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梁慧
(作者为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
图/金川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广大群众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由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援建地震灾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一年多来,全体援建将士在灾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与灾区干部群众一起,合力攻坚,使地震灾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波市对口援建青川县城乔庄镇和黄坪、瓦砾、茶坝三个乡。宁波援建者面对挑战没有退缩,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援建奇迹。宁波援建者在地震灾区重建中展示出来的,是宁波“诚信、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全新诠释。
援建精神是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素有扶弱济贫、乐善好施的传统。当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区有困难,需要大家帮助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袖手旁观,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一禀性已深入中华民族每一人的血脉,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宁波援建者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抛妻别子,远赴灾区,在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工作推进极其困难、工作强度极其巨大的情况下,与灾区干部群众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为灾区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心血汗水。正如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对援建干部一再强调的,“没有信念不要到灾区来,没有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也不要到灾区来”。
援建精神是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立潮头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正是在历史的磨难中逐渐成熟、发展、壮大。正如温总理所言,任何一个民族的灾难都是以一个民族的进步为补偿。宁波负责援建青川“一镇三乡”,援建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与其他极重灾区比:经济基础最薄弱、交通运输最偏远、建筑材料保障最困难,而最大的困难是,县城规划确定比其他重灾区整整晚了9个月,留给宁波建县城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个月时间。而且,可供建设的1.1平方公里土地上,有9000多套板房需要腾挪搬迁,这是其他地震灾区所没有的困难。宁波援建者直面困难,勇于开拓,以大无畏的气概,全力推进援建工作,响亮地提出,要以一流的精神面貌、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目标要求,创造一流的援建业绩!
图/金川
援建精神是实干精神,是中华民族务实笃信、坚韧奋进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新时期更加勃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务实笃信、坚韧奋进、崇尚实干的精神是息息相关的。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宁波援建者深深知道,在灾区任何工作脱离了实干,一切都是空谈。“指挥部就是来干活的。”经常挂在宁波援建者嘴边的口头禅,成了宁波援建实干精神的最好注解。三所小学勇夺三只“天府”杯是干出来的,腾挪几千套板房是干出来的,只花一年不到时间就使新县城19个项目初显雄姿也是干出来的,为灾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四条产业带、十大种养殖基地更是干出来的……如果说,一年多的援建使乔庄等一镇三乡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那最能反映援建者体会的一个字肯定是“干”!可以说,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有灾区今天的变化。
援建精神是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不拘一格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无法想象,没有不竭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大地怎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创新,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同样也离不开创新。由发达省市对口援建地震极重灾区,本身就是灾后重建工作最大的体制创新。宁波援建青川县城乔庄等一镇三乡,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没有创新精神何以克难攻坚?面对一个个“不可能”,宁波援建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新体制,整合前后方力量,变“政府援建”为“全民援建”。整合指挥部力量,组建县城建设项目部,全力推进县城重建;创新机制,确保廉洁的指挥部与当地纪委联席会议制度,首创了发挥援建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资金补助“三三”制;创新方法,为解决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重、要求特别高的难题,变“串联”为“并联”,并挑选宁波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家施工企业承担援建项目的施工。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宁波的援建者在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援建精神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对援建精神进行挖掘、阐述,对促进当前的灾后重建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