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
急性脑梗死中梗死脑组织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由于缺血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及大量存活的神经细胞存在,因此它的损伤是可逆性的。保护缺血半暗带内存活的神经细胞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1]。溶血磷脂是近年来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PA),研究表明LPA参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2]。本研究旨在观察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 2009年 2~12月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16例,男 75例、女 41例,年龄 52~78岁、平均 62.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 60例、对照组 56例。两组患者发病均在72 h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 CT或 MRI证实;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250 ml+胞二磷胆碱针 0.75 g和 5%葡萄糖 250 ml+舒血宁注射液 20 ml,静脉点滴,1次 /d,15 d为 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 15 d)给予东菱克栓酶针 ,首次 10 U,第 3、5、7天给予 5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共用 4次。其余辅助治疗两组无差别。
1.3 血浆 LPA水平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5、10、15天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 LPA水平。检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
1.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10、15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总分0~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以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血浆 LPA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1。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F=3.94,P=0.043;治疗前后比较,F=165.28,P=0.000。对治疗方法与服药前后间的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LPA水平比较(μmol/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LPA水平比较(μmol/L,±s)
治疗组 5.27±1.36 3.75±1.38 2.97±1.02 2.30±0.74对照组 5.20±1.31 4.39±1.34 3.88±1.13 3.23±0.96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结果 见表2。组间比较,F=3.67,P=0.048;治疗前后比较,F=138.03,P=0.000。对治疗方法与服药前后间的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评分结果(±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评分结果(±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第 5天 第10天 第15天治疗组 15.82±4.74 10.23±3.25 7.45±2.78 5.24±1.82对照组 15.57±4.63 13.36±4.17 10.93±3.49 9.35±3.1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 1例ALT升高(由 24 U/L升至 51 U/L),未经治疗于疗程结束停药后自行缓解;血小板、红细胞等无明显异常。
LPA是目前已知的结构最简单的甘油磷脂,通过 G蛋白偶联受体影响靶细胞功能,引起广泛的生物学效应[3]。LPA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但在正常血清中浓度很低。研究显示 LPA是血栓形成早期的释放物,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发生;另外,LPA还具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栓发生的关键分子。国内临床实验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 LPA浓度在疾病早期就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4]。因此,降低血浆 LPA水平既是脑梗死治疗的目标,又是评价药物作用效果的客观指标[5]。
东菱克栓酶是通过生物工程提纯、精制的丝氨酸蛋白酶的巴曲酶单成分剂,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使纤维蛋白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具有降纤、溶栓、抗凝等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降低血黏度、降低血管阻力、清除自由基等有关[6]。
本研究结果表明,东菱克栓酶对减轻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损害、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有临床实用价值。
[1]伍期专.溶血磷脂酸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病因学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2):7-9.
[2]孙玉衡,伍期专,姚存姗,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9-231.
[3]Smyth SS,Sciorra VA,Sigal YJ,et al.Lipid phosphatephosphatases regulate lysophosphatidic acid production and signaling in platelets:studies using chemical inhibitors of 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 activity[J].J Biol Chem,2003,278(44):43214-43223.
[4]马丽丽,杨静,邢秀萍,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6,46(19):36-37.
[5]Ye X,Fukushima N,lngsbury MA,et al.Lysophosphatidic acid in neural signaling[J].Neuroreport,2002,13(17):2169-2175.
[6]张晓红.依达拉奉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药物与临床,2009,6(10):81-82.