造战略性发展平台。积极帮扶、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以农家乐、特色村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目前,食用菌、茶叶、核桃、畜禽、水产、大棚蔬菜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区块和100个特色产业村正在逐步形成。此外,还配合省内有关部门积极开辟青川产品入浙通道,积极帮助青川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援建项目还十分注意吸收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让当地群众在参与项目实施的同时,提高技能,得益受惠。
谈月明指挥长经常下乡入村,调研指导重建
突出资源整合,推进智力援建。针对青川县教育、卫生、科技力量等紧缺实际,为及时发挥浙江援建项目服务功能,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以“十百千万工程”为主体的智力支援。“十”是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科技帮扶、人才培养、心理干预、地灾防治、工程技术咨询、文化服务、物力援助等十个方面的智力援助;“百”是“浙江百名教师到青川顶岗支教”与“青川百名教师赴浙进修培训”、“浙江百名医生到青川以岗带训”与“青川百名乡村医务人员行医资格培训”等“四个一百”支医、支教项目;“千”是组织实施“青川千名干部培训”项目;“万”是指实施“青川万名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到目前,全省已派出30批2000多名医生、教师和科技人员,到青川支教、支医、支农、技术咨询和培训、交流、服务活动,青川教师、干部、劳动力培训等都已在组织实施之中。
突出暖冬行动,推进应急援建。特别是在特大地震后的第一年,为确保灾区人民安全过冬、祥和过年,积极配合青川县和各乡镇开展了“暖冬”行动,对全县6.1万户自建过渡房、2.8万套活动板房进行通电、通水、排水、厕所及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雷、防火等配套和改造。积极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传递全省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真情和爱心。仅2008年春节前,全省对口捐赠的棉被21.7万余床、冬衣63万余件,另捐赠毛毯、彩条布、节能照明灯、电热水器、鞋子、大米、食用油等价值4000余万元物资,储备粮食2400吨。
突出环境整治,推进生态援建。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功经验,结合青川实际,积极组织实施“十镇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具体内容为“五改二治五化”,即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改房、治污、治乱为整治重点,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污水净化、场镇序化、环境美化为整治目标。通过一年多的综合整治,青川县的城乡环境已得到显著改观。
突出监督管理,推进廉洁援建。对口援建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使命,责任重大、各方关注。与此同时,援建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级援建指挥部也都是全新的机构。因此,加强援建资金、物资、队伍的监管,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强化监管责任。省及各市县指挥部一到青川,都及时建立了纪检监察机构,明确监管责任。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强化规范制约。省指挥部及时制定出台了30多项规章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三是抓好学习教育,强化廉洁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坚决执行,责任上明确到人,行动上以身作则。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有序。省指挥部纪委与青川县纪委共同建立了多项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调处机制,并主动与后方纪检监察部门、招投标行政主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的沟通衔接,对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合同签订、工程变更、竣工验收、工程决算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突出团队管理,推进精神援建。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特别”的要求,我们坚持一手抓援建,一手抓队伍,按照“四个特别”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四不怕”精神和“五干”作风,努力为援建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纪律保证。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做到政治坚定、工作敬业、团结协调、作风务实。二是切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坚持学习制度,切实把援建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学习中干、在实干中学、在学习和实干中不断提高。三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援建。省指挥部及时建立机关党委及各组办党支部,并要求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做到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援建的动力。四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各种方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切实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援建氛围和舆论环境,全面展示青川县恢复重建工作和浙江援建队伍的新形象。
援建工作的顺利推进,靠的是浙川两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浙江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人民的无私援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省帮一县”决策部署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全省各级各部门全力援助。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先后两次亲临青川,看望灾区群众,指导援建工作,并多次就援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人大、政府、政协18位领导到青川考察指导援建工作。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也都先后多次到青川考察灾后重建、关心指导对口援建。我省省级各有关部门、各援建市县的领导也都先后多次到过青川关心指导工作。全省人民更是积极响应,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群众渡难关、建家园。从各方捐赠、捐建的资金、物资及项目来说,我省在18个对口省市中也是最多的。这些都是对我们援建一线工作的极大支持和鼓舞。
援建工作的顺利推进,靠的是浙川两地的紧密合作、团结拼搏。浙江援建青川有许多有利条件,但客观地说,在援建过程中也的确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余震频而不断,特大地震后的8次6级以上余震青川就有4次;二是条件落后环境艰苦,许多地方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有七八个乡镇材料运输就要倒转二三次;三是征地拆迁和板房腾挪难度大,仅县城乔庄就腾挪了4000多套板房,许多群众连续搬了四五次甚至七八次家;四是建材紧缺,大部分材料依靠长途外运,有段时期砖块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成本上涨;五是时间紧,县城选址确定晚了9个月,加上“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乔庄、竹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等等。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我省各级指挥部和广大援建干部,在广元市委、市政府,青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发扬“四四五”精神,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紧密配合,攻坚克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实践证明,在特殊条件、特殊环境下,要完成特殊的任务,必须紧紧依靠相关各方的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必须要有一支讲团结、讲拼搏、讲奉献、勇于亮剑、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过硬队伍。
援建工作的顺利推进,靠的是具有浙江特色援建机制的有效发挥。青川县地域广、乡镇多,面临着县域经济主体重新构建和各个乡镇面上帮扶的双重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浙江省参照国家“一省帮一县”的做法,采取了“一大市帮一片区”、“一强县帮一乡镇”的对口援建模式和“六统五分、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从援建工作的实施情况看,这一援建模式和推进机制,符合青川灾后重建的实际,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浙江对口援建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有利于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合力打造事关全县长远发展的主框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市县指挥部和各个乡镇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援建工作路子,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联动的整体发展态势。
2010年是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决战之年。指挥部将全力确保“五条底线”,确保全面、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援建任务,为浙江人民争光,为青川人民造福。一是确保“时间底线”,也就是要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中央交给浙江,省委、省政府交给指挥部的各项援建任务。二是确保“质量底线”,继续创优质工程、放心工程,绝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三是确保“安全底线”,继续加强安全监管,全力确保工程、施工、资金、人员“四安全”。四是确保“投资底线”,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投资盘子安排援建项目,严格控制单个项目建设成本,确保不出现大面积超概、不突破援建资金总盘子。五是确保“廉洁底线”,继续加强项目、工程、资金、队伍等四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